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我国一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确保了经济的平稳发展和价格的基本稳定,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总体来看,金融运行态势良好。然而,由于我国出口势头强劲,国际贸易顺差不断上升,外商直接投资(FDI)持续增长,我国外汇储备出现了超常规增长,今年3月末已达8751亿美元,一跃成为世界之首。这既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同时也带来不少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如何平衡国际收支已成为我国宏观调控中的一个新课题。
市场利率失真
在人民币尚不可自由兑换的情况下,我国实行严格的结售汇制度,企业和商业银行必须将多余的外汇头寸出售给央行。在收购外汇的同时,央行向市场投放相应的基础货币。外汇占款通过货币乘数的扩大效应,使货币供应量大幅增长(参见图1)。2005年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占GDP比重高达163.86%,位居世界前列。据统计,2004年和2005年外汇占款增加量为1.77万亿元和1.86万亿元,分别占当年M2新增供应量的52.22%和40.88%。
商业银行通过结售汇业务获得大量人民币头寸,加上储蓄的强劲增长,使得商业银行资金的流动性明显过剩。但由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加之银行受资本充足率等指标约束,前几年信贷活动趋于谨慎,致使M1和M2的增速明显背离,大量资金在银行体系“空转”。资金流通速度下降,银行间市场资金却非常充裕。2006年3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差高达10万亿元,占存款余额的32.68%。银行过剩的资金大多涌入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使得债券收益率和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市场利率,既不能反映资金供求的实际状况,更不能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功能,不利于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
目前,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持有大量央行票据和人民币债券,投资收益率甚至低于这些机构的资金成本,这种利率倒挂对金融企业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如果未来市场利率持续走低,将很可能陷入“流动性陷阱” ;如果未来利率上升,则前期低息买进的大量央行票据和债券资产存在缩水风险。
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注资、股改和上市取得阶段性成果,资本充足率也得到相应提高。商业银行在支付利息和业绩考核压力下,发放贷款的能力和动力明显增强。今年1~3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26万亿元,同比增长5193亿元,创2003年7月以来的最高纪录。这显然大大超出了央行的预料,并引起央行的高度关注。
加强本外币政策协调
在人民币升值预期背景下,如果外汇占款和货币供应较快增长,导致银行信贷扩张,即出现所谓“宽货币、宽信贷”的“双宽”现象,则有可能引发信贷失控和投资反弹,加剧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今年1~2月份,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26.6%,增速同比上升2.1个百分点。如果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率会更高。1~2月份投资到位资金9398亿元,同比增长29.7%。其中国内贷款增长31.9%,增速比2005年全年上升13.7个百分点。
由于国内投资渠道狭窄,投资机会较少,因此,许多资金便集中涌入相对有利可图的房地产市场,导致近年来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局部地区已经出现了泡沫化的迹象。近期,随着我国上市公司股改“财富效应”的显现,股票市场也吸引了大量新增资金入场,股指持续上涨,成交量亦明显放大。在此,我国要吸取日本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汇率改革的教训:为压低利率,大量发行货币,导致资产价格急剧上升,形成严重的房地产泡沫和股票泡沫,其后历经十多年的消化调整,代价惨重。
为对冲外汇占款和调控货币供应量,我国央行主要通过发行票据和公开市场操作(如正回购)等手段,吸纳社会过多的流动性资金。截至今年4月7日,央行票据存量已达2.8万亿元,并呈快速增长之势。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成为对冲外汇占款的被动工具,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因而受到了很大的质疑和挑战。另外,央行票据成本高、效率低,考虑到滚动对冲因素,目前发行1元钱央票,大约只能回笼0.3元的市场流动性。因此,央行发行票据是不得已的行为,只是次优的选择。在银行信贷扩张欲望较强时,传统的公开市场操作更是缺乏力度,作用有限。
为此,管理层多次提出要加强各项宏观政策的协调配合,尤其是加强本外币政策的协调,以控制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在此基础上,增强我国货币政策的主动性和有效性。由于我国外汇储备增长额中,很大一部分与人民币升值预期有关。因此,当前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加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弹性,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由于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处于回调之中,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央行必须在多种不确定因素并存情况下,不断地进行权衡博弈。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严重挑战。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还存在严重缺陷,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尤其是对外贸依存度很高。但很多出口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主要靠低价策略开拓海外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非常敏感。如果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大,将直接影响出口企业的生存。因此,我国政府对汇率制度改革和人民币升值问题一直非常谨慎。为给汇率改革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避免国际投机热钱涌入,央行有意压低市场利率,以提高国际投机资本的成本。但低利率和流动性泛滥又会导致前面所述的一系列问题,协调本外币政策是个很棘手的难题。
美元升息打开政策空间
实际上,当前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货币供应过多和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05年全球存款达11万亿美元,接近美国的经济总量。存款过剩导致世界各国的利率普遍较低,大量资金涌入大宗商品市场,致使石油、有色金属等基础原材料价格暴涨。投机行为的疯狂,已严重威胁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
世界各国已普遍意识到货币泛滥的后果,陆续开始紧缩银根,全球廉价资金时代接近尾声。
近期,美国劳工部公布,3月份非农就业人口新增21.1万人,失业率则降至四年多来的低点4.7%,表明劳动力市场趋紧,可能导致工资增长。由于地缘冲突加剧、供求失衡、气候反常等因素,石油和有色金属等基础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使美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随着经济增长的加快,为了消除通胀风险,美国很可能继续调升利率。
世界各国尤其是美联储的连续升息,为我国货币政策打开了空间,有助于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主动性。目前,美联储联邦基金利率(隔夜拆借利率)为4.75%,我国银行间1日同业拆借利率(R001)为1.45%左右,两者相差3.3个百分点。另外,1年期美元LIBOR(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为5.3%左右,而我国1年期央行票据利率为2%左右,也存在3.3个百分点的差距。根据利率平价理论,这进一步压缩了人民币升值的套利空间,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抑制大量投机性“热钱”涌入我国炒作人民币。
因此,为控制贷款增速过快和投资反弹,央行可以采取取消利息税、提高存款金准备率,甚至提高利率等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着手收紧银根。近期,债券收益率、货币市场利率和央行票据利率一直稳步上升,表明了市场对央行“窗口指导”的提前性反应。一旦真正出台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短期内将对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形成不利影响,投资者须提前做好相应准备。
当然,我国的巨额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是国际间产业转移、部分发达国家低储蓄率、国内劳动力富余等多重因素造成的,不是光靠人民币升值就能解决的。各国之间应加强沟通与磋商,求同存异。我国政府也应推出组合政策,如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扩大资本流出,改“藏汇于国”为“藏汇于民” ;推动金融市场制度建设,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上调境内外币存贷款利率,提升外币存款收益,抑制将美元兑换为人民币的行为,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通过货币掉期、汇率互换、定向票据等公开市场操作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解决银行高流动性问题。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