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政办发[2003]103号
颁布时间:2003-12-08 00:00:00.000 发文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各区县人民政府,高新区、齐鲁化工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现将《淄博市社区服务业发展规划(2003—2007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三年十二月八日
淄博市社区服务业发展规划(2003—2007年)
为加强对全市社区服务工作的宏观指导,促进社区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根据《淄博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淄政发〔2003〕55号)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目前,我市社区服务业初步形成了以街居为依托,以社区服务工作站为骨干,以福利性服务、行政事业性服务和商业性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服务体系。
一是社区服务设施初具规模。全市现有600平方米以上的区县社区服务中心5个;有12个街道办事处建立了2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服务中心;有175个居委会建立了社区服务工作站,各种便民利民服务网点10000多个,方便了社区居民的生活。二是社区服务项目发展较快。已从面向弱势群体的福利性服务发展到涉及家政、养老、托幼、保洁、维修、婚介、法律咨询、商品配送等30多个领域。三是社区服务工作队伍有了长足发展。全市共有社区服务专兼职人员11000多人,其中,专职管理人员2077人,兼职工作人员1051人,志愿者人数8000多人,基本形成了专职、兼职和社区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服务工作者队伍。社区服务业在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全市社区服务业从业人员已近5万人。四是社区服务网络化、信息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目前社区服务业发展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1、各区县发展不平衡。全市有近一半的居委会没有建立社区服务工作站,有的小区只挂了社区服务的牌子,缺乏实际内容。2、现有社区服务项目层次低,服务质量不高,部分社区服务还是自发的零散的和以盈利为目的小商店,缺乏社区服务的特色和规范化管理。3、对社区服务业认识不足,片面强调社区服务业的公益性、福利性,社区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程度低。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于扩大就业和方便居民生活,进一步完善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加大扶持力度,广泛动员、引导和依靠全社会力量,推动社区服务业向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城市居民的福利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二)发展目标。今后5年,社区服务业增长适当快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到2007年,社区服务业的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10%,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形成以区县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为重点,全社会共同参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服务门类齐全的城市社区服务体系。
三、发展重点
(一)积极拓展社区服务领域。以满足社区居民需要为导向,不断完善多层次、全方位的社区服务项目体系。在巩固和发展为弱势群体提供福利服务的基础上,大力拓展面向社区全体居民和单位的低偿、有偿服务项目,基本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为社区服务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结合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开发家政服务、便民早点服务、商品销售、家庭装饰、托幼托老、信息咨询、法律援助等便民利民服务项目;针对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的需要,开发卫生保洁、商品递送、物业管理等社会化服务项目;结合社区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的需要,开发社区环境卫生保洁、绿化美化、社区保安、车辆看管、再生资源回收、小区物业管理等项目。到2007年,全市各类便民服务网点达到20000个以上。搞好对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社会困难户等特殊群体的服务,落实优抚政策,保障社会特殊群体的权益。在区县和街道社区服务设施中开设对老年人、残疾人的养护、托管、康复以及与老年产业有关的服务项目,到2007年末,基本实现养老设施床位占老年人口1.5%的目标。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社会群体和学校的作用,大力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的管理,今后5年内社区志愿者人数达到社区居民总数的2%.通过试点,在全市建立社区志愿者义工储备制度。
(二)完善社区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社区就业平台。充分发挥社区在就业和再就业方面的作用,在街道办事处设立就业服务组织,形成以街道办事处为依托,各级就业服务组织为纽带,各有关部门相互协调的社区就业服务组织体系,尽快实现全市社区就业信息共享。培育和发展以公益性为主,公办、民办、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劳动力中介服务网络。全面开展包括失业登记、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培训申请、社会保险等“一站式”就业服务网络。
