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然而与城市相比,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明显滞后,教师工资一再拖欠,教育负债加重,教育乱收费现象屡禁不止,布局调整举步维艰……在科教兴国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系统中,切实加强农村中小学校财会工作显得十分必要。
一、农村中小学校财会工作的特点
(一)财务管理体制各有不同。农村中小学校规模有大有小,业务有繁有简,实行何种财务管理体制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中心小学、中心初中多采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的管理体制,即中小学校的财务活动在校长的领导下,由财务部门统一管理;而不具备条件或不需要单独设置财务机构的中小学校,实行“集中管理,分校核算”的体制,即在一定区域内,设置中心财务机构,统一管理区域内中小学校的财务活动,如目前村小学只设报账员,在校长领导下,记录学校的财务活动,统一向中心财务机构报账。
(二)会计核算对象的复杂性。农村中小学校的资金组合是多元化的,既包含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又有借助教学活动收取的事业收入,有的学校还有捐赠收入,以及为师生提供生活服务的小卖部和食堂所收取的资金,既有无偿性的,又有有偿性的。为教学活动取得的事业收入具有多重性,其中有按规定应当上缴财政的资金,应当缴入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不计入事业收入,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和部分经核准不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计入事业收入。这些资金从取得到耗费,就完成其运动全过程,不存在资金的循环,核算重点是其耗费的过程,不同于小卖部和食堂等经营资金周转运动的全过程。因此,在核算原则、方法及科目上具有其特点。没有经营活动的中小学校,会计核算执行收付实现制原则;有经营活动的,执行“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并存的核算原则,相应的会计科目也不同。
(三)收入的双重性。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缴纳的杂费、住宿费和按照有关规定向学生收取的其他费用等,既有价格特征,又有政府特征,既不同于经营性收费,又有别于行政性收费,应属于事业性收费。学校通过事业性收费取得的收入,大部分属于国家预算外资金,应当列入国家财政预算管理。财政不仅要根据核准的学校收支计划拨款,而且还要对其收支实行严格监督。因而,学校的收费表面上虽是自身收入,而实际上应视为国家财政收入。可见,中小学校事业性收费是一种带有财政性质的收费,而学校实体的收费却是一种服务性收费。
二、农村中小学校财会工作的现状
(一)教育经费没有保障,财会工作难以顺利进行。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上划之前,义务教育的管理权和主要责任在乡镇,其教育负债较重,教育经费供求矛盾突出,表现在:
1.教育支出中人员支出占比过高,增长过快,形成“吃饭教育、吃不足教育”。据通州市统计,2003年全市教育人员经费占教育经费67%,占比过大,这其中还不包括欠发省以下补贴数额。
2.公用经费供给严重不足,杂费被挪用现象普遍,学校正常运转艰难。经费拨款不及时,大多数月份只拨人员经费中的档案工资,公用经费就不用说了。为此,会计工作中就出现经费账户上挂往来的数额很大、做账不及时,有的甚至几个月都没业务,反映不全面、数据不完整。
(二)学校预算管理不规范。目前,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校年初不编制教育经费收支预算,年中和年末不编制决算,不搞财务收支执行情况分析。学校收支无计划,经费收取和使用存在盲目性,不能做到心中有数。极少数学校虽编制了预算,但没能实施监控、跟踪管理和指标考核,透支大,财务状况差。
(三)教育乱收费现象屡禁不止。近年来,一些政府部门联合起来对治理教育乱收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一定效果,但由于教育乱收费问题的存在年深日久,各种违规收支和“小金库”、账外账等仍时有发生。
(四)财务数据信息质量不高。教育相关数据与事实不符,如每年基层事业报表在系统汇总时,学生数会跟上学年相差四、五千人;人事、工资、经费年报审核通不过时,进行人为调整等。
三、导致农村中小学校财会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教育财政投入不足迟滞事业发展。事业要发展,投入是关键。在有限的教育经费中,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过多用于高等教育,使得义务教育的投入相对不足;同一地区内部,教育投资的不平衡造成对薄弱学校改造进展缓慢,师生择校现象严重;城乡之间投入结构不合理,城市中小学生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远远高于农村。为实现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现代化工程,学校大量举债建设,由此形成的债务则由政府财政偿还。原来期待通过教育集资及搭车收费等渠道来偿还,但农村税费体制改革后已不可能。
(二)预算管理意识淡薄。长期以来,学校办学经费基本靠国家财政包揽,学校只接受下达的预算,按开支标准管理支出。教育体制改革后,学校预算外收入逐年增加,如何加强这部分资金的预算管理及监督,尚无有效的办法。另外,对预算管理知识的宣传不够,未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理财的积极性。
