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棉花价格不会大幅上扬

2007-5-9 11:41 《新财经》·张洪洲 【 】【打印】【我要纠错

  在基本面没有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国内棉花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国内棉花市场是国际棉花市场的组成部分,国家密集出台的棉花政策和宏观调控对其价格影响较大。

  印度棉对国内市场形成负面影响

  当前,国际棉花供求处于基本平衡状态。但从长期来看,印度棉将打破世界棉花格局。印度棉花播种面积约1.3亿亩,是我国棉花种植面积的 1.6倍。2006~2007年度,印度皮棉单产为35公斤左右,同期我国皮棉单产为84公斤左右,印度皮棉单产是我国的42%.印度棉花单产较低主要受限于其科技水平。近年来,印度逐步推广转基因棉,使其棉花单产有了较大幅度提高,相比五年前,其单产已提高了1倍。随着科技的进步,印度棉花单产提高的空间非常大,如果其再提高1倍,总产量将达到1000万吨,全球棉花产量将由现在的2500万吨提高到3000万吨,世界棉花供求形势将出现变数。

  过去五年中,印度棉花单产的提高已经给全球棉花市场形成了压力。印度棉在国际市场出口量的大增,相对降低了国际棉价。

  2005~2006年度,我国共进口棉花411万吨,其中美棉47%,印度棉仅占13%.而2006~2007年度前五个月,我国共进口棉花74万吨,其中美棉25%,印度棉占到了24%.高价美棉在我国的市场份额由过去的“半壁江山”降到了与印度棉同等的位置,而相对低价的印度棉在我国的市场份额提高了近1倍(参见图2、图3)。2007年1月,我国进口印度棉平均单价为1280美元/吨,进口美棉平均单价为1426美元/吨,二者价差为146美元,每吨印度棉比美棉低10.2%,低价印度棉进口量的提高对国内棉花市场形成压力。

  国内棉花价格目前高于国际棉花价格

  国内棉花无税价格高于国际棉花无税价格。目前,中国是全世界棉花价格最高的国家。2007年3月5日,国内棉花无税价格比国际棉花无税价格每吨高1564元(参见图4)。中国的高棉价缘于棉花市场的开放度不够,来自配额和关税的限制。当前世界贸易壁垒仍然存在,甚至有局部加强迹象,国家之间为了各种关税和补贴争论不休。但从长期趋势看,世界贸易一体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棉花进口虽然有配额限制,但纺织品出口已经使中国棉花直接或间接受到国际市场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会加大。

  国产棉含税价格与进口棉含税价有趋于一致的可能。国内纺织企业的用棉习惯可能会使内外棉价差有所减小。纺织企业传统的用棉顺序是:新疆棉—内地棉—进口棉。近两年来,纺织企业的用棉顺序出现了很大变化,顺序出现了颠倒,进口棉比国产棉更受欢迎,这种情况会减少进口棉与国产棉的价差,甚至有出现倒价差的可能。以往年度,国产棉比进口棉价格高1000多元,就其价值与使用价值看,这么大的价差是不合理的。

  政府各种政策多以平稳棉价为目的

  2006年末2007年初,我国政府关于棉花方面的政策及言论密集出台。出台的政策大多传达出政府的调控意图——稳定棉价、保护市场各方利益。

  滑准税政策为国内棉价相对平稳提供了可能。对进口棉花滑准税政策的调整是2007年中国棉花市场最大看点。该政策调整产生的效果有以下几个:实现了进口棉价格的双向波动,加强了与国际棉价的联动;压缩了因外棉价格波动引起的进口棉价格波动幅度;压缩了因人民币汇率波动引起的进口棉价格波动;在国际棉价的合理波动区间内,适当调低了平均关税率,从而相对降低了进口棉的价格。

  首先,滑准税政策会减缓国际棉价波动对国内棉价的影响。以2007年新滑准税政策计算的进口棉价格,在2005年初到2007年3月5日的最大波幅为8.9%,而COTKOOK远东A指数本身在这一时段的最大波动幅度为24.5%(参见图5)。

  其次,滑准税政策缓解了人民币升值对进口棉价格的压力。以2007年2月28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7.7409所对应的进口棉价格,与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为7.5时所对应的进口棉价格进行对比。人民币升值幅度为3.1%,而外棉报价在70~37美分之间,所对应的进口棉价格平均降低212元,平均降低幅度为1.8%.在滑准税有效调整区间内(税率在6%~40%之间时),进口棉平均价格降低168元,降低幅度为1.3%.滑准税政策极大缓解了人民币升值对进口棉价格产生的压力,保护了国内棉价相对稳定。

  国家收储新疆棉暂时缓解了市场压力,成为市场的隐性供应。中储棉管理公司收储30万吨新疆棉,对收储各项具体政策的落实使其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收储任务。收储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新疆棉销售问题,其有一定的托市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30万吨棉花收到了国库,短期内缓解了市场的压力,但仍是期末库存的构成因素,是市场的隐性供应。

