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忘了怎么办?手掌静脉识别技术让手掌静脉成为通向各个系统的密码,难于仿造,高精度,卫生又安全。
2004年10月的一个早晨,日本东京三菱UFJ银行的员工陆续上班,只见他们走进大厅,伸出右手,对准墙上的一个门镜系统,随即门打开,他们进入办公区。员工在自己的位置上坐定后,再一次伸出手掌,对准桌上的鼠标,电脑自动开启,进入个人管理系统。
上述场景让人想到好莱坞大片。美国中情局的情报人员需经过层层关卡,通过指纹、手掌、甚至瞳孔等识别确认后,才能进入核心区域。如今,相关技术已经被开发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2004年,东京三菱UFJ银行率先在日本采用富士通公司研发的手掌静脉认证技术来进行个人身份识别。在金融机构,这项技术除了应用在门镜和个人PC机的管理系统方面,在ATM机取款时,手掌静脉识别已经取代了以往的密码提取。取款人只需将手掌对准ATM机的扫描口或柜台的扫描终端,系统便自动与之前注册时所登记的手掌静脉资料进行对比识别。
何谓手掌静脉识别
大家都有经验,去银行申请银行卡时要设置密码,那一串数字成为目前最广泛的安全保护方式。但事实上,密码破解、被盗等问题日益严重。现金卡、信用卡因被伪造或盗用密码而发生财产损失的事件屡屡发生。
我们还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在银行柜台前,前来办业务的人因想不起密码而苦恼;很多老人在ATM机上提款时,手拿一本写有密码的小本,一个一个地试。密码太多,容易记混、遗忘。
近两年来,更具安全、保密和方便性的生物识别技术应运而生,如人脸识别、虹膜识别(虹膜是环绕在瞳孔四周有色彩的部分)、指纹识别等。但是,这些技术也存在安全隐患。比如,风头正劲的指纹识别技术,在特殊的情况下,像手指潮湿、划伤、脱皮等,就无法识别或识别准确率低;此外,多人共用指纹识别器时,还存在细菌传播等卫生问题。人脸识别与虹膜识别技术,从装置的便携性和舒适性来看,市场推广的难度很大。
手掌静脉识别也属于生物识别技术。记者从开发此系统的日本富士通(中国)有限公司获悉,手掌静脉较之指纹、眼纹(视网膜)等识别技术,他人误认率低于0.00008%,本人拒绝率低于0.01%,更先进也更安全。
手掌静脉位于体表之下,图样复杂,作假难度大,而且它不受手掌脱皮、受伤、潮湿等外在因素的影响,验证准确度高。手掌静脉识别装置通过近红外线感应器来取得手掌静脉分布图,通过计算机存储,建立个人的手掌静脉数据库。它脱离了单纯依靠生命体表温度的感应进行判断,甚至可以通过对静脉的血液流速进行“活体识别”的判断——断落的手指仍然可以通过指纹认证,而断落的手掌或死体因血液停止流动将不能通过认证。
相比之下,手掌静脉识别的适用度更广。采用该项技术,人体无须与扫描器表面发生直接接触,这种非侵入型的扫描过程简单、自然又卫生,减轻了用户的抗拒心理。
日本已经广泛应用
目前,手掌静脉识别技术在日本的金融机构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日本的私人银行,手掌静脉传感器被安装在ATM机上、银行的窗口、金库入口、私人保管库入口等,已经彻底取代了传统的密码确认。
在日本和欧美国家,除了银行等金融机构,这项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医院病人资料库管理、政府信息中心出入管理、图书馆会员管理、小学生餐饮系统管理等,都已经安装了手掌静脉识别系统。
比如在政府部门,为了防止信息泄露,就需要一套系统掌控“哪个人在何时访问了哪个系统”。有了手掌静脉识别技术,只需要在新型鼠标上部设置一个直径约为5厘米的“窗口”,内部安有紫外线探测装置和摄像设备。工作人员将手掌靠近鼠标,无须接触,紫外线通过窗口照射到人的手掌静脉,然后与预先登录的静脉类型做对比,在确认无误后,方可进入电脑程序。而这一切只需要短短的1秒钟。
这项技术既保障了信息的安全,也给人们带来了便捷。上班族不用整天担心忘记带门卡,家长不用担心孩子会丢失饭卡,老人也不用因为忘记密码而苦恼……
境内银行推广难
据记者了解,这项技术在境内尚未得到广泛应用。记者还了解到,这项技术对硬件并没有太高的要求,目前市场主流CPU(中央处理器)的处理能力完全能够满足。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协会在三个月前刚刚引入了手掌静脉认证系统,“感觉挺先进的,最主要的是方便和安全,不用担心别人会随时进入自己的电脑,包括网管。”
据富士通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在中国,这类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鼠标和门禁系统,银行等金融机构鲜有涉足。至于原因,他认为是中国银行业的特殊性,即内地银行受政府管制,新技术的推广比较难,所需时间较长。
记者打了一圈电话,采访了多家银行,发现找不到专门负责此事的部门,其中有两家银行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根本就没有听说过这项技术。
“我们参加过一个金融展,其中有推荐这个技术的企业。但据我了解,目前国内还没有银行采用。”北京农村商业银行的一名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
建设银行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内地银行大多数采用的是指纹技术,这个技术跟手掌技术的原理相似,但是,手掌静脉的配套设备成本却要比指纹技术高得多。“指纹用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换?”这也成为境内大多数银行的观点。
记者与一个朋友聊起了这项技术,他拍手称快,“早引进这项技术,我就不会这么麻烦。”
他的麻烦从2006年开始,至今仍没有结束。一天,他收到了银行的还款单,但他根本没去过账单上所列的那几家商场购物。经查询,他发现自己不知何时已将信用卡丢失。他没有刷卡,但购物单上确实是自己的名字。这其实很容易,因为卡的背面标注了他的真实姓名,只是,名不是自己签的。虽报了案,但至今没有结果。警察告诉他,类似案件经常发生。
造成这样的结果,除了他本人的马虎,还有就是收银员的疏忽和失职,但在没有参照对比的情况下,用肉眼鉴别签名笔迹的真伪,实属高难度。
生物识别技术的魅力
1985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一名资深摄影记者来到巴基斯坦,他在一个阿富汗的难民营进行采访时,拍下一幅照片。照片的主人翁是一个小姑娘,当时只有十几岁。
十七年以后,这名摄影记者想了解当年那个小姑娘的现状。可是,都十七年了,人早就离开难民营了。沧海桑田,怎么找?
几经波折,他先确定了那个女孩所在的大致位置,并且找到了好几个貌似的人,然后,他将照片上那双眼睛的虹膜图像与真人进行比对,终于找到了当年的那个女孩。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
这就是生物识别技术的魅力,红外脸温谱、指纹、掌纹、静脉等都包含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