(三)政府出台的一些政策不利于规范教育收费。近年来,财政对教育拨款“四增长一优先”的要求从未达到,于是各学校就各显神通,用足用活既定政策,使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学校在操作落实政府出台的多项政策时,如不谨慎规范行事,就很容易导致乱收费行为的发生。
(四)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基础工作是否规范,是衡量一个单位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而目前农村中小学校的会计基础工作令人担忧。
1.会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不合理。农村中小学校的会计人员大多身兼数职,既是会计核算员,又是行政服务员,有的还是教学一线人员。这就使会计人员顾此失彼,工作不能正常运行,加之人员变动频繁,人手短缺,有的学校“账、钱、物”仍由一人掌管。
2.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农村中小学校的会计大多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从教学岗位退下来的人员,他们是边学边做,边做边学。近年来,新会计制度频繁出台,这些人知识更新较慢,执行新制度不力,一方面现有人员水平不高,另一方面新人又难以崭露头角。
(五)财务管理制度未落实。
1.教育主管部门偏重于“教学”一头,对于“后勤”不是不管,而是监督不到位。内部审计的时间间隔太长,往往同校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尽管校内设有稽核小组且每学期都进行财务审核,但稽核人员多是教师,稽核流于形式。
2.“收支两条线管理”不到位,乡镇未把学校收支纳入财政统一管理,使得校长权力很大,学校大大小小的问题都是校长“一支笔”说了算。然而对“一支笔”的监督则是“虚无、软弱、马后炮”,既由于过分强调单位负责人的责任,使会计人员乃至监督部门在监督行动中有名无实,停留在口头和文件上;会计人员怕受到报复照领导的意图行事,不能履行监督职责;而出了问题再监督,损失已无法挽回。
四、加强农村中小学校财会工作的措施
(一)完善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1.明确责任,逐步完善“以县级管理为主”的农村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体制调整后,唱主角的是县政府,但乡镇也决不能松懈,同样要承担一定的筹集资金的责任?熏实现财政对教育拨款“四增长一优先”。
2.发动社会力量办学,减轻财政负担。在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通过出售、承办、租赁等方式,转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办学,减轻财政负担,节省财力办好义务教育。
3.合理调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建立教师工资发放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工资预算”管理制度,确保教师待遇不低于公务员水平。
(二)建章立制,加强对财务收支的预算管理。首先,根据现阶段实际,建立健全学校预算管理体制,通过制度强化预算的严肃性。其次,明确预算的收支范围、编制程序、编制原则和方法。最后,将预算管理的执行监督情况同学校负责人的考核、奖惩结合起来。
(三)规范财务管理行为。
1.学校要转变财务管理观念,采取“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管理机制,加强内部控制,合理使用资源,在赢得较好社会效益的同时,提高学校的经济效益。取消“额外的补丁性”政策,切实推行“一费制”收费办法遏制乱收费行为。
2.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废止过时的已脱离实际的旧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新制度。各校应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内部稽核制度和财产清查管理制度,杜绝财务收支、人事任免中的“一支笔”现象。
3.扎实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学校主管部门除定期对校内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外,还应对学校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进行“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此外,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要经常进行无预告的检查,对违法违纪案件,要抓住一起,查处一起,既体现法律的威慑力,又可防止类似问题再出现。
(四)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加强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提高会计人员准入条件。一律清退无证上岗及不胜任会计岗位的人员。强制实行定期继续教育,从根本上扭转会计人员观念、技术知识老化的格局,从而使会计人员达到胜任本职工作的业务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学校财务收支的监督是最直接、最基础的制度,只有有效地保障其正常运行,会计人员施行财务监督才会奏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通州市英雄中学、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责任编辑:小 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