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放缓,其实是对偏快的一种纠正,而不是经济增长发生了趋势性的改变。2008年的经济特质将主要体 现为“升级的繁荣”。
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赋予中国经济较强的内生性增长动力,出口和投资需求保持旺盛,居民收入增长和政府重视改善民生使消费增长有望加速。外需放缓和紧缩性的宏观调控政策是2008年抑制经济过快增长的两大因素。两种驱动因素的博弈,决定了2008年及以后一个时期经济的发展走向。
内生性增长动力与外部紧缩两种力量的博弈
2008年的中国经济取决于内生性增长动力与外部紧缩两种力量的博弈。中国自身经济内生性增长动力依然强劲,紧缩性调控政策并非单纯“压”,而是重于“调”。综合判断,中国经济增速在2008年将小幅放缓,但全年GDP增速仍可达到11%,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5%左右,全年出口增速下降至2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速为17%.
我们不同意一些机构做出的明年中国经济将明显放缓至10%左右的观点。我们对增长保持乐观,而且认为2008年的放缓,其实是对偏快的一种纠正,而不是经济增长发生了趋势性的改变。GDP数据的高低固然重要,但经济质量的提升更为关键,2008年的经济特质将主要体现为“升级的繁荣”。外部需求放缓将使经济失衡得到修正,出口退税调整和本币升值加速出口升级;从紧的货币政策、节能减排和资源品价格改革将抑制高能耗行业的发展,从而提升投资的产出效率;居民收入增长和财富效应加速了消费结构升级,消费增长的潜能有望得到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有望进一步改善。
(一)美国因素引致的外需放缓加速出口升级
受外部需求放缓影响,2008年中国的出口增速将出现回落,预计全年增长24%,进口增长受进口替代的影响会保持稳定,预计增长21%.但中国出口增长的动力总体上仍会保持强劲,这是由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自身的比较优势决定的,而且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不可能发生变化。中国的出口放缓更多地体现为增速下降,但进出口总量会继续创下新高,预计贸易顺差将保持高位,但增幅放缓,中国仍将牢牢占据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的地位。
我们认为,出口和贸易顺差增速放缓有助于修正经济的外部失衡,出口产业结构升级加速了进口替代,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加快,提高了出口的质量和效益。同时,限制加工贸易发展、下调出口退税率和加征出口关税、人民币加速升值等因素在2008年会进一步促使出口商品的产业升级。
全球经济增速下行风险加大
受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风波和金融市场动荡影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速下行的风险可能加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07年10月17日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调低全球2008年经济增幅预测,将全球经济增速由原来预期的5.2%下调至4.8%,其中美国2008年预期经济增速被下调0.9个百分点,其他主要国家经济增速则被下调0.3至0.4个百分点(见表1)。
另外,OECD领先指标连续三个月走低,也预示主要发达国家经济活动放缓。
外需放缓将导致中国的出口增速下降
从国内领先指标看,中国的出口增速下降的风险加大。央行三季度企业家调查显示,出口订单指数已经放缓,同时物流指数也已经走低。
从进度数据看,中国的出口增速尽管还保持较快,但自2007年三季度起已开始下降。按国别看,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速下降明显,若全球经济受美国拖累出现进一步下滑,中国对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增速也将面临下行风险。
就对美出口来说,按照出口商品类别看,对美出口增速下降,首先是由于美国对中国的投资品和工业品进口下降引起的,目前美国的消费开支下降并不明显。如果次按危机波及投资之余进一步引发个人消费开支下降,中国的对美出口下降将更为明显(因为消费品出口占对美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必须指出的是,尽管外部需求放缓的风险较大,但中国出口增长的动力总体上仍将保持强劲,这是由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自身的比较优势决定的,在一个时期内不可能发生变化。中国的出口和贸易顺差放缓更多地体现为增速下降,但进出口总量会继续创下新高,预计贸易顺差保持高位。我们做出这样的预计,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中国的进出口差额在来源地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即对新兴市场的贸易逆差已明显缩小。
出口商品升级加速
加入WTO以来,中国的进出口商品在保持强劲增长的同时,出口商品的产业升级势头明显。最新的数据显示,在传统大宗商品出口保持稳定的同时,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均明显上升,出口效益日益提高。
出口产业结构升级,加速了进口替代,越来越多的机械设备类产品由净进口转变为净出口(见表2),这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进口的增长。特别要指出的是,2008年及以后一个时期,在推进节能减排的同时,对外贸易的结构调整力度会进一步加大。限制加工贸易发展、下调出口退税率和加征出口关税、人民币加速升值等政策措施将进一步促使出口商品的产业升级,提高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
判断的主要风险:美国经济自身修复功能超过预期,次按危机在2008年上半年就得到化解,美元强势反弹,或美国私人消费开支不受次按危机影响,进口需求保持强盛,从而使中国的对美出口出现超常增长。
(二)紧缩性调控政策促使投资在效率提升下保持高增长
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内生性动力仍然很强,增速不会出现明显下降,但从紧的货币政策、节能减排和资源品价格改革等因素将对投资增长形成抑制,提升投资的产出效率。综合判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5.2%,房地产和其他“两高一资”行业的投资会有所回落,投资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资增速保持了过快增长
