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A股”浪潮仍然澎湃的同时,众多中国民营企业却正忍受无法红筹上市的煎熬,竟演绎出一场融资版“围城”故事。
2006年底,中国人寿顺利回归A股引起一轮“回归”浪潮。如今管理层对企业A股上市和回归红筹的推动已是不争的事实。对管理层而言,鼓励回归原因充足:利于监管;让国内投资者分享企业发展收益;加强国内资本市场实力;增加股票供应,为供求失衡的内地股市降温等。
A股市场的成熟和回归方式日渐清晰,机构投资者和广大股民正准备投入火爆股市的大量资金更是诱人的原因。此外由于香港市场上市公司行业结构单一、市值集中度高、市场波动频繁, H股公司在短期内实施再融资很难得到认同。因此为了满足企业融资的需求,回归筹资成本相对低廉的国内A股市场自然成了企业比较合理的选择。上市公司运用A股市场筹集的资金发展业务,当然符合H股股东的利益。从历史上看 ,H股上市公司回归A股市场作IPO筹资通常会产生多赢的结果。
但为鼓励企业A股上市,管理层几乎一味采取“堵”的做法。《华尔街日报》近日得到消息,证监会已暂停了大陆企业发行H股的审批工作,转而鼓励企业发行A股。今年已经有数家企业的香港上市计划因此流产。据香港某媒体报道,证监会自去年9月以来,一直没有再批准国企境外上市。而早在2005年,管理层为封堵资本外逃出台了11号文和29号文,使有着红筹梦想的国内企业遭受了第一次“伤害”。后来经过产业界和投资界的努力沟通,同年10月出台的75号文覆盖了11号文和29号文,情况才有所缓和。但2006年9月生效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10号文)却再次重伤了红筹上市模式。该文件规定,国内企业红筹上市除了在一年内要成功上市外,还要经过商务部和证监会的审批,从10号文正式实施那天起,还没有一家意欲境外上市的民营企业获准放行。甚至是红筹上市的第一步——申请设立SPV公司,在全国范围都未有一家获批复。
有专家表示,好的企业,如国有商业银行这类的企业应该留在本土,但在国内融资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要多鼓励创业板、中小企业板等到海外上市。另外优质的内地企业到海外上市融资,其实也有利于帮助内地的股票市场走向国际化。海外投资者、海外融资机构将对内地企业的情况也更加了解。
就这样,“回归”浪潮仍然澎湃,但同时众多中国民营企业却正忍受无法红筹上市的煎熬,竟演绎出一场融资版“围城”故事。
其实对企业而言,在选择上市地点时应该视情况而定,哪里能够解决他们急需的资金,能够解决公司治理上的问题,他们就到哪里上市。事实上,虽然A股市场在融资环境和法律构架等方面一直在不断提升,但还是有个过渡期。相对来说,无论是海外投资者,还是海外监管机构、相关的公司管治要求等各方面,相对于中国内地都比较成熟,同时“出海”这也是提高公司的管治水平、公司形象、竞争能力的机会,并可以树立企业的国际形象。
此外,对于一些民营企业,A股上市相比红筹仍是“门槛太高,限制也太多。排队排得太长”。因此许多民营企业仍青睐出海。汇源果汁2007年2月完成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受到香港投资者热捧,募资达到24亿港元。汇源某高管称,在香港也听到一些消息说国内监管层希望一些大型企业尽量在国内上市,但是一直没有得到确切的消息。汇源从一开始就选择在海外上市,上市的过程也是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来定,并没有过多的考虑其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