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政办发[2005]81号
颁布时间:2005-10-24 00:00:00.000 发文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省经贸委《关于加快发展产业链配套新材料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落实。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五年十月二十四日
关于加快发展产业链配套新材料的意见
山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
二○○五年十月十二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制造业强省发展纲要》(鲁政发〔2004〕108号),加快电子信息、汽车、船舶、石油化工、家电、食品、服装纺织七个产业链配套新材料发展,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产业链配套新材料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快产业链发展是我省制造业强省建设的重要举措,加快配套新材料发展是促进产业链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省新材料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2004年底,规模以上新材料工业企业达到1127家,总资产999.9亿元,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1136.3亿元、利税134.8亿元、利润89.6亿元。开发了一批高新技术新材料产品,在一些重要领域形成了比较明显的竞争优势。网目板、金丝、石墨等电子新材料,差别化学纤维、无碱玻璃纤维等特种纤维和复合纤维,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氯化聚乙烯等化工新材料,粉末冶金、稀土材料、电解铝等冶金新材料,规模和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
但是,与建设制造业强省的战略要求相比,我省新材料工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产业规模小,聚集度低,配套能力不强。二是产品层次低,初加工产品多,精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少。三是产业门类不够齐全,产业链发展还不够完善。四是研发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新材料工业自身的发展和工业产业链的配套完善,与我省建设制造业强省的要求极不适应。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产业链配套新材料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制造业强省的要求,加大措施,加快产业链配套新材料发展。
二、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制造业强省目标,抓住产业链配套这条主线,依托重点企业,依靠技术进步,突出发展新材料产业,形成配套能力强、技术水平高、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材料工业体系,为七个产业链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目标。到2010年,全省材料工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力争突破3万亿元。新材料工业所占比重提高到35%以上,销售收入突破1万亿元。材料企业省级以上技术中心达到100家,建立全省材料行业技术中心。培育100家骨干企业,销售收入总额达到7000亿元以上。
(三)原则。
1.高新化发展原则。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材料工业,加快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步伐,实现材料工业的优化升级。
2.集群化发展原则。依托现有产业优势、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以骨干企业为核心,引导材料产业向制造业发达地区集中,完善产业配套体系。
3.国际化发展原则。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抓住国际制造业转移机遇,积极开展与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的合作,提高国际化水平。
4.市场化发展原则。以明确的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促进材料产业健康发展。
5.可持续化发展原则。按照树立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构筑循环型材料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生态型新材料,提高材料的回收利用率。
三、发展重点
追踪国际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围绕七个产业链配套,重点发展电子、冶金、化工、服装纺织、包装、建材等六大类新材料,形成门类较为齐全的配套新材料工业体系。
(一)电子新材料。围绕电子信息产业链和家电产业链,重点发展显示器材料、电路材料、光电材料、电子能源材料、硅材料、晶体材料、磁性材料、电子陶瓷材料、纳米电子材料等九类产品。
显示器材料。扩大高精细和大屏幕荫罩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发展特细拉丝石墨乳、超平纯平显像管石墨乳,开发高档混合液晶材料、各种颜色的高亮度发光二极管、液晶玻璃触摸屏、电致变色导电玻璃等,形成从基础材料到显示屏完整的产业链。
电路材料。开发耐高温、超薄、无针孔、延展性好的电解铜箔和平整度好、冲孔性能好、电性能高的覆铜板,开发生产集成电路用金丝,鼓励发展电路板、塑封材料等电路用材。