在新一轮增长周期中,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在高位运行,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其特点是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伴随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住宅、汽车、电子通讯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代表的先导行业(具有一定的最终产品性质)率先起动,并拉动了一批中间投资品性质的产业(主要是钢铁、有色金属、建材、机械、化工等提供材料和装备的产业)发展。两者又共同拉动了电力、煤炭、石油等能源行业和港口、铁路、公路运输等基础行业的增长。其间,整个制造业的投资增速持续高于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投资的高速增长极大地拉动了经济增长,但也形成了对能源和资源的极大需求,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正日益面临资源和环境的约束。
2008年投资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
从宏观层面看,工业化过程的深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赋予了固定投资增长的客观基础;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环渤海新区的开发开放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京沪高铁等大型重点工程的开工建设,以及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等重大事件的即将举办,都足以使明年的投资规模得到保证。
从微观层面看,企业的投资热情不会减少,因为企业的利润增速远远快于资金成本的提高幅度。截至2007年前三季度,整个工业企业的利润增速高达37%;尽管央行年内五次加息,但贷款利率的加权提高幅度不足15%,在绝对水平上,企业利润率也远高于资金成本。
提高贷款利率对抑制投资增长影响有限。2007年尽管央行多次加息,但从投资资金来源看,企业投资资金多来源于自筹资金(见图1),对国内贷款的依赖日益下降,通过加息抑制投资过快增长的效果并不明显。
从先行指标——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高速增长来看,预示着2008年的投资增速仍将保持在高位(见图2)。
另外,历史经验表明,政府换届之年投资高增长。2008年地方政府将完成换届。从历史数据看,历次政府换届之后都会迎来投资的高潮(见图3)。
抑制投资增长的因素包括,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大,强化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责任考核,严把信贷和土地两个闸门等等。
综合判断,2008年的投资增幅可能小幅回落,但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投资的产出效率进一步提高。
判断的主要风险:急刹车式的行政性手段抑制投资增长极易矫枉过正,从而引致投资出现大的起伏,存在上行或下行的风险。
(三)收入增长推动消费加速和结构升级
受收入增长驱动及政府改善民生、扩大就业、刺激消费需求的政策导向影响,消费的增速有望加快,预计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速为17%.同时,财富效应加速消费结构升级,整体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逐步增大。
虽然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和居民收入状况决定了我们离大众消费阶段还有一段较长的距离,消费还不会出现爆发式的增长。但是,也应该看到,随着劳动者报酬的增长在加快,政府对改善民生问题更加重视,努力扩大就业,刺激消费需求的政策导向更加清晰,消费的增长潜力有望在2008年进一步得到释放,财富效应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会逐步增大。
具体来看,在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速很可能延续2007年的上升态势,保持较快增长。消费升级向深度演进。外出用餐的日益增多,使餐饮业的零售增速持续高于其他增速;在收入增长和财富效应之下,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更为明确,对一些高端消费品和贵重奢侈品的消费需求增加。人们对体育娱乐用品、建筑与装潢材料、金银珠宝、汽车、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化妆品和家具类的消费增速保持在高水平,均持续快于整体增速。
从紧的货币政策在总量上紧缩,在结构上优化
2008年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围绕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要达到的长期目标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平稳持续协调发展,实现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的转变。
要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就意味着要控制总需求的过度膨胀。从三大需求来看,消费需求是政府要努力扩大的,出口需求受外部环境和结构调整的影响较大,货币政策效应对它的传导并不直接,因此,紧缩的货币政策直接指向的是投资需求。对于投资不是单纯地“压”,而是“调”,从而使投资结构得到改善。
从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来看,紧缩的货币政策通过紧缩总需求放缓有助于部分地抑制通货膨胀的上升。但通胀水平不但不会明显下降,甚至可能面临更大的上涨压力。具体来看,CPI上涨的主动力仍会由食品类价格担当,全年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而资源品价格改革推出的时机很可能出现在下半年,进而推动PPI上行,并可能进一步传导给CPI.CPI和PPI将双双同比上涨4%~5%.
