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VS加息

2006-8-17 10:48 《首席财务官》 【 】【打印】【我要纠错

  上半年的宏观经济与货币数据让央行迅速决定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这样的选择是比较明智的。而许多提高利率的建议则未必产生于坚实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对此还是深思熟虑为好。

  经国务院批准,央行在2006年7月21日晚间宣布,从2006年8月15日起,再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暂不上调,继续执行现行存款准备金率。提高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宣布,紧接着央行和国家统计局公布2006年上半年的宏观经济与货币数据。在这些数据中可能以下两个数据是与此次紧缩直接有关的。

  首先直接相关的数据是上半年六个月人民币共新增贷款2.14万亿元,占央行全年信贷目标(2.5万亿元)的85.7%.央行的高级官员已经多次表示了对此现象的忧虑与不满,而且明确地表示控制贷款扩张最好的办法就是收紧流动性。收紧流动性包括此前反复使用的央行定向票据的方式,还包括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

  另一个重要的相关数据是上半年和6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但并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年同比增长数据,因为按照该数据,2006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3%,而6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5%,涨幅比去年同期还低1个百分点,似乎并不构成如此紧迫地提高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的理由。因此可以相信,对上述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导致了央行迅速决定的决心。因为对有关价格数据消除季节波动之后,可以发现指数序列的月度环比上升0.27%,这个数据的直观意义是,如果持续这样的月环比趋势,将会出现接近4%的年同比价格上升趋势。需要注意的是,同样分析的结果已经显示,5月份价格数据的环比增长曾经达到0.4%,而该数据的直观意义是,如果持续下去,将在未来出现接近5%的价格上升现象,这两个高环比增长都是过去10个月的高点。特别是连续两个月,则可能预示价格上升趋势已经在逐渐形成。

  也有些人认为,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8%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但这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应该知道,所有公布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都是以现价表示的名义值,而不是消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值。这是目前中国投资数据中需要改善的地方,同时也是投资数据不能很好支持宏观经济分析的原因之一。就固定资产投资的名义值来看,2006年第一季度投资数据增长27.7%,上半年的投资增长要高于第一季度,因此第二季度的投资增长速度要高于上半年的速度,也更要明显高于第一季度的投资增长速度。但这样的比较毕竟是根据名义变量的比较,由于不知道相应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变化情况,因此是难以知道相应的实际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第二季度的相应价格上涨幅度要大一些,则第二季度投资的实际变量数据的增长率与第一季度增长率的差异可能并没有名义变量所显示的那样大,甚至可能是并不明显的。

  在央行采取这次紧缩行动前,建议央行加息的说法很多,目前再次提高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出台可能表明央行对所谓数量调整的政策比较偏爱。这样的选择是比较明智的,既能够解决央行对贷款过多的忧虑,也不至于过分伤害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许多提高利率的建议实际上都未必产生于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坚实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而是对一些教科书原理的简单引用,对这样的建议还是要深思熟虑为好。

  例如许多人认为利率提升了就自然影响人们的个人消费行为,而人们的消费行为和储蓄行为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因此可以把上述问题归结为储蓄的利率弹性的经济计量估计问题。储蓄的利率弹性可以定义为一个百分点变化所导致的储蓄的相应百分比变化。如果储蓄的利率弹性为正,则利率上升,储蓄上升,消费下降;反之如果储蓄的利率弹性为负,则利率上升,储蓄下降,消费上升。上述主张上调利率的人实际上认为,经济学分析能够给出储蓄的利率弹性一类参数的符号和大小的准确估计。但现实的情况正好相反,1996年美联储的经济学家曾经对有关的研究做过一个比较广泛的综述,所得到的结论是,已有的研究对上述储蓄的利率弹性的符号和大小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

  特别是在许多教科书中所提到的著名的生命周期消费函数模型中,储蓄的利率弹性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替换效应和收入效应,而这两个效应的作用恰恰是相反的,因此实际的结果决定于这两个效应的准确估计,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在美国的数据条件下所得到的结果姑且如此,在中国环境下,能否利用中国的数据对利率的效应给出坚实的实证分析就更加困难,因此对过分夸大利率政策作用的说法也还需要给以严谨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