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西城区成方街32号那幢弧形大楼里发布的消息再次震动了世界。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4月28日起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58%提高到5.85%,其他各档次贷款利率相应调整,存款利率不变。
无疑,这次加息是在此之前不久才作出的决策,因为前不久发布的一季度国民经济统计数据让我国经济宏观调控部门看到了过热的危险,为了遏制增幅远远超出预期的信贷和投资增长,加息确属必要。在中国日益深入参与其中的国际经济体系中,由于中国经济开放度与日俱增(贸易依存度已经超过70%数年)、份量日益加大(过去4年全球经济增长将近一半来自中美两国),中国宏观经济决策的国际影响力也不可避免地在上升,这项利率决策对中国外经贸的影响也不可低估。
加息决策对中国外经贸的影响途径首先是通过影响中国经济总体需求状况,进而影响进口需求。由于加息将抑制中国国内投资增长势头,原料、能源、资本设备进口需求将受到抑制,对国际初级产品市场的影响将更为直接。
今年以来国际市场最显著的趋势之一就是大宗初级产品价格普遍上涨。路透商品指数(1931年9月18日=100)2005年1月3日为1571.30点,2006年1月3日为1794.66点,4月27日为2011.95点;道琼斯商品指数(期货,1974年12月31日=100)2005年1月3日为143.153点,2006年1月3日为171.829点,4月27日为173.652点;道琼斯商品指数(现货,1974年12月31日=100)2005年1月3日为190.54点,2006年1月3日为252.16点,4月27日为270.16点。而国际初级产品市场之所以如此“牛气冲天”,除了世界经济走势看好、美元汇率疲软等因素之外,“中国因素”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凡是主要国际投资机构“论证”中国需求量居高不下的大宗初级产品,其价格必定扶摇直上,国际市场上出现了“中国买什么什么就贵,中国卖什么什么就便宜”的现象,以致于国际主要商品交易所的官员有时不敢让交易员们看到有中国人来访,以免造成意外的价格波动。
中国对初级产品需求的增长如此迅速(虽然没有达到主要国际投资机构们夸张的那种程度),相当程度上是拜投资增长所赐,中国制造业和进口企业“散、乱”的产业组织又在中国初级产品市场上吹起了太多的泡沫,过多进口企业导致的非理性集体行为进一步把泡沫吹得更多、更大。如今年一季度,我国铁矿砂及其精矿进口量的大幅度增长主要是非理性集体行为和投机心态所致,以至于4月末国内铁矿石库存高达6000万吨。遏制投资不仅将遏制真实需求的增长,也将遏制投机泡沫。正因为如此,由于人们普遍预期中国加息表明中国决策层决心遏制投资过热态势,中国进口增长势头将跌落,中国宣布加息之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伦敦商品期货交易所开盘锣声一响,所有有色金属合约就全部下跌;纽约商品交易所的原油期货价格也明显下跌。
无需否认,在中国加息之后至今,国际初级产品市场总体上仍然呈上涨态势。路透商品指数5月17日为2042.29点,道琼斯商品指数(期货)5月17日为279.858点,道琼斯商品指数(现货)5月17日为279.86点,但这是因为美元汇率疲软、伊朗核危机、拉美油气资源国有化冲击等因素在支持初级产品价格,把中国加息的影响抵消之后还有余,初级产品市场总体涨势并不能否定中国加息的抑制价格效应。如果没有中国加息,国际初级产品市场上涨幅度还会更大。
相比之下,加息对出口的影响没有对进口的影响那么大,但通过遏制投资,换言之就是遏制重复建设和过剩生产能力,加息应当间接有助于遏制我国的低价竞销。目前某些产品出口之所以激增,就是因为此前几年国内高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正在释放出来。最典型者莫过于钢铁产品。我国粗钢和钢材产量增幅连续数年保持在20%以上,2003年,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增长21.9%和25.3%;2004年,粗钢和钢材产量增幅分别为22.7%和23.3%;2005年,中国粗钢、钢材产量分别高达35239万吨和39692万吨,产量之高,史无前例,增幅则分别为24.6%和24.1%.随着产量的增长,我国钢铁产品贸易出现了进口锐减或增幅下降而出口激增的现象,预计中国将在全世界最短的时间里从钢铁净进口国转变为净出口国。就总体而言,我国目前市场供应已经进入以相对过剩为主要特征的阶段。2005年6月和12月,商务部分别组织对600种主要消费品和300种主要生产资料市场的供求趋势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在600种主要消费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有172种,占28.7%;供过于求的商品428种,占71.3%;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300种主要生产资料中,供过于求的69种,占23%;供求平衡的218种,占72.7%;供不应求的13种,占4.3%.大规模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不可能全部在国内消化,事实上投资者当初也就没有单纯着眼于国内市场,因此,遏制投资有助于遏制出口的无序膨胀,特别是低价竞销。
对于中国资本和金融项目收支而言,值得注意的是加息及其后续配套措施对房地产市场、进而对外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基于投资收益率和流动性两方面的考虑,房地产市场是进入中国的国际游资偏好的选择之一:首先,房地产业本身就号称中国大陆最后一个暴利行业,北京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房地产市场尤其火爆,利润丰厚。其次,中国大陆房地产市场容量足够庞大,超过证券、期货等其他金融市场开放国家游资通常选择的市场,且房地产市场流动性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将日趋上升。第三,房地产业是中国目前最成型、活动能量最强的产业利益集团,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即有名的121号文件)颁布后不久就在实际上被废止,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有鉴于此,海外投资者相信房地产利益集团有能力维持政策偏向于他们,维持房地产市场泡沫不散。而且,我国对外资进入房地产市场的监管相当落后,一些具有外资背景的不动产基金频频在境内出手购买写字楼与高档住宅项目。这类交易在主要经济大国都被纳入资本项目交易,但是在我国却放在经常项目下,监管力度差别明显,甚至在不少地方,这类交易还受到欢迎。
在这种情况下,最近两年境外资本流入中国房地产行业来势迅猛,2004年全国房地产开发利用外资228.2亿元,同比增长34.2%,占开发资金来源的1.3%(中国人民银行《2004年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据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统计,2004年1-11月,境外资本流入上海房地产市场总量超过222亿元,比2003年增长13.5%,其中用于房地产开发的约150亿元,占全年房地产开发总额的12.8%;用于购房的外资约70亿元(同上)。据商务部外资司统计,2004年,新设立外商房地产业投资企业1767家,合同利用外资金额134.8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9.50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3.78%、48.13%和13.65%.上述各项增长指标均超过全国利用外资的平均增长幅度,房地产业已经成为仅次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第二大外商投资行业。2006年1-3月,房地产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53家,合同外资金额45.58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4.79亿美元,同比增长6.84%、25.27和47.67%,实际吸收外资金额占服务贸易领域吸收外商实际投资金额比重的51.49%.外资流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途径、方式也花样翻新。由于很多游资不是直接投入房地产市场,而是通过其他渠道进入中国,然后进入房地产市场的,所以,上述数据仍然大大低估了外资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规模。
由于房地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近乎成为中国经济肌体上的最大毒瘤之一,所以在新一轮宏观调控中理所当然地首当其冲,加息前后至今相关部门、人员的多次表态已经足以说明这一点。加息本身将遏制房地产投资,预计有关部门还将出台进一步的配套措施,外资,特别是投机性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将受到遏制。
(作者供职于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