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布时间:2004-06-08 00:00:00.000 发文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认真贯彻落实科教兴鲁战略,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省教育厅按照《山东省教育督导条例》的要求,组织了2003年度教育工作综合督导评估。6月1日,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在听取并审议了省政府《关于全省职业教育和农村义务教育工作情况的汇报》后,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为认真落实好这些意见和建议,发挥教育督导的作用,根据省政府领导同志的要求,现将省教育厅《关于2003年度教育工作综合督导评估情况的报告》转发给你们,请你们认真研究,结合本地实际抓好整改,并将整改情况及时报省政府教育督导室。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四年六月二十三日
关于2003年度教育工作综合督导评估情况的报告
省政府: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完善“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根据《山东省教育督导条例》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加强2003年度教育综合督导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03〕72号),省教育督导评估团于2004年3月14日至4月3日,对全省17市2003年度教育工作进行了综合督导评估。这次督导评估共随机抽样检查了17个市及其34个县(市、区)、80个乡(镇)、482所学校。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各市教育工作基本情况
(一)“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17市除极个别县外,均由政府下发文件、召开会议,对落实“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部署,明确并落实各级办学职责。潍坊、东营、青岛、威海等市,按照新体制的要求,较好地落实了政府的各项职责。诸城市结合本市实际确定市、乡政府及村的办学职责,及时调整财政体制和支出结构,将教职工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全部上划到县财政统一管理,改革教育人事管理制度,在全省率先建立了“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
(二)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和多渠道筹资,教育投入总量明显增加。
1.教育总投入逐年增加。与2001年相比,17市2003年教育总投入除菏泽市下降外,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16个市实现了教育总投入不低于税费改革前水平的要求;与2002年相比,17市教育总投入都有所增加。其中提高幅度最大的是东营市,2003年比2001年、2002年分别提高了48.53%和42.31%.
2.政府对教育拨款普遍增加。2003年,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总额除德州市下降外,其他市均高于上年,体现了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其中提高幅度最大的是东营市,其次是滨州市,2市分别为29.16%和15.49%.
3.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部分市持续提高。近2年来,东营、日照、临沂、泰安、滨州5个市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实现了逐年提高。2003年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例最高的是潍坊市,达30.74%.
4.多渠道筹资数额普遍增加。2003年全省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四项教育费征收总额分别达17.66亿元和2.79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加了6.22亿元和0.86亿元,增长54%和45%,是近5年来增加数额和提高幅度最大的一年。捐资助学成效明显。全省17市2003年捐资总额达68533万元,比2002年增加了32156万元,增长88.49%.5.危改资金筹措有成效。有12个市筹措到位资金占所需资金的80%以上,其中威海、烟台、东营、潍坊市达90%以上。
(三)对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的保障能力增强。2003年以来,各市进一步重视落实教职工的工资待遇,在财政偏紧的情况下,努力采取措施增加教职工工资。潍坊市还积极督促所辖县(市、区)调整县、乡财政体制,将教职工工资列入县级财政预算,使教职工工资发放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
以市为单位统算,2003年17市教职工月平均工资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威海、青岛、淄博、烟台、东营市所辖各县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月平均工资均超过了千元。全省57个县(市、区)在县域内统一了教职工工资标准。淄博、烟台、威海3市所辖各县均在县域内统一了教职工工资标准。全省94个(含无乡镇的5个区)县(市、区)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月平均工资已达到或超过了国家必保工资标准(其中达到省必保标准的76个),占全省139个县(市、区)的68%.济南市市中区、历下区,威海市环翠区、文登市、荣成市、乳山市和邹平县、博兴县、临清市等县(市、区)还为农村教师浮动一级工资。
全省有17个县(市、区)调整了县、乡级财政体制,将教职工工资基数上划到县(市、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县(市、区)教职工工资统筹发放。
(四)大多数县(市、区)核定了中小学公用经费定额,制定了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全省有132个县(市、区)核定了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定额。其中,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执行省最低标准的县(市、区)分别有57个、62个;高于省最低标准的分别有73个、68个;只有枣庄市山亭区和庆云县低于省最低标准。
(五)重视教育统筹协调发展,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