  政府暂缓增发棉花进口配额,不会使市场形成供需缺口。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毕井泉曾表示,2007年3月份之前不考虑增发棉花进口配额。这说明国家支持优先销售国产棉。在这样的政策下,根据中国棉花信息网的产量预测,本年度国内棉花产量为664万吨,如果2007年3月底社会收购总量为95%,则这一时段国产棉供应总量为630万吨。2006年9月份发放配额70万吨,2007年初发放配额90万吨,2007年3月底国内可供资源为790万吨(期初期末库存均不考虑)。纺织耗棉量按每月90万吨计算,则自2006年9月至2007年3月共耗棉630万吨,可供资源尚余160万吨,如果加上期末库存可供资源将达到300万吨以上。所以,政府推迟发放配额不会使市场形成供需缺口,只是起到了适当抬高国内棉价,优先销售国内棉花的作用。

  棉花良种补贴开辟了国家以提高市场价格保护棉农利益以外的新途径。2007年全国棉花良种补贴5亿元,如果全国产量按670万吨计算,每吨可相对降低成本75元左右。可见,良种补贴在降低成本方面的利空作用不是很大。但良种补贴提高单产将会对棉花价格形成压力。目前,棉花种植补贴尚未有定论,但无论发放什么补贴,都是政府除用市场价格来解决棉农收入过低问题以外的途径,会相对降低政府的托市力度。

  正在进行中的棉花质检体制改革加剧了加工能力过剩。据业内专家预计,我国棉花加工能力已达到3000万吨,是产量的5倍、用棉量的3倍。随着棉花质检体制改革的进行,400型打包机逐步推广,国内棉花加工能力仍在上升。日趋过剩的加工能力形成了强大的购买力,并形成一种现象:加工企业以5倍于棉花资源的购买力把棉花收上来,再卖到相当于自己1/5购买力的纺织企业(国产棉购买力)。致使近年来多数集中收购期,棉花价格都是该年度的最高价格(参见图6)。这种扭曲的市场供求关系由市场形成,最终也要由市场解决。这种情况是造成棉花加工企业举步维艰的根本原因,也是收购资金面临风险的根本原因。解决加工能力过剩是个艰苦过程。美国轧花业的发展过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1980~2004年,美国开工的轧花厂消失61%,从2254家减至896家,单个轧花厂年加工量由2000多吨升到了近5000吨(参见图6)。中国的轧花企业正在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国家宏观调控对国内棉花价格形成压力

  人民币升值会相对降低进口棉价格。自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累计升值6 %以上。随着中国贸易顺差的加大,市场流动性过剩的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仍然未减。有关机构预计,2007年人民币升值幅度将达到5%,即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可能达到7.5以下(参见图7)。由于人民币升值,滑准税下进口棉整体价格下移,如果使用1%关税配额,进口棉价格下降将更明显,其下降幅度与人民币升值幅度相同。人民币升值对国内棉花价格产生压力。

  央行应付流动性过剩会抽减棉花及纺织行业的资金量。由于人民币升值,国际热钱流入,央行忙于以各种手段应付流动性过剩,包括发行票据、控制信贷规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自2006年7月以来,央行已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密度之大史无前例。专家预测,2007年底存款准备金率将调至11%,这将累计锁死资金1万多亿元。国际热钱的逐利性使得其多投资于收益较高的地产和股市,对正在进行产业调整的棉花纺织行业避而远之。央行回笼资金更多影响了国际热钱回避的行业,而对国际热钱关注的行业影响较小。所以,央行大规模回笼资金,将对本来资金就很紧张的棉纺行业产生较大影响。

  缓解流动性过剩还有另一个手段——价格型调控,即利率调控。当前市场中对央行提高存贷款利率的呼声很高,但大幅提高存贷款利率与政府鼓励扩大内需的初衷是相悖的。利率有提高的可能,但幅度不会太大。

  平衡国际收支会对棉花价格产生负面影响。海关总署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全年实现贸易顺差1774.7亿美元,超过去年的755.9亿美元,为历年之冠。在人民币大幅升值情况下,国际收支不但没有平衡迹象,反而在加剧。2007年,中国将面临更复杂的贸易环境。除了加速人民币升值、减轻由于外汇占款造成的流动性过剩外,国家的行政手段也不可小视,如直接扩大进口、调整出口退税率等。

  可见,国家的宏观调控对棉花价格形成了一定压力,不论对棉价的预期是什么,都应该在预期基础上适当打一个折扣。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棉花价格既有国际棉价的吸引、印度低价棉的冲击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的压力,又有国家政策的保护,再加上滑准税对进口棉花价格波动幅度的大幅压缩,在基本面没有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国内棉花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图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