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挑战传统会计理念——套期保值和外币折算准则

2006-7-6 13:43 首席财务官·叶建芳 龚文倩 王鹏 【 】【打印】【我要纠错

  外币折算准则的使用是存在经济后果的。与传统观念不同的是,经济后果体现在不改变现金流的会计政策变更确实影响了企业的价值;套期保值准则,挑战了传统会计理念,改变了资产的计量模式,从而使得财务报告能更好地反映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公允价值。

  2月中旬,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构建了新的较完善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其中,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和第24号《套期保值》,是在我国企业不断尝试走出国门,进行全球融资和经营,外币业务和套期交易数量和次数迅速增长、与国际金融市场结合更紧密的大背景下,为企业更好地控制各种风险、参与国际竞争起到保驾护航作用的两个规范性文件。

  外币和套期准则都涉及公司的涉外业务,尤其是在金融资产领域,由于我国远期合同、期货、期权和互换业务的国内市场还不发达,基本都是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因此两个准则相互紧密关联。一方面如果公司在经营以外币计量的资产的过程中存在风险,那么公司必然需要使用套期来降低风险;另一方面如果进行套期必然需要大量的外币资产,如果让公司自由选择不同的记账本位币,就可能产生很大的利润差异,无论从风险还是利润的角度出发,这些业务都需要准则的规范。更重要的是,两个准则还存在更深层次的意义,外币折算准则的使用,是存在经济后果的。与传统观念不同的是,经济后果体现在不改变现金流的会计政策变更确实影响了企业的价值;套期保值准则,挑战了传统会计理念,改变了资产的计量模式,从而使得财务报告能更好地反映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公允价值。无论从相互之间以及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还是理论和现实的意义,这两个准则都有进行详细分析的必要。

  一、外币折算——更大的选择空间

  对外汇会计存在理论和技术上的争论,根本在于汇率体现了经济和政治两方面的因素,我们从三个方面来看这个准则:

  (一)选择用何种货币记账的余地更大

  我国 “记账本位币”是企业经营所处的主要经济环境中的货币,而不单单是进行交易计价的货币。在选定“记账本位币”时,我国准则规定应考虑的因素与国际准则规定的范围基本相同。但我国准则在初始选择阶段和后续变更阶段都存在更大的选择余地。

  开始选择币种时,我国与国际准则存在两个区别:(1)国际准则要求考虑“竞争力量与规则对货物和服务的销售价格起主要决定作用的国家的货币”,我国没有此规定,即不需要考虑市场的竞争程度,存在选择定价机制不完善的市场所在国货币的可能性。(2)国际准则在各因素混合在一起无法清晰确定时,明确指出管理层应考虑的确定因素的先后顺序;我国准则中没有此类说明。

  以上两点区别,给了管理层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因此,管理层可以根据市场环境和公司特点,从自己的管理目标出发,最优化选择自己最有利的本位币。

  (二)外币交易规定过于框架,存在大量的选择余地

  目前准则中有较多的业务存在很多种未详细规范的会计处理方式,将会直接影响净利润。尤其是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以后,如何做好不同计量属性计价资产的处理,是当务之急。

  主要的难题在于:

  1、一些非货币项目的账面金额是通过比较两个金额确定(如存货的期末账面金额按照成本和可变现净值孰低确定),这就可能存在由于汇率变动导致不减值的资产发生减值。

  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于以外币计量的存货,是应该先比较两个金额孰低再把较低值折算为记账本位币,还是应该先折算为记账本位币再比较呢?即损失是以外币确认,还是以记账本位币确认,我国准则并没有给出指导,而不同的确认方法会带来不同的利润。例如假设记账本位币是人民币,存货的历史成本为$500,交易日的汇率为$1=¥8.2(人民币计量¥4100),可变现净值$490,期末汇率为$1=¥8.4(人民币计量是¥4116)。当存货是以外币确认时,存在减值损失;损失以记账本位币确认时,不存在减值损失。可见不同的方法,会通过确认的损益的不同来影响利润。国际准则的处理方法是将账面金额按照交易发生日的汇率折算为功能货币,可变现净值按照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折算为功能货币,再将两者进行比较孰低,也就是说国际准则以功能货币确认减损。