从总体上看,各市政府均开始注重各类教育、城乡教育的统筹协调发展,2003年各市各类教育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提高。青岛市在全市实施了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东营市市级财政先后转移支付近1亿元,实施了“学校布局调整”、“危房改造”、“校校通”、“食宿”、“贫困生救助”等五大工程。高中段教育加快了普及步伐。2003学年度全省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比2002学年度提高1.96个百分点。各市将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纳入市、县(市、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使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新热点,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实用人才。民办教育蓬勃发展,涌现了一批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较高的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
(六)督导机制基本建立,教育工作逐步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
17市普遍建立了对政府教育工作、中小学校及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督导制度,建立了教育执法目标责任制。潍坊、泰安、济宁、日照、德州、临沂、滨州、枣庄、莱芜等9个市由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联合下发文件,将政府教育工作纳入对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政绩考核内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还没有建立起稳定的有保障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发放机制。全省还有122个县(市、区)没有将教职工工资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有82个县(市、区)教职工工资发放标准不统一,有45个县(市、区)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水平偏低,尚达不到国家必保工资标准。成武县2003年全县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平均月工资仅390元,其中平均月工资最低的乡(镇)只有308元。
(二)教育投入明显不足,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没有预算内公用经费。许多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明显偏低,而且3年来呈下降趋势。德州、青岛、济南、泰安等4个市2003年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还不到20%,分别为15.48%、16.63%、18.75%、19.7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虽然绝大多数市及县(市、区)制定了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定额,但大部分县(市、区)没有达到定额。对34个县(市、区)的67个乡(镇)抽查结果表明,各市报表中统计填报的预算内中小学公用经费拨款,主要是上级拨付的专款和当地安排的危房改造等专项经费,除各项专款外,绝大多数县(市、区)农村中小学基本没有预算内正常公用经费。抽查的67个乡(镇)中初中和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为0的乡(镇)各有26个,各占38.8%,而且有公用经费的乡(镇)中,生均公用经费能够达到省定标准要求的乡(镇),小学仅占11.9%,初中仅占17.9%.
(三)教育税费征收及教育经费管理亟待加强。
1.教育税费欠征、欠拨问题突出。2003年,全省各项教育税费的征收、拨付尽管与过去相比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但与足额征收、拨付的要求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主要是部分市、县(市、区)的工作不到位。威海、聊城市四项教育费没有征收;东营、济宁、日照、莱芜、菏泽市职业教育费及宾馆住宿教育费等没有征收。据抽查,各市不同程度存有教育税费拨付不到位的问题。其中少数市和部分县(市、区)征收的城市教育费附加拨付教育的比率很低,仅为8-40%,个别县甚至是0.2003年,全省应征城市教育费附加19.12亿元,实征17.66亿元,拨付教育15.33亿元;征收四项教育费2.79亿元,拨付教育2.72亿元。城市教育费附加欠征2.32亿元,义务教育费欠征4.36亿元,各项教育税费共计欠拨2.49亿元。几项相加,2003年全省教育税费就有9.17亿元资金没有到位。
2.虚列教育经费现象严重。经查实,2003年虚列教育事业费支出,沂水县1130万元,枣庄市薛城区1502万元;滕州市大坞镇2001年至2003年共虚列95万元。虚列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2003年高青县青城镇生均公用经费小学仅为1.6元,初中仅为1.9元,自评却虚报为小学42元、初中74元;花沟镇小学为22.58元,初中为17.7元,自评却虚报为小学42元、初中31元;桓台县邢家镇将离退休教师安家费、幼师工资等30万元列入预算内中小学公用经费,生均公用经费小学仅为27.23元,初中仅为17.44元,自评却分别虚报为小学121元、初中229元。
3.统筹、扣留、挪用教育费问题较普遍。部分市、县(市、区)不仅财政预算内安排的教育经费逐年减少,而且还把从学生手上收来的学杂费统筹、扣留,挪作他用。仅据对5个市的核查,2003年就统筹市直学校学杂费等教育正常收费5815万元,其中淄博市2438万元、菏泽市1281万元、济南市833万元、德州市806万元(已纠正465万元)、东营市457万元。聊城市明确规定按5%、20%统筹市直学校、教育局机关正常收费。另据对7个县(市、区)抽查,2003年共统筹学校正常收费854.4万元,其中滕州市236.4万元、高青县135万元、博兴县110万元、济南市历下区106万元、巨野县98万元、苍山县95万元、枣庄市薛城区74万元。
(四)危改资金缺口较大。按规划2003年12月31日前全省16个市(不包括青岛市)危改工程需资金27.73亿元,但实际筹措资金22.72亿元,尚缺资金5.01亿元。在已筹措的资金中,市、县、乡三级财力投入的危改资金总计仅占13.24%,明显偏低。其中威海、日照、德州3市市级财政分文未拨。有些地方,由于资金短缺而影响到危改工程的正常进展,不少学校的危房改造标准很低,有些校舍已超过使用期限急需维修,有的校舍存在危险因素,但仍在使用。
(五)部分市、县(市、区)对中小学校长、教师的管理没有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国办发〔2002〕28号)文件规定归口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多部门组织教师考试,超标准收取考试费,增加了教师的负担。这些做法不符合国家和省职称评审的有关规定。
(六)不少地方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已低于“普九”标准。
据各市自查和评估抽查,多数市农村中小学校舍及各类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达到“普九”标准的学校占总校数的比例不到80%.全省小学普及实验教学的学校占学校总数的比例仅61.67%,其中较低的市还不到30%.