(三)加快社区教育、卫生、文化服务业发展。整合优化社区教育资源,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一批开放式、多功能、综合型的社区教育培训基地。建立健全社区教育网络,创建学习型社区,推进终身教育;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基地的作用,采用远程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开放性教育的形式,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提高社区居民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到2007年,全市各区和县城驻地建成服务网络健全、人力配置合理、服务功能完善、配套政策落实、监督管理规范、适应社会需求的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由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构成的城市卫生服务框架体系。严格按照医师执业资格标准,每万城市居民配备2名全科医生;各区城市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70%以上,各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65%以上,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率达到80%以上,居民满意率达到95%以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建立社区医疗、居民健康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档案,保障社区居民享受优质、高效、廉价、便利的社区卫生服务。加强社区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建设,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居住环境。按照有关规定,统筹规划文化设施建设。到2007年,70%的社区建立适合不同人群需求的社区文化学校;90%的社区建有社区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为社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活动场地。
(四)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各级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市社区服务中心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以上;区县建立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服务项目10个以上的社区服务中心;街道建立面积600平方米以上、服务项目8个以上的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实行“一门式”服务;社区“五室四站一校一场所”(即社区办公室、警务室、文体活动室、图书室、阅览室、社区服务站、文化活动站、卫生站、社会保障站,社区学校和群众文体活动场所)的面积不小于200平方米,并建立社区事务公开栏和宣传栏;利用福彩资助资金和区县、街道办事处(镇)配套资金,兴办适合老年人特点的“社区老年星光之家”;积极兴办为残疾人和儿童服务的社区服务设施,实现社区无障碍化服务。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突出抓好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和服务用房建设。进一步加快村改居、镇改办的步伐。老城区的社区设施建设以购买、置换和改造为主要途径,避免插建服务设施挤占公共空间和绿地。
(五)加快社区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进程。按照加快城市化发展的要求,重点发展高层次的家政服务业、物业管理、消费性娱乐业、商业与流通服务业等社区经济,逐步建立产业结构合理、产权清晰、管理科学的街道社区服务体系。引导和扶持社区服务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全市建立5—10家规模大、档次高、服务质量好的知名社区服务企业,各区至少有1个规模较大、档次较高、起龙头作用的社区服务业实体,在市、区、街道形成“大社区服务业”发展格局。各街道社区服务业吸收辖区内的下岗失业人员达到60%以上。
四、政策措施
(一)用改革和发展的思路推动社区服务业工作。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社区服务业在全市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性,把开展社区服务当作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服务体系,促进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大事来抓,树立创新意识,勇于改革,实现由社区“管人”向社区“服务人”的转变。各区县要进一步强化对社区服务业的宏观指导,制定本地区社区服务业发展规划,并将社区服务业的重点项目纳入政府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计划、民政、城建、规划、房管、工商、税收、财政、物价、金融、劳动、人事、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和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通力合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制定实施好本单位支持社区服务业发展的办法和措施。
(二)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各级各部门要为社区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对重点社区服务业项目,在开办期内,给予一定的财政资金扶持。积极探索“以社区服务养社区服务”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以社会筹集为主,政府资助为辅的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的社区服务业投资机制。在落实现有优惠政策的同时,努力为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
(三)加大社区服务资源整合和人才开发力度。各区县、街道、居委会要采取措施积极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对辖区内的社区服务资源,本着对外开放、互利共用、协调一致、网络化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实现跨区域的资源共享,努力解决社区活动场地、设施、人才不足等问题。在新项目的设置中,要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积极引导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福利设施对外开放。鼓励引导高校应届毕业生到社区服务行业工作。改善社区服务专职工作人员的生活待遇,保持社区服务专业队伍的稳定。积极争取在我市有条件的高校建立具有一定规模和办学水平的社会工作专业,培养更多的社区服务专业人才。
(四)加强社区服务理论研究和舆论宣传工作。各新闻单位要开办社区专题栏目,发挥舆论宣传、引导、监督的功能。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社区服务的认识和参与热情。
(五)加快社区服务制度建设。结合我市社区服务业发展的新形势,研究制定社区服务业管理的有关规定。健全社区服务业认证体系,建立行业从业规范和服务质量承诺制度,加强对社区服务业实体的年度资格审查,规范社区服务市场行为。加强社区服务从业人员的培训,逐步建立社区服务业管理机制,确保社区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