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以上系列文章,投资者心中想必对掌控18年股市的每一只“手”,都刻下了烙印,但这些因素如何进行综合考量呢?不同投资者的投资风格大相径庭,如投资周期有长线、中线、短线之分,选股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之分,投资方式有集中投资和分散投资之分,可谓条条大路皆通罗马。而不同投资风格对这些因素的综合考量是迥异的。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找出一种对所有投资者都适用的考量方法。
但当前股市中,却有一个广为接受、以至快变成口头禅的结论——中国股市应坚持长期投资。事实果真如此吗?
长期投资,是投资者教育中的核心名词之一,流行最广的说法便是长期投资5~10年以上一定能获利,且一般高于中短期投资。但任何结论都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适用,长期投资就能例外?
长期收益可能低于中短期
看看几只长期中的绩优股吧。如果你在1998年1月以市价21.10元买入四川长虹,长期持有7年到2005年3月,你将亏损80%以上,因为当时的市价已经跌到3元以下;如果持有接近10年到2007年8月22日,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你仍将亏损50%以上,因为当时的市价也只涨到10.13元。即使你很幸运,能在1994年3月以发行价3.31元买入四川长虹,那么你持有10年至2005年3月的结果仍然是亏损。而如果你持有近4年至1998年1月,反而可获得5倍以上的收益。
再看看长期作为基金重仓股的陆家嘴吧。如果你在1997年5月以市价21.38元买入陆家嘴,长期持有8年到2005年7月,你将亏损80%以上,因为当时的市价也是跌到3元以下;如果持有接近10年到2007年8月22日,你的总收益率为33%左右,因为当时的市价涨到28.62元。但这实在不是个值得欣喜的成绩,你的年收益率不到3%,只相当于定期存款。如果你能在1994年3月以发行价3.85元买入陆家嘴,那么你持有11年至2005年7月的结果仍然是亏损。而如果你持有3年至1997年5月,也可获得5倍以上的收益。
个股很难独善其身
有人会问,贵州茅台、万科不是在大熊市中逆势而上吗?茅台和万科确实有其特殊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完全游离于规律之外。茅台2001年8月以5.2元的发行价上市,到2005年6月能逆市涨到17.09元,固然离不开其垄断资源、独有品牌和出色业绩,但也与新股效应不无相关。如四川长虹、陆家嘴,在上市初期的3~4年内都实现了5倍以上的上涨,茅台实现2倍多的上涨不足为奇。
万科1991年发行上市时才0.2元,2005年6月涨到1.89元,14年成长了8倍,虽然从走势图上看像蜗牛一样爬行,但确实是一个极为罕有的长期稳定增长的特例。不过这一涨幅相对2005年6月至2007年8月23日两年中的18倍涨幅,还是让人有“长期投资不如中短线操作”之叹。这样一只大牛股到14年后才一飞冲天,实在让人感叹,中国股市这14年究竟是投资还是投机?
即使如此,茅台和万科的当前市值仅0.17万亿元,而A股流通市值高达10万亿元,投资者不可能都去买茅台和万科,而在A股市场中像茅台、万科这样逆市而行的股票能有几只?在市场崩盘、系统性风险释放之时,绝大多数绩优股都将在劫难逃,很难有独舞的空间。新兴市场是如此,成熟市场也是如此。1973~1974年道琼斯指数于1年内被腰斩时,美国漂亮50就经历了30%~50%的暴跌,直到20年后才收复失地。
不宜长期投资事出有因
如果你仔细研究沪深300成分股,你会发现个股不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的现象十分普遍。为何过去18年中很多个股的长期投资收益,反而可能低于短期投资?
股市仍处婴儿期
过去的18年中国股市几乎都处于婴儿期,涨跌也像婴儿的脸般忽晴忽阴。股市市值占GDP不足50%,如果说它和宏观经济的关系应该像狗和主人,那么18年中这条狗还像是未驯化的狼;政策层对股市像是还未熟悉婴儿习性的父母,经常该让股市笑却弄得股市哭;业绩不像是投资的依据,而更像是被某些大势力操纵坐庄的工具;投资者像是未经训练的乌合之众,有利益时一轰而上,落难时树倒猢狲散,导致股市的系统性风险很高;流动性是政策面使唤的仆人,见风使舵,忽进忽出。在这一系列因素的共同主宰下,中国股市暴涨暴跌,而且总是在很短的时间内被炒作得很高,一旦崩盘常常突破前期的支撑位,暴跌不起,并使中国股市呈现显著的牛短熊长特征。
股改难改积习
有人说股改等一系列制度性变革将使中国股市脱胎换骨。不可否认股改可能使中国股市摆脱历史的窠臼,但它本质上只是对过去所犯的股权分置错误的一个修正。一个人即使改正了过去犯的错误,他也有更长的路要走。
中国无论股市整体,还是个股股价,都远未达到长期稳定攀升的境界。经济周期与股市的相关性在增强,但还远远不够强,不足以支撑股市随宏观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政策面的透明化和可预期性还很差,随时可能刺激股价暴涨暴跌。上市公司业绩与股价表现相关度仍不强,国有上市公司的治理不可能因股改而脱胎换骨,业绩可持续性难以预期,中国也还没有涌现真正屹立于世界之巅的大公司。牛市使机构确实越来越重要,但散户也越来越多,一旦市场到高位,散户的恐慌性杀跌就成为悬于市场咽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股市的财富效应让人们认为钱永远不会少,股市和房市会一直涨下去,当年的日本也是这样的,而当前的中国股市也流传着同样的传言。
前车之鉴
正可谓历史是不可以跨越的,时间和阶段也是不可以跨越的,投资者境界的提升也是不可以跨越的。美国股市一开始就是全流通的,应该说起点很高,但早期腐败是家常便饭,贿赂收买司空见惯,操纵做假无所不在,杜尔投机案、伊利股票逼空案、1869黄金投机案、北太平洋公司争夺战等均引发过市场暴涨暴跌。直到1929年史无前例地一次崩盘后才痛思悔改,逐步展现出到现在的面貌,但也还没有完全改掉,2000~2002年科技股泡沫破灭,就让很多长期投资者血本无归。
成立于1878年的日本股市,被很多人认为对中国股市最具参考意义,但20世纪80年代也被炒作到39000点,然后在接下来的14年中节节下跌至7600点,长期投资者亏损严重。中国股市的18年,就能够跨越美国的200年、日本的100年吗?
