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北大学者把脉中国经济增长症结

2006-6-30 14:46 《新财经》·陈丽青 【 】【打印】【我要纠错

  如果说在2040年中国GDP总量能够赶上美国的话,也许全世界的人都会学着中国人过春节。“但能不能成为主流文化就看你是不是主流经济。”在北京大学的一些经济学家看来,即使中国目前有可能跃居全球第四经济体的位置,但要成为国际主流经济体尚有差距。

  中国经济增长怎么了?总量上去了,却没有人满意。近日,北京大学的几位经济学家为中国经济增长存在的症结把脉。并提出了中国经济增长中目前存在的十大问题。

  近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增长问题一直成为学术界热衷讨论的话题。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按GDP来算,中国已稳居全球第五大经济体的地位,甚至有可能跃居第四。消息公布后,舆论并未反映出太多的欣喜。相反,抱怨却有不少,担心也很多。

  在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4月2日发布的《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06——对外开放中的经济增长》中,报告的三位作者,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许宪春、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等,就中国经济增长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这是该机构自2004年以来发布的第三部经济增长年度报告。

  刘伟和许宪春在这部最新报告中首先提出,中国经济增长应该用什么指标来衡量?如果GDP涵盖了无法货币化的因素,只会影响数据的客观、真实性。但GDP也不能被其他增长指标所替代,原因是它是建立在可以量化的统计上的,而带有主观倾向的指标不能成为经济分析、研究和决策的依据。

  刘伟还在报告中就中国GDP到底是被高估还是低估这一争议谈了自己的观点,他暗示说,中国的经济尚未成长为主流经济。

  蔡志洲也指出,尽管中国GDP总量排名居世界前列,然而,人均GDP的世界排名在百位之后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GDP仍然需要保持高速的增长。中国经济近三十年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这在全球工业化历史上是很少见的现象,然而,不同时段经济增长面临的问题是不同的。只有认识到经济增长面临哪些问题,才能去解决问题。蔡志洲还特别提到了这部报告所探讨的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十大问题,蔡志洲表示,希望能通过对这十大问题的讨论,对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启发。

  该报告所探讨的十大问题,也正是决策者们目前最关注的一些问题,有的正在解决和调整当中。

  不赞成用社会发展指数取代GDP

  三位专家并没有避讳无法通过GDP反映的问题。蔡志洲指出,“GDP并不能反映收入分配问题。”对于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等对国民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徐宪春同样认为,环境污染、能源消耗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国民经济增长不能单纯考虑GDP的增长。

  不过,徐宪春提出,GDP本身是没有能力来衡量环境污染、能源消耗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危害,因为这些因素没有办法量化,或者说没法用货币来衡量,就算GDP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也不能反映出具体存在什么样的环境污染问题,什么样的能源消耗问题。徐宪春强调说,GDP在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方面仍然是个好指标,目前还没有其他指标可以取代它。

  刘伟教授则把GDP称为人类最伟大发明之一。对于要用社会发展指数取代GDP的提法,刘伟教授表示并不赞成,理由是社会发展指数很难获取,因为社会发展指数会带着人的主观感觉,而人的主观感觉是很难相加的。他举例说:“按照人们的幸福度来衡量的话,有关调查表明,南美排在北美前面,中国的杭州、成都排在北京、上海前,但这并不代表南美比北美发达,也不意味着杭州、成都经济发展水平比北京、上海高。因为人的幸福观是很主观的东西。”

  就学术研究而言,经济学家们考察的是能够量化的指标,带有主观色彩的东西往往无法成为经济学家们分析研究的依据。刘伟教授在关注国内经济增长中表现出来的问题的同时,十分注重利用各种统计数据来分析中国面临的问题。因此,他十分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尽可能提供准确、科学的官方数据,为学术界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中国尚未进入主流经济体

  针对当前各种关于GDP是被高估还是低估了的说法,刘伟的看法是,说中国实力被高估或者是低估,其实都是带着价值取向的。他说,国外正统的经济学家对中国的发展表现出担忧的情绪,他们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是被低估了,从汇率、统计口径等方面都对中国的统计方法提出质疑,尤其是他们认为中国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被低估。在他们眼里,中国俨然已经是准发达国家。在国外,又有部分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被高估了,持这部分观点的多为制度经济学。不过,这部分经济学家并非西方经济学术界的主流。

  在国内,情况和西方国家正好相反。传统的经济学家认为统计局目前公布的数据高估了中国经济增长水平,统计中有虚报的成分,因此,反映出来的经济增长水平也是有水分的,支持的证据就是和这些数据不匹配的落后现象,以及收入分配失衡问题等。

  刘伟认为:“西方发达国家不过占全世界总人口的15%,从人口上来说,15%的人的生活方式不应该影响到全球的文化。然而,就美国而言,它的GDP占到全球的30%,而人口占到全球22%的中国,它的GDP只占全球的5%左右。如果说在2040年中国GDP总量能够赶上美国的话,也许全世界的人都会学着中国人过春节。能不能成为主流文化就看你是不是主流经济。”在刘伟的眼里,即使中国目前有可能跃居全球第四经济体的位置,但离成为国际主流经济体的目标尚有差距。

  保持高增长面临十大问题

  蔡志洲认为,该报告所探讨的十大问题,都是宏观经济发展应该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蔡志洲说:

  第一,中国经济要保持高速增长需要改变增长方式,增长要建立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而技术创新又有赖于制度创新。

  第二,他指出,要重新看待国民核算的地位。国民经济部门构成的数据出现偏差,决策的依据就会出现偏差。而有的决策就是建立在这些数据基础上的,相应地也会出现偏差。

  第三,中国引进外资的数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曾经还名列第一位。蔡志洲认为对外开放引进的不仅仅是外资,还包括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第四,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蔡志洲认为,中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建筑、钢铁、汽曾一度是美国的三大经济支柱,现在这三大产业也是中国的经济支柱。这三大产业成为经济支柱是随着中国经济水平提高,由需求变化而带来的变化。如今美国的支柱产业是低成本高收益的金融业、文化业和高科技产业。蔡志洲提出,中国是否也要步美国后尘,一步步发展高端产业?

  第五,如何对待中国外贸依存度高?根据旧数据统计中国外贸依存度达70%左右,根据新数据调整后的外贸依存度也高达60%.外贸依存度高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蔡志洲提出质疑,中国以自己有限的资源参与世界竞争,是否会拼掉长期发展的实力?

  第六,开放条件下如何增加国内总需求?蔡志洲指出建设新农村如今已经成为焦点问题。

  第七,价格问题复杂。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了高达两位数的通货膨胀,90年代后期开始,又出现通货紧缩。2004、2005年价格出现轻微增长后,2006年又面临紧缩问题,蔡志洲认为,价格问题在中国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通胀、紧缩交替出现。

  第八,如何看待现代金融市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贷款总量、存款总量都很大,然而两者之间的差额更大,为何有大量的存款贷不出去?目前直接融资比重相当小,而间接融资比重相当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第九,如何既解决收入分配,又能保持经济高速增长?蔡志洲认为,虽然过去流传的“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理发刀的”现象有所改变,不过,新的收入分配问题又出来了。

  第十,追求GDP增长同时,如何兼顾其他问题?蔡志洲指出,“十一五”规划中,要求头十年人均GDP要翻一番,同时还要求降低GDP能耗。在当前多元化条件下,经济增长约束条件增多,实现经济增长面临新的挑战,并不是单纯保持高速增长就可以了,人均GDP上不去,GDP能耗降不下来,也同样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