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未雨绸缪”——如何做好新会计准则实施的准备工作

2007-2-20 16:42 《新理财》·李鹏 【 】【打印】【我要纠错

  企业管理质量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项因素的匹配和协调发展,其中用于反映经营成果和衡量绩效的会计信息离不开高质量的会计语言及对其的有效应用。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无疑为这一目标的达成提供了很好的工具。

  面对2007年1月1日生效的新会计准则,除国内上市公司需要从年度之初起强制实施以外,其他企业何时采用尚未有明确的时间表,但这决不等于可以高枕无忧。未雨绸缪,提前评估其影响并做好必要的准备才是最符合企业利益的选择。从做好充分准备的角度分析,笔者认为企业至少要对这一事件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做好新旧准则转换涉及工作量的评估;第二,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工作时间表(如确定采用,以下同);第三,实施相适用的培训计划;第四,调整内部管理流程和制度;第五,制定并实施财务信息系统及其他有关管理信息系统的设置调整方案。

  下文笔者将以一些大型企业为例,结合时间计划安排(见表)对以上几方面准备工作分步骤加以简要分析。

  评估阶段

  1.首次培训

  万事开头难,此次培训的核心目标是要让企业的财务人员理解新准则与旧准则的差异以及对业务的实质影响,同时为下一步制定准则转换工作方案提供思路。这一步工作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要为第二阶段以非财务管理人员为重点的培训确定方案框架,包括培训目标设定、培训机构选择、时间和参加人员范围等具体事项。就培训机构的选择而言,国家会计学院、会计学会、财经类专业院校的老师以及在国内业务排名处于前列的外部会计师事务所均可以提供不同层面的培训安排。

  2.评估准则变化

  建议将评估分为两个层面进行,第一个层面是从会计原则和基本会计要素角度比较新旧准则的差异,这一次层面的比较是从本质上认识新准则与旧准则的差别,也为具体准则的比较分析提供了理解的基准。第二个层面是针对每一个具体准则,从确认、计量和披露三个环节评估差异以及对本企业经济业务会计处理的影响。

  3.制定转换方案

  在开始这一步工作之前,首先应明确准则转换有无法定的时间要求,这一要求可能直接来源于政府部门;也可能来源于企业的控股股东,如控股股东要在某一规定时间内采用,本企业一般也会同时实施。如无明确的外部时间要求,则企业就要根据自身状况评估准则转换的目标和资源匹配程度后确定是否采用,在这个层面应该综合考虑企业规模、业务复杂程度和成本效益原则,对转换的利弊加以细致分析。

  如评估结果是要在未来确定的时间内采用新准则,那么综合平衡企业的成本投入、人员配备和时间要求后制定的转换方案至少应包括时间计划、人员配置计划、会计科目和报表格式调整方案、期初余额和追溯调整方案、会计信息系统设置调整方案以及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管理信息系统或模块的衔接方案等几方面内容。

  技术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落实转换方案中技术层面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调整:

  1.会计科目表和报表格式

  会计科目的更新可以说是落实新老会计体系衔接的关键因素。一方面,通过会计科目的增减反映新准则对科目设置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针对每一个科目更新科目设定,按照新准则的要求详细描述其核算内容以及与其他科目间的勾稽关系。在此基础上对财务报表科目予以同步更新。

  2.操作手册

  在对自身业务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企业应将新准则的核算要求分别从确认、计量和披露环节结合具体业务内容加以明确界定。作为过渡,准则转换期间的操作手册还应包括对涉及准则调整的具体指导,以保证各级财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按照新准则的要求正确进行会计处理。

  3.初始计量和追溯调整

  这是工作量最大的一个环节,其实质是针对准则差异,对涉及的会计要素按照新的核算要求加以重新计量,其中涉及大量历史财务数据的调整。因此,企业要根据内部历史财务数据档案的完备程度、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状况和财务人员配备情况充分估计工作量。

  系统衔接阶段

  1.设置税务会计

  新准则执行后,对于公司日常业务而言,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异已经非常明显,税务会计的资料已经不能单纯依赖财务会计数据进行简单调整、汇总得出。建立完整的税务会计体系,从起点开始进行税务会计的核算已经刻不容缓。因此,企业需要客观分析有关工作量,在组织结构方面增设有关岗位并配备必要的人员。

  2.内部管理流程调整

  新准则的采用对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生成过程的最大影响就是直接在负责生产经营各环节的职能管理人员与企业管理层接收到的会计信息之间以管理判断这一方式为载体建立了关联关系。财务人员以会计语言对企业经济业务反映得客观、真实和准确,更多地依赖于管理人员对经济业务性质和状态的认定。

  这就要求企业调整其内部管理信息流程,保证对经济业务的确认确实按照准则要求在第一时间来源于有关管理人员并经过必要的内部控制程序审核后,由财务人员及时接收。这里强调的是两个概念,其一是从管理人员到财务人员的信息流向,其二是管理判断的质量要有必要的内部控制保障。按照这一原则,企业内部所有这些信息和管理控制流程都需要重新梳理,对不适应新情况的内部控制和管理流程进行修改,确保信息流程的设计和执行符合内部控制要求。

  3.管理人员培训

  在内部控制和管理流程修改之后,对非财务部门管理人员的培训也是工作的重点。这一环节的目的有二,其一是促使职能部门牢固树立自己的专业判断对于财务报告将产生重大影响的观念,并帮助他们理解准则的要求,从而在会计确认这一初始环节形成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事前控制;其二还要帮助其理解管理判断所需专业工具的使用,如针对衍生金融工具、融资租赁和投资性房地产等事项设计的专门判断工具。

  4.管理信息系统衔接

  这一环节对新准则下企业内部生成有效的会计信息,以保证高级管理层对经营业绩的准确理解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内部的全面预算管理、财务分析和战略绩效跟踪等管理信息系统均需要根据会计核算内容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此来保证管理层使用的管理决策支持信息与会计报告信息之间的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