光电材料。加快发展超高亮度发光二极管外延材料及管芯、半导体激光二极管外延材料及器件,尽快形成产业规模。鼓励发展半导体发光(照明)材料、固体激光材料等新型光电材料。
电子能源材料。加快发展锂电池负极改性石墨材料、正极锂钴氧材料,锂锰氧、锂镍氧等正极材料和新型负极材料。研究开发通讯电池用连续拉网式泡沫镍新材料、燃料电池等新型电池及材料。
硅材料。壮大半导体分立器件用硅单晶棒(片)生产规模,发展集成电路用大直径硅单晶棒(片)及深加工,向大尺寸、高附加值方向发展。鼓励发展多晶硅材料、太阳能电池用硅材料。
晶体材料。发挥山东大学晶体材料所优势,加强产学研联合,研究开发砷化镓与磷化镓单晶、激光晶体、压电石英等人工晶体材料。
磁性材料。发展以钕铁硼永磁材料为代表的高档磁性材料和磁件,进一步提高软磁铁氧体材料的研发和产能,尽快壮大产业规模。利用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研制开发计算机磁盘驱动器、永磁电动机等产品。
电子陶瓷材料。重点开发红外陶瓷、透波陶瓷、陶瓷覆铜板、陶瓷基片、压电陶瓷滤波器、陶瓷系列传感器、透明激光陶瓷等陶瓷材料。
纳米电子材料。以纳米级电子涂层材料为基础,加快产业化步伐。开展具有量子效应的纳米信息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尽快形成纳米电子材料产业。
(二)冶金新材料。围绕汽车产业链和船舶产业链,重点发展薄板、中厚板、特种钢、粉末冶金及制品、优质线材等五类产品。
薄板。大力开发和生产汽车、集装箱等行业所需的薄板产品。建设钢铁精品基地,开发汽车、家电等行业所需的高档薄板产品。
中厚板。大力开发品种板材,提高品种板的比例,为汽车、造船、压力容器、管线等行业对中厚板产品的需求提供有力支撑。建设大规格、高强度宽厚板生产线,适应造船、管线等行业对宽厚板产品的需求。
特种钢。重点发展齿轮钢、轴承钢、锚链钢,提高产品档次,提高高纯度、细晶粒、易加工产品比例。形成系列化、规模化产业体系,加快R4级海洋系泊链用钢的研究和开发。
粉末冶金及制品。进一步加大预合金粉、无偏析混合粉和扩散型合金粉的研发力度,稳定质量,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拓展在包装、化工、冶金、磨具材料等行业的使用领域,开发汽车发动机、变速装置、减震器、电动工具以及家电用粉末冶金零部件制作新技术,提高粉末冶金零件制作水平。
优质线材。提高优质线材产品比例,巩固焊丝、焊条钢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地位。加大汽车用圆弹簧、高强度预应力钢丝等产品的研发力度。
(三)石油化工新材料。围绕石油化工产业链,重点发展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有机原料、化工新材料等五类新材料产品。
合成树脂。提高合成树脂、聚氯乙烯的产能和产品质量。加快现有气分装置的扩产改造,增产丙烯,发展后加工产品。大力发展合成树脂后加工制品,加快发展塑料建材、各类管材和薄膜、汽车及交通运输用各类高档塑料制品。
合成纤维原料。多渠道发展涤纶、腈纶纤维配套原料,提高化纤原料的产量和质量。充分利用省内现有对二甲苯资源,大力发展精对苯二甲酸和聚酯,建设大型芳烃装置。有条件的地方石化企业,利用重油催化热裂解技术生产乙烯和丙烯,发展涤纶纤维配套原料乙二醇。
合成橡胶。增加丁苯橡胶、顺丁橡胶能力,为轮胎及橡胶加工行业配套。搞好乙烯装置碳五资源的综合利用,生产异戊橡胶,替代部分天然橡胶。鼓励企业引进技术发展乙丙橡胶、硅橡胶和氟橡胶等特种橡胶。
有机原料。增加醇、醛、酮、芳烃、苯酐、顺酐等的产量,搞好石化与氯碱的结合,发展环氧丙烷、二氯乙烷、氯乙烯、聚醚、甲烷氯化物等规模大、水平高的有机氯系列产品。
化工新材料。增加橡胶助剂的能力及品种,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塑料加工助剂规模,发展各类改性助剂。加快发展工程塑料、氟材料、有机硅材料、膜材料、塑料合金等新材料。
(四)服装纺织新材料。围绕服装纺织产业链,重点发展特种纤维、新型化纤、生态纤维、天然纤维素纤维等四类新材料。
特种纤维。重点发展耐氯、易染、超细旦、高伸长、复合功能性氨纶纤维、芳纶纤维以及碳纤维(原丝)等特种纤维。
新型化纤。采用超细化、多异法、纳米改性等技术,提高纤维易染、抗静电、高吸湿、阻燃、高收缩等特性,重点发展功能性、舒适性、高仿真、差别化新型化纤。
生态纤维。开发生产甲壳素纤维、新一代高湿模量纤维素纤维、竹纤维、玉米(聚乳酸)纤维、大豆蛋白共混改性纤维等生态纤维。
天然纤维素纤维。积极引导棉农培育种植优质棉,发展高性能彩色棉,提高棉花种植产业化水平,形成菏泽、滨州、德州、聊城、东营、济宁天然棉种植基地。依托泰安、莱芜大麻种植基地,进一步研究开发大麻纤维加工技术,积极发展罗布麻产品。
(五)包装新材料。重点围绕食品产业链,大力发展纸制品、塑料、金属等三类新型包装材料。
纸制品包装材料。发挥我省造纸工业优势,进一步提高白卡纸、白板纸、铜版纸、高强瓦楞原纸、箱板纸的质量和档次。大力发展新型饮料软包装用纸、铝箔衬纸、玻璃纸,开发低克重、高强度、高性能特种产品。塑料包装材料。发挥我省石化原料和塑料工业优势,发展双向拉伸、多层复合包装薄膜、聚酯膜,开发复合包装材料,提高塑料包装材料阻氧性、阻油性、阻湿性、透气性、耐温性和抗菌、保鲜等功能。积极开发绿色环保和可再生、可回收塑料包装材料。
金属包装材料。重点发展食品包装铝箔、易拉二片罐用铝板、三片罐用马口铁和钢桶用油桶板。提高马口铁镀锡质量和钢板均匀度。
(六)建筑新材料。重点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建筑卫生陶瓷、建筑节能玻璃、环保型涂料、塑料建材、玻璃纤维等六类新材料。
新型墙体材料。大力发展节土、节能、利废、环保、多功能墙体材料。重点发展多孔模数空心砖、工业废料空心砌块、轻质石膏板等内外墙体材料,提高墙体材料的保温、隔热和防渗性能。
建筑卫生陶瓷。重点发展大规格、多花色以及防潮、抗冻、抗菌和高强度墙地砖等建筑陶瓷产品以及节水、健康、高档卫生陶瓷系列产品。
建筑节能玻璃。采用超薄技术、在线镀膜、氧气燃烧、节能环保技术改造现有生产线,加快发展优质浮法玻璃,开发利用太阳能发电的平板玻璃、电致变色玻璃等高科技深加工产品。
环保型涂料。开发高着水性、高固体分、耐候性、抗污染建筑涂料及其配套的高性能胶粘剂,积极发展调湿涂料、灭虫涂料、高级萤光乳胶漆、多彩花纹涂料、彩绸幻彩涂料、天然真石漆等新品种。塑料建材。大力发展高性能塑料管材以及塑料复合管、塑料金属复合管及各种复合材料制造的波纹管、环形肋管、缠绕管等新型管道产品。开发塑料门窗等异形材、新型保温隔热发泡塑料、塑料密封材料、木塑复合型材,以及高分子材料与混凝土复合墙体、屋面、门窗、外装饰材料、庭院构件等集成化房屋建筑材料。
