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库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06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青政[2006]7号

颁布时间:2006-01-24 00:00:00.000 发文单位:青海省人民政府

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现将 《青海省人民政府2006年工作要点 》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青海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一月二十四日

  青海省人民政府2006年工作要点

  2006年是实施 “十一五 ”规划的第一年,开好局、起好步非常重要。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突出发展与和谐主题,把握 “三个确保 ”的目标,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扎实搞好新农村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顺利实施 “十一五 ”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2%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1%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 10%以上;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以上,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 1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控制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5‰。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拓宽投融资渠道,千方百计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

  精心研究国家政策和重点投资方向,力争今年国家对我省的投资稳中有升,有更多的项目开工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扩大信贷投资,支持企业直接投资,鼓励民间投资,争取引进资金和社会投资增幅高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幅。

  开工建设格尔木至老茫崖公路、丹拉国道西宁西过境线、西宁格尔木增建铁路二线电化工程、三江源机场、积石峡水电站、黄丰水电站、引大济湟建前工程、330KV湟乌格线路工程、果洛通电工程、县级医院建设等项目。抓好 23个续建项目,充实和更新项目库。

  注重扩大消费需求。抓紧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增加农民务工收入。提高城镇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按照国家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做好具体方案和相应的财政安排。落实好各项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

  二、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加快培育和发展特色支柱产业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确保工业增加值增长18%。加快27个新建工业项目建设,重点发展盐湖与油气化工、碱业、高载能、煤焦化、钢铁等特色支柱产业,着力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超 10亿、利税超亿元的核心企业。加快开发水电资源,建成西部矿业 5万吨粗铅、桥头铝电二期、20万吨铝加工、10万吨工业硅等项目。实施青海百万吨钾肥综合利用项目一期、碱业二期等重点项目,加强油气勘探开发,加快建设 30万吨甲醇、涩北气田95亿立方米产能等项目,促进盐湖化工与油气化工融合发展。整合煤炭资源,开工建设煤焦化项目,推进煤炭资源规范开采、规模开发。加强焦煤与焦化、炼铁与炼钢的协调配套,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钢铁联合企业。

  发挥特色动植物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肉食品、乳制品、生物制药等产业。加快发展以藏毯、民族服装服饰、传统工艺制品等为重点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积极培育为大企业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全面落实各项支持政策,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整合西宁工业园区,加快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打造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两个工业发展平台,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业项目建设等方面有明显进展。

  投入地勘资金 15亿元以上,重点对东昆仑、青藏铁路沿线的铁、铜、铅、锌等紧缺资源进行勘查,力争有所突破。加强对矿产资源的管理和调控,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省内加工转化水平。

  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的组织协调,缓解运输、资金瓶颈,确保生产平稳增长。开展 “企业管理年 ”活动。

  三、以增加投入促进增收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贯彻 “多予、少取、放活 ”的方针,加大乡村道路、电力、人畜饮水建设力度,改善农村面貌和生产条件;加强义务教育、卫生健康、广播电视、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扩大公共服务对农村牧区的覆盖面。整合各种渠道的支农资金,实施好为农牧民办实事计划。加强分类指导,编制好乡村规划。

  建成作物制种基地 40万亩以上,畜种改良110万头只左右。推进马铃薯、蚕豆、油菜、草业等特色作物形成集中连片的生产基地,发展科学规范的畜禽养殖小区,扩大无公害绿色产品的生产规模。新建日光节能温室1万栋,畜用暖棚3000栋。

  重点扶持5—10家龙头企业,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创新组织方式,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订单农业不少于150万亩,产业化经营带动农牧户不少于35万户。

  实施百万农牧民培训工程,完成劳务技能培训不少于5万人,确保劳务输出不少于 80万人次,劳务收入明显增加。

  四、以特色旅游为引领,加快提升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

  重点抓好青海湖景区配套服务设施、塔尔寺民族文化展示中心、贵德省级旅游度假村等项目建设,开辟盐湖、昆仑文化及原子城和金银滩草原、孟达、坎布拉等精品线路,大力开发研制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加强与沿旅游线路省区的交流合作,开发跨省区的旅游项目。力争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增长 20%、旅游总收入增长18%以上。

  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培育新兴服务业,提升传统服务业,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贡献率。以西宁朝阳等物流园区建设为重点,发展集运输、仓储、配送、包装、加工为一体的物流平台。实施 “万村千乡 ”市场工程,加快农畜产品批发、农牧业生产资料市场建设。积极发展会展、法律、会计、咨询等中介服务业,在住房、通讯等方面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五、以 “三江源 ”和 “环青海湖 ”生态工程等建设为重点,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精心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保障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顺利实施。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促进生态建设与牧民增收的 “双赢 ”。加强青海湖流域、湟水河流域和黄土丘陵区以及柴达木盆地草原沙漠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继续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工程。

  抓好节能降耗工作。重点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淘汰和关闭落后工艺、设备,实现降耗增效。研究制定资源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优惠政策。加强环境治理和污染防治工作,在重点流域和排污单位实施工业废水排放许可制度。支持西宁创建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六、以加快基础、职业教育及科技进步为切入点,全面发展社会事业重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加强职业教育。全面落实对农村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和 “两免一补 ”政策,进一步调整完善学校布局,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点支持职业教育示范骨干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加快培养一批素质高、适应性强的技能人才。

  确定一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对盐湖、有色金属等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轻金属新材料、生物医药、机电一体化等重点领域,实施联合攻关。鼓励企业设立新产品开发和科技产业化投资风险基金,加快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孵化器、5个高校特色学科重点实验室和4个企业科技创新支撑平台建设。

  巩固和完善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提高政府补助标准,保证农牧民参合率达到 85%以上。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秩序,着力解决药品价格虚高和群众看病贵的问题。继续实施农村牧区 “少生快富 ”扶贫工程,适度扩大 “奖励扶助 ”政策覆盖面。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全民健身运动。

  七、以深化改革治理环境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市场化程度和开放水平

  完成1—2户重点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工作,推进18户省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资本重组,争取全省一半左右的省属重点国有企业实现主辅分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进以乡镇机构改革、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加快财政、金融、投资、价格等方面的改革。

  深化投资环境治理年活动。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推进政务大厅建设,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建立健全企业投诉处理机制,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着重培育出口骨干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开展出口业务,开拓中东、拉美等新的出口市场,扩大 “双高 ”产品、机电产品、特色农畜产品的出口比重。力争在口岸建设、直达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八、着眼于扩大就业和加强社会保障,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就业援助、咨询服务、技能培训力度。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中小企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非公有制单位就业或自主创业,做好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工作,确保城镇新增就业3万人以上。

  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适当提高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加财政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保基金,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稳步推进社保扩面工作;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解决好困难群众的衣食住用和就学就医等问题。

  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防止各类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重视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着力从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和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入手,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进一步提高政府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扎实推进 “平安青海 ”建设。

 

回到顶部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