  可见,我国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余地还是比较大的,有可能在存货跌价准备项目上做文章。

  2、如何对外币交易中产生的汇兑差额进行处理将会直接影响当期利润,而我国对汇兑差额的规定并不详细。准则中只明确要求资产负债表日折算货币性项目时产生的汇兑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但是对以下几种情况没有规范:

  (1)主体有对国外经营业务的长期应收款或长期应付款,若形成了海外净投资,则其产生的汇兑差额,在单独的报表中是计入损益的,但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如何处理,计入权益还是计入损益?(2)在国外子公司和报告主体进行集团内部交易产生内部长短期的货币性资产/负债,在合并报表程序中是直接抵销且不确认货币性项目产生的汇兑差额,还是抵销的同时将货币性项目产生的汇兑差额确认为收入或费用?以上我国准则都没有规定,企业存在着自由选择权。需要强调的是,不同的方法会使合并报表的利润不同。

  (三)外币财务报表折算,期待进一步发展

  我国准则要求报告主体的财务报表必须折算为人民币,而国际准则规定报告主体的财务报表可以按任意一种或几种货币列报。国际准则的这种做法是考虑到多数大型集团是由使用多种功能货币的多个经营构成,哪一种功能货币应作为列报货币并不清晰;在控制和监督这类集团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时,管理层不会只使用一种功能货币。随着我国企业向海外扩展业务的需要,以及我国汇率体制改革和对外币管制的放松,这种考虑也将适用于我国企业,我国的列报货币也应该向多种币种发展。

  从汇率风险的角度来看,按照我国的外币折算方法,子公司的资产和负债都暴露在汇率的风险下,也就是说,子公司的净股东权益承受了所有的汇率风险,而不是货币性项目。这样就避免了只是净货币性负债(由于存货和资本资产的比重很大,货币性负债一般总是大于货币性资产)承受汇率风险的情况。但是应该看到,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基本独立经营的境外子公司,而不适用于海外机构是母公司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资产由于已经归属于母公司,就应当不再承受汇率风险。

  此外,当境外机构面临高通胀环境时,由于外币的购买力迅速减小,将导致资产迅速减值。我国的外币折算准则采用了一般物价水平,这一点是和美国准则非常接近的,避免了境外固定资产折算后价值迅速减少至零的情况。

  从公司实务来看,假设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那么,对于以美元结算的应收账款的余额大于应付账款的余额的企业,必然产生汇兑收益,将增加净利润,反之亦反是。此外,对于持有海外债券的国内债权人来说,以美元表示的每期利息额度不变,但换算成的人民币金额将减少,对每期应收利息来说也将产生汇兑损失,同样的,如果企业存在海外债务人,那么人民币升值将导致企业产生汇兑收益。不管是升值贬值,企业都面临着汇率风险。如果企业预期汇率将发生重大变化,可以对债权债务的汇率风险采取套期保值进行风险控制(套期准则在第二部分将详细阐述)。另一方面,如果公司有大量海外子公司或者海外业务量占公司的比重较大,那么,进行公司分析时,必须充分考虑外币报表折算差额的数额对公司权益的影响,尤其是一些重要的根据资产负债表数据计算的财务比例,必须考虑经济后果的存在,即公司是否存在利用外币折算差额调节资产负债表数据,以达到申请贷款或满足某种公司外部特别限制条件的情况。

  所以,我国企业在采用外币折算准则时,应当非常关注境外分支机构的性质或环境不同导致所承受的汇率风险的不同,对于汇率这种不可控因素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必要时应当予以披露,避免投资者的误判。在进行公司分析时,必须考虑汇兑差额对公司的影响,以及公司控制这种风险的能力。