中短期操作更务实
如果说一定要理出中国股市最根本的脉络的话,那一定是股市总是呈现周期性涨跌,涨到远离基本面时就进入最后的晚餐,晚餐何时结束没有人知道,而一旦暴跌就可能深深击破基本面,步入漫漫长夜,跌到价值投资点才能见到曙光,然后开始新一轮的涨跌。涨跌围绕总是合理的市盈率水平进行,周而复始,无穷无尽。对这种涨跌,政策的话语权正越来越弱,越来越趋向导火索和信号的作用。
牛市也有期限
同样重要的是了解这种涨跌周期的长短。目前中国股市广泛流传着“2006年以来的这轮牛市会持续10年以上”的观点,然而在曾经沧海难为水、已经实现熊短牛长的美国股市,牛市周期也才延长至7~8年,熊市周期才缩短至2~3年左右。在建立股市比中国早100年、但与中国具有较好可比性的日本,牛市周期约为4~5年,而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熊市周期长达10年以上。在中国股市18年中,显著的牛市周期仅为2~3年,熊市周期则长达4~5年。本币升值各国在崛起时都经历过,不能因此而将中国牛市的周期无限夸大。
长线选股 中短线操作
18年股史证明,在作为新兴市场、投机性强、牛短熊长的中国股市,由于股市本身不具备长期投资价值,学究式地奉行“长期投资”很可能血本无归。进行中短期操作是更务实的选择。股市上涨可能在价值投资范畴内,但违背价值投资的时间可能更长。此处推崇的投资理念是“长线选股,中短线操作,顺势而为,适可而止”。为了不至于一蹶不振,一定要买有投资价值的股票,但不必持有5~10年;如果市场流行投机,投资者更要学会做短线。
可能更重视趋势而不是周期,要学习趋势投资,重视选时,按照股市的运行周期,在相对的低点去买,相对的高点去卖。而在熊市大多数股票都维持持续下跌格局时,要控制住自己不要染指。
中长期反向投资更有效
与长期投资策略相关的另一问题,是长期存在的动量策略还是反向策略之争。动量策略,指购入过去表现良好的个股,并卖出表现不佳的个股;反向策略则刚好相反,指购入过去表现不佳的个股,同时卖出表现良好的个股。
在欧美股市,在短期(1个月以内)及长期(3~5年)中,采用反向策略会获得显著超额利润;而在中期(3~12月),动量策略会获得显著利润(Jegadeesh and Titman,1993;Conrad and Kaul,1998;Sehiereck and DeBondt,1999)。
但这一规律并不适用于长期投资效应不明显的A股市场。羊群行为可以在短期内将股价迅速推高,在短期(1个月)内,可谓“谁是老大谁说了算”,学会顺势而为,采用动量策略可能会取得更高的收益。而在中期(3~12月)和长期(3~5年),由于显著的系统性风险,采取反羊群行为,即反向投资策略,可能会取得更高的收益(黄兴旺,1999;林立松,唐旭,2005)。
链接 海外:长期投资神话多次破灭
美国三级标题1995~2000年,美国股市处于网络股泡沫时代。当时,分析家普遍认为,网络经济将从根本上改变这个世界,“新经济”可以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消除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等。于是,一些没有任何业绩支撑的网络股的股价被炒高到几百美元,甚至有一些网络公司的股票市值超过了同行业的经营规模比其大几十倍的龙头公司的股票市值。人们认为网络公司将蒸蒸日上,而传统行业的公司将江河日下、日落西山。许多投资者甚至认为,用市盈率去衡量股票的价格已经不合时宜了。纳斯达克指数从1995年的1000点左右开始,一路大涨到2000年初的5000多点;泡沫破灭后,又在1年多的短时间内跌回1100点,许多缺乏业绩支撑的网络股的股价跌去90%以上。
台湾三级标题上世纪末,台湾股市曾被炒高到12000点,市盈率最高升至92倍。台币升值、经济高速发展都成为市场炒作的理由。某家只有一艘船的公司,股票从1.67元一路炒作到将近200元。一些在其他市场本应摘牌退市的公司,被大庄家相中后,反而成为市场热门。这些公司往往没有实际的资产,没有收入,甚至连员工都没有,但只要是小盘,筹码容易控制,股价就会被炒上天。一家台湾本土银行,在泡沫最高峰时,总市值是包括当时摩根大通、美洲银行、富国银行等5大美国银行市值的总和,其净利润则是这5大银行的5%。但在疯狂投机结束后,指数从12682的最高点一路暴跌,仅用8个月的时间就跌到2485点。
日本三级标题股灾前的1987年,东京股市平均市盈率已高达90多倍,房地产股的价格更是高得吓人。在1991年房地产市场的巅峰时期,国土面积相当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日本,土地的总价值几乎是美国的4倍。一个流传甚广的神话是:地价在最高峰时,一个东京的价值等于整个美国。神话破灭后,日经225指数从39000点的顶点,14年中节节下跌至760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