三、对策和措施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鲁战略,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各级政府领导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鲁战略,充分认识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切实把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作为实施科教兴鲁战略、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根本举措,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扎扎实实抓好落实。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加大教育投入,提高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切实保障教育优先发展。城市教育费附加是我省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要依法和按规定收足、管好、用好,严禁统筹、挤占、挪用。严禁用学生杂费平衡财政预算,严禁将学生杂费用于发放教职工工资和基建。要加强管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违规违纪问题严肃查处,按规定追究有关部门及有关人员的责任,确保各项教育税费足额征收和按规定及时、足额拨付用于教育,确保中小学杂费等正常收费全额返还,专款专用。
(二)调整县、乡级财政体制,建立教职工工资发放保障机制。
我省取消农业特产税、农业税减少3个百分点后,依靠乡(镇)财力已难以保障教职工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市、县两级政府要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积极创造条件,调整县、乡财政体制,将原来各乡(镇)用于发放教职工工资部分的财力上划到县(市、区),将教职工工资全额纳入县(市、区)本级财政预算,争取尽快在县(市、区)域内统一工资标准,由县(市、区)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工资项目和标准发放中小学教职工工资。通过省、市、县三级财政的努力,建立确保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发放的运行机制。尚未实现县(市、区)域内统一工资标准的,也必须确保教职工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工资标准。
(三)保障农村中小学预算内公用经费。没有核定公用经费定额的县(市、区)应尽快完成核定工作。县(市、区)应结合“一费制”的实施,核定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定额,将中小学公用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加大县级财政对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投入,确保各地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不低于省定最低定额,并逐步有所提高。
(四)加强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切实保障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不低于“普九”标准并不断改善。义务教育是法定教育,必须保障基本的办学条件。各级政府要坚持把巩固“普九”成果、提高“普九”水平放在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积极采取措施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当前,要把消除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达不到“普九”标准)作为巩固发展“普九”成果的首要目标,尽快使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不低于“普九”标准要求,并不断改善。对经过督导检查整改后仍旧不能达到“普九”标准要求的县(市、区),将取消其“普九”达标县(市、区)称号。
(五)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要深化教育内部人事制度改革,实施全员聘用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格教师编制管理,对不合理占用教师编制进行清理,做好中小学教职工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要依照规定理顺教师管理和教师职称评聘管理。要加强学生学籍管理,控制辍学,对辍学率严重超标的县(市、区)要取消其“普九”达标称号。要加强学校内部财务管理,严格纪律,勤俭办学,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要进一步加大督导督查力度,对此次督导发现的问题我们将分市进行意见反馈,督促其限期整改。
以上报告如无不当,请批转各市、县(市、区)和有关部门。
附件:1.2003年各市教育投入主要指标督导评估结果
2.2003年各市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情况
3.各市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情况
4.2003年各市农村教职工工资发放情况
5.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抽查情况
6.2003年城市教育费附加征收拨付情况7.全省危房改造资金落实情况
山东省教育厅
二○○四年六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