  二、套期保值——战传统会计概念

  套期保值业务,由于其对于特定风险行业和公司的影响巨大,对于经营大宗初级产品(如石油、有色金属、农产品等)或者是从事金融业务(如金融衍生工具、海外净投资等)的公司而言,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规避风险的手段。由于初级产品的业务比较简单,本文仅分析金融衍生工具对企业的影响,以及企业在衍生工具涉及外币折算时不同方法的比较。

  但是,以往的会计理论,例如资产的定义,权责发生制原理,使许多衍生金融工具无法得到确认。衍生金融工具的一项重要特征就是其不要求初始净投资,即使有要求也相对少,比如金融远期合同和利率互换这项衍生金融工具在获得时并不需要初始净投资,换句话说,交易发生时没有初始成本。而没有成本又如何入账呢?更棘手的问题在于,如果某衍生金融工具不入账,其后的公允价值变动又不予确认,留给企业的很可能就是重大风险了。从会计信息决策有用观的角度来看,对多数衍生金融工具不予确认的后果不仅没有充分地量化企业存在的风险,没有估计这些风险对企业财务的影响,还使得企业的财务报表不完整不相关,损害了报表的有用性。

  衍生金融工具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其规避风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进行“套期保值”。套期业务针对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提前还贷风险等,这些风险主要的特征是将会影响公司的经营状况,增大公司业绩的波动性。套期保值业务对公司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可以降低公司经营活动的风险,以及回避公司海外投融资活动的风险。例如价格风险、利率风险,或向海外投资活动的外汇风险;二是给公司管理层以选择盈利模式的可能,不进行套期,公司面临高风险和高收益的情况,进行套期一般都能降低风险,但减少收益。

  由于套期业务在会计处理上的特殊性,不同的处理方法可能会给公司的资产、负债以及净利润产生了较长期的影响。套期准则最重要的规定是关于套期关系的确认条件,归纳起来有两点:一是有书面的凭证,二是高度有效。前者预防了公司任意更改套期关系,从套期保值走向了投机。后者则尽可能减少套期项目对损益的冲击,体现套期业务主要是避免风险的初衷。

  新准则弥补了以往套期业务没有纳入表内披露的不足,降低了表外风险,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同时,在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时,新准则规定了与国际惯例基本一致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方法,提高了财务报表的国际可比较性,降低了企业的信息披露成本。

  新准则的主要内容包括:

  1、对公允价值套期业务来说,对以取得成本计价的资产,在作为被套期项目时,在会计期末要调整为以公允价值计账,这就使企业的资产价值发生了变化,同时公司应将该调整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反映对企业当期的净利润的影响。

  新准则规定,被套期项目为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进行后续计量的存货,按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的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也应当将因被套期风险形成的利得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被套期项目的账面价值。原账面价值和期末公允价值的差额,应当按实际利率法,在调整日与到期日之间进行摊销,计入当期损益。

  2、对现金流量套期和海外净投资来说,对套期工具形成的损益中属于有效套期的部分,应当直接确认为所有者权益,属于无效套期的部分,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对公司来说,采取套期的目的在于规避风险,套期总体上的结果是减少了当期损益,增加了权益,并将在将来期间投资或处置时由权益转入损益。

  现金流量套期业务主要是以预期交易作为被套期项目。套期的目的是将公司现在的现金转移到未来,满足未来投资的需要。每个企业自身的现金流量都存在波动性,在市场上外部融资成本高于公司内部成本的情况下,将公司目前富余的现金通过套期工具进行递延,以满足将来投资活动发生时对较低成本的现金支出需求。但是,这项业务是对传统会计的一个挑战,因为交易是预期发生,但还没有发生的,因此与该套期有关的资产的确认是和传统会计的资产定义存在一定差异的。

  综上所述,以上两个准则给我国的企业拓展国际业务时所面临的风险,提供了有效并且与国际惯例协调的一整套风险控制方案。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从事套期业务的外币资金,必然涉及外币折算的问题,这两个准则都关注的是企业面临的风险,所以公司必须通盘考虑,避免套期业务影响损益的波动和外币折算影响企业损益的波动相同,合力导致公司利润的波动增大,这也可能会影响公司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