货币供给将保持较快增长,但受信贷紧缩和出口减速影响,流动性充裕局面将得到部分缓解。从紧的货币政策将会以数量型工具为主;尽管实际利率均未达到中性的水平,但受美国降息和国内经济小幅放缓影响,利率向上调整的空间不大(最多加54个基点)。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将成为2008年关注的焦点,货币管理当局必须在升值速度和时间长度之间做出适当抉择。综合判断,人民币升值有望加快(升值幅度8%~10%)。
稳健的财政政策将着力调整结构,一方面加大对重点公共领域的支出力度,以改善民生和刺激消费需求,另一方面综合运用税收手段配合节能减排和资源品价格改革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一)从紧的货币政策目标在于防止过热和改善结构
从紧的货币政策以数量型工具为主
(1)控制贷款规模和增速。在数量型工具的运用上,为防止经济过热,尤其是投资过快增长,央行首先会控制信贷规模和投放节奏。尽管我们在前面谈到,中国企业的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自筹资金和留存收益,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减弱,但是这是从整体固定资产投资来说的,毕竟通过控制信贷规模来抑制投资增长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其实,更重要的一点是,整体投资的增长在结构上并不均衡,不同行业的投资对信贷资金的依赖也不相同。对于一些资金密集型行业而言,如房地产投资开发企业,对银行信贷的依赖性较强,紧缩银根可能会使企业的资金链紧崩,甚至倒闭。由于房地产开发投资在整个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2007年10月高达24.3%),成为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主力。因此,通过控制信贷规模,可以比较有效地调控房地产开发投资和房价平稳增长,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整体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同样,人民银行通过优化信贷结构,可以削弱“两高一资”行业投资增长的动力,扶持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企业发展。
特别地,我们不认为紧缩信贷会对经济增长造成严重打击。首先,根据普遍的说法,2008年央行拟将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增速控制在14%~15%,这个水平其实不算“很紧”,只是相对于目前过高的贷款增速而言是“偏紧”了,但仍相当于(甚至还略高于)2004年8至2006年12月期间的水平,而2005年和2006年两年GDP增速分别为10.4%和11.1%(见表3)。其次,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控制贷款规模对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会有一定的作用,但我们认为主要是通过优化信贷结构做到“有保有压”,区别对待,以改善投资结构。另外,如果央行对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进度控制精细到每个季度的话(第一、二、三、四季度发放贷款的比例分别为 30%、35%、25%、10%),可能会对 2008 年经济增长的季度数据产生影响,即前高后低。
(2)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方面可以直接冻结商业银行的一部分可贷资金规模,有利于抑制信贷投放的过快增长;另一方面,可降低货币乘数,有助于缓解流动性过剩的局面。而且动用这种手段对央行而言,成本最小,资金冻结效果最为明显。2007年央行已经连续10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从上年末的8.5%提高到年末的14.5%.我们认为,2008年央行仍会视需要提高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以回收流动性和削弱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规模。
(3)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通过发行央票和定向票据,回收金融体系流动性。2007年央行虽然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收紧流动性的效果并不明显,从目前来看,货币供应量仍处于高位,M2增速从2007年初的15.9%上升到10月份的18.5%.其原因何在?就在于央行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通过发行央票和定向票据,来对冲外汇流入引起的基础货币扩张。据此我们认为,央行在2008年会进一步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
(4)数量型工具的运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通货膨胀。按照货币主义的观点,通货膨胀归根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回收流动性,减少货币供应,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
价格型工具的运用受到掣肘
我们认为,在2008年价格型工具,尤其是利率的调整空间不大。一方面,2007年央行六次加息已经使存贷款基准利率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但从调控效果看均不明显,CPI的上涨似乎对此无动于衷,信贷投放和固定投资增速依然不减;另一方面,六次加息之后,迅速消失的中美利差使央行游走于汇率和利率之间的空间被大大地压缩,若继续提高利率,央行承受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会空前加大。因此,尽管目前实际利率远未达到中性水平,但受美国降息影响,综合判断利率向上调整的空间不大(最多27~54个基点)。
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
我们认为,2008年央行会更加重视汇率政策的使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大人民币升值步伐。回顾2007年的货币政策操作,央行多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也不算小,但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并不明显,原因就在于汇率缺乏灵活性,在加速涌入的外汇面前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其实,允许人民币较快升值可以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减少贸易摩擦和外部压力,同时还能降低输入型通胀,从而抑制国内通胀。另外,升值还有利于从外部进口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重要商品和物资,并不会对出口造成打击。综合判断,2008年人民币升值步伐将加快,人民币兑美元升值8%~10%.