玻璃纤维。重点发展高强度玻璃纤维和特种玻璃纤维、石英玻璃纤维及制品,积极开发玻璃纤维复合材料。
四、主要措施
(一)加快技术创新,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大力推动产学研联合。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人才、技术、信息聚集优势和企业接近市场、资金雄厚的优势,建立相互开放、相互促进、互惠互利的产学研联合机制,针对我省新材料领域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联合攻关,缩短成果转化周期,促进产业化进程。利用国际互联网等途径,积极吸引省外、国外大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我省的产学研联合体系,为产学研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加强基础性研究,特别要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研究,时刻保持技术领先,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现有企业技术中心的水平,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围绕行业关键和共性技术的研发,建立和完善行业和区域技术中心,为产业发展提供公共技术平台。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和世界500强企业来我省建立研发机构,开展与国际大公司的研发合作。多渠道筹集资金,不断提高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多渠道、多层次培养人才、吸引人才。企业、院校、科研机构要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各级政府要为人才发挥作用创造良好政策环境,为技术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二)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提升材料产业层次。结合新材料产业高投入、高产出与高风险并存的特点,建立高效投资激励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加快新材料技术成果产业化步伐,壮大新材料产业的规模。加大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材料产业的力度,提高传统材料产业的高新技术含量,提升整个材料产业的层次。加强资金筹措,引导资金投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进一步强化企业投资主体意识,落实好国家和省里制定的鼓励企业技术开发费列支、加速固定资产折旧、技改项目减免税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投入。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鼓励和优先推荐重点材料企业特别是新材料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
(三)加强对外合作,提升新材料产业国际化水平。企业要找准合作对象,加大国际招商引资力度,采取贸易合作、技术合作、投资合作等各种形式,千方百计实现与国际大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的对接。借助国际大公司,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实现与国际新材料产业的接轨。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投资建厂,拓展发展空间,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规范经营管理,在企业大力推行ISO系列国际标准认证、3C认证等。有实力的企业要致力于领导或参与国际新材料行业标准的制定,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能环保型新材料工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路子,走循环经济之路。材料企业要牢固树立循环经济、绿色制造的观念,把生态环境意识贯穿于产品设计、制造、废弃回收、循环利用的全过程,走资源利用率高、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轻的发展道路。加快材料延寿、材料仿生、废弃材料综合利用新技术的研究和材料生产过程零污染和零排放技术的研究,为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持。
(五)加强产业上下游衔接,促进产业链协调发展。各地、各部门和企业都要进一步强化产业链观念,打破区域、行业和企业界限,加强上下游产品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互动,不断拉长和完善产业链条。积极规范和发展行业协会等组织,充分发挥其中介服务作用,做好上下游产品、市场、技术等各类信息的收集、整理、研究和发布,通过研讨、论坛、展览、推介等活动,为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相互交流、衔接和融合搭建平台。鼓励终端产品生产企业通过相互投资参股、技术合作、市场合作等形式兼并联合重组上游材料生产企业,实现产业链条向上游延伸,促进产业链协调健康发展。
(六)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加快产业链配套新材料的发展摆在重要位置,以培植壮大100家骨干企业为着力点,发挥各自职能,密切配合,扎实推进。省经贸、发展改革、财政、科技、外经贸等部门要恪尽职守,通力合作,支持新材料工业的发展。金融部门要突出重点行业、重点产品和重点企业,进一步加大对新材料工业的信贷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