外汇管理体制“严进宽出”
FDI和外资的流入曾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在当下,中国流动性过剩局面不改,资产价格出现快速上涨,汇率缺乏灵活性,国际收支失衡严重。基于此,在外汇管理体制上“严进宽出”成为适当的选择。首先,对包括FDI的外资流入进行严格选择,堵住国际游资和短线热钱的流入途径,同时加大疏导力度,鼓励资本外流。随着中投公司的成立并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加上 QDII 额度和投资范围扩大,港股直通车的即将开通,预计 2008年国家会继续促进资金投出去的力度,形成政府、企业、个人三个层面的“资本出海”局面。但在资本账户下实现严进宽出。
(二)稳健的财政政策力促发展方式转型
财政政策如何保持稳健?
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规模将超过5.1万亿元,1~11月同比增长33%(前三季度同比增长31%)。财政收入的迅速增长,为今后财政政策发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008年,财政政策将保持稳健,如何稳健呢?一是控制财政赤字,二是压缩建设国债发行规模和建设性开支,更重要的是建设公共财政体系,为经济发展转型助力。
稳健的财政政策从何处着力?
从财政支出政策来看,财政支出将重点投向“三农”、教育、科学、卫生、环保、社保等领域。事实上,自2004年明确提出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以来,国家财政对上述领域的支出无论是在比重还是在增速上都一直呈不断上升之势,极大地促进了民生改善,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转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税收政策的使用上,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型的作用也许更为突出。企业所得税率下调将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消费型增值税试点有利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装备制造业振兴,出口退税率下调和加征出口关税有助于促进出口升级,燃油税、物业税和资源税的即将开征和改革促进节能减排。税收政策对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结构调整政策仍有空间
出口退税率仍有下调空间
针对外贸顺差过大的情况,2007年曾多次调整出口退税率,并对部分商品加征出口关税,但此前调整比较集中的是“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从时点上看,我国从2007年7月1日进行了一次比较集中的调整,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37%的2831项商品出口退税率普降。从2007年12月20日起取消小麦、稻谷、大米、玉米、大豆等原粮及其制粉的出口退税。
预计2008年根据经济运行情况仍会加大这一政策的调整力度,因为确实一些行业的出口退税率仍有下调空间(见表4)。
限制加工贸易发展
为了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抑制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出口,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商务部、海关总署在2007年4月和12月两次联合发布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共计2300多个商品。加工贸易禁止类、限制类目录的扩大,对于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有积极作用,也有利于削减外贸顺差,抑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估计2008年仍会运用这一政策。
资源品价格改革促进节能减排
将资源品价格调整到合理水平,能有效地推进节能减排。我们认为,2008年政府会适时调整资源品价格改革,同时从以下几方面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推进力度:按照《循环经济法》、《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能源法》(草案)的要求,细化节能和污染物排放考核办法,强化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责任考核;严格按《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相关法律法规淘汰中小企业中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装备;投资主管部门将加强产业政策与财政、信贷、土地、环保、投资等政策的协调配合,严格市场准入条件,从严控制新开工项目,继续控制高耗能产品出口。
同时,继续清理和纠正一些地方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优惠政策,加大差别电价的实施力度。
(四)运用组合型政策手段抑制通胀上升
2008 年的通胀水平不但难以下降,甚至可能面临更大的上涨压力。
从2007年的情况看,CPI出现了明显上升,但主要是食品类价格的上涨所带动。具体来讲,粮食价格保持稳定,肉、禽、蛋、蔬菜价格上涨明显,尤其是猪肉价格上涨最多。
我们认为,这种局面在2008年上半年不会发生根本性改观。首先,粮食价格仍将在高位保持稳定。从国际因素看,由于主要产粮国受旱灾影响,2007年全球粮食减产已成定局,粮食价格上涨趋势不会改变,在我国处于粮食净进口的情况下,通过进口粮食而使国内粮价趋缓已不可能。从国内情况看,2007年夏尽管是连续四年粮食丰收,但粮食供求仍处于紧平衡状态。紧平衡将是我国中长期粮食供求的常态。另外,遏制工业用粮的努力刚刚开始,效果如何尚待观察,工业用粮需求对粮食价格的拉动作用不会马上消失。
其次,食用油、鲜蛋、肉禽制品,尤其是猪肉价格的上涨仍会持续。由于粮价在高位稳定运行,抬高了养殖业的饲料成本,造成近期上述食品价格的迅猛上涨。就猪肉价格的上涨而言,饲养成本的上升和前期疫病的流行,使生猪存栏数目锐减。尽管政府已开始采用种种措施刺激生猪生产,但是要增加生猪的供应一般需要六个月左右的生产周期,具体效果如何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第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是导致粮价和整个食品类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因。应该说,这次食品类价格的上涨带有一定的恢复性增长的性质,具刚性和可持续性。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供不应求造成的,其实,成本上升才是深层原因。2003年四季度以来,随着化肥等农资价格的放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出现了持续明显的上升,目前它仍处于上升通道之中,这就使得粮食和其他种殖业成本大幅提高,从而造成“粮食丰收、粮价上涨”的现象。
我们认为,CPI的这种走势会保持到2008年上半年,由于基数原因,步入下半年后,CPI可能走低。但全年的消费物价很难下降。另外,我们判断,当CPI在2008年下半年开始走低时,资源品价格改革的时机最为成熟。根据测算,包括成品油在内的资源品价格若上升10%,CPI会上升0.5个百分点。虽然对CPI的直接影响并不算大,但此举对PPI的走势有直接影响,PPI走高是否能传导到CPI也是值得关注的事情。综合判断,2008年CPI、PPI很可能双双在4%~5%.
判断的主要风险:CPI在春节过后就从高位回落,供应面得到较大改善,资源品价格改革拖后,甚至推迟到2009年,全年CPI在3%上下。
抑制通胀上升需要运用多种政策手段
抑制和治理通货膨胀不仅应当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还应当通过供应政策刺激生产、促进市场商品供应的增加。从目前的情况看,本轮CPI的上涨主要是由于食品类价格上涨过快引发的,特别是油脂、肉禽及其制品更成为CPI上涨的领头羊。而造成这些商品价格上涨过快的原因则是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导致的生产规模缩小和供应减少。这种原因造成的通货膨胀仅仅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来压缩总需求显然是解决不了的,必须通过供应政策来克服。
从这个角度来看,财政政策便大有可为。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和转移支付是刺激生产、增加供应的有力手段。针对粮价上涨,自2003年以来,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包括农民种粮补贴、农机具补贴和粮种补贴,全面取消农业税等。这些措施收到了实效,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实现了粮食生产连年丰收。
在刺激生猪生产方面,中央财政在2007年已出台10项促进生猪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已初步构建了支持生猪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具体情况有:年内安排财政支出48.48亿元实施了能繁母猪补贴和保险制度,以及以人工授精为主的良种补贴;加大对完善疫病防疫体系的财政支持力度,对列入国家一类动物疫病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实行免费强制免疫政策,对因防疫需要组织扑杀的生猪,国家对养殖户(场)给予补助,并对屠宰环节病害猪无害化处理给予补助。这两项政策财政支出19.26亿元;通过安排专项投资,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基础设施建设及原良种、扩繁场、省级生猪改良繁育中心改扩建,引导养殖规模经营,2007年中央财政追加基建投资专项资金28亿元。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亿元,支持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国家统计局、商务部建立完善生猪等畜禽产品产销及市场价格统计监测预警体系。此外,通过财政拨付适当增加国家储备肉规模。
由于包括财政政策在内的各项政策落实得好,支持力度大,各地生猪养殖户的积极性高涨,补栏积极,存栏量小幅回升,出栏比较正常,猪肉等副食品市场供应充足,没有出现脱销、断档或排队抢购现象,猪肉价格已开始从高位回落。2008年在防止通胀方面,多种政策手段的协调配合将会进一步得到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