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库

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威海市加快推进人口现代化实施纲要》的通知

威政发[2005]27号

颁布时间:2005-06-29 00:00:00.000 发文单位:山东省威海市人民政府

各市、区人民政府,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威海市加快推进人口现代化实施纲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望认真组织实施。

  二○○五年六月二十九日

  威海市加快推进人口现代化实施纲要

  2003年,市政府制定了《2003—2010年人口现代化建设规划方案》,提出了到2010年基本实现人口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为进一步加快人口现代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与自然相和谐,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特制定本实施纲要。

  一、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一)加快推进人口现代化具有良好的基础。我市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实行计划生育,到80年代初实现了较稳定的低生育水平。近年来,我市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形势,坚持并发展“三为主”方针,正确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自1999年起,全市人口连续6年负增长,率先实现了生育现代化,有力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保持了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生育现代化是人口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前提,生育现代化的实现为加快推进人口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加快推进人口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的发展时期,我市确定了到2020年GDP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三番,争取在全省率先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加快推进人口现代化,形成适度的人口规模、优良的人口素质、合理的人口结构、科学的人口分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对进一步推动我市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新威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工作重点

  人口现代化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体系,必须坚持统筹协调、有所侧重的原则,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人口再生产类型现代化

  1.基本内涵。稳定适度的低生育水平,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传统型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型稳固转变,形成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相适应的适度人口规模。

  2.工作措施。

  (1)构建“政府宏观调控、部门依法行政、社会综合服务、群众自觉参与”的计划生育公共管理体制。在农村,建立完善“村两委领导下计生协会具体负责”的村级计划生育管理体制,实行“两委负总责、协会当骨干、家庭为中心、群众做主人”的计划生育工作模式;在城市,建立健全“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计划生育管理体制。理顺并落实流动人口“现居住地为主、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依法维护权益”的管理体制,形成现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及时联系沟通,公安、工商、劳动保障、城建、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等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

  (2)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稳定现行的生育政策,加强区域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完善社会经济政策,采取经济、法律、科技、教育、宣传、行政、服务等综合措施解决低生育水平下产生的新问题。坚持依法行政,明确执法权限,落实执法责任,规范执法程序,严格执法标准,实现执法主体明晰化、执法过程程序化、执法文书规范化、执法监督社会化。

  (3)遵循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实施人文关爱、人情关爱和人性关爱。健全“以县级站为龙头、镇中心站为骨干、镇服务站为依托、村服务室为基础、流动服务车为纽带”的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完善以“信息采集—科学决策—组织实施—考核评估”为基本流程的优质服务工作运行机制,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以技术服务为重点,开展融宣传教育、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权益维护、利益引导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满足群众不断变化和增长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需求。

  (4)完善以奖励、免费政策为主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建立以政府财政为主要列支渠道的奖励、免费资金兑现机制,全面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和已婚育龄夫妻基本技术服务项目免费的法定政策。健全以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为重点的计划生育养老保障机制,对农村年满60周岁的计划生育夫妻普遍实行奖励扶助。建立针对独生子女困难家庭的计划生育社会救助制度,市和各市区、开发区设立计划生育公益金,对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和因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等原因导致生活困难的家庭实施有效救助,对农村独生子女贫困家庭按高出正常数额20—30%的标准发给最低生活保障,对独生子女死亡后未再生育并且未再收养子女的夫妻,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给予高出最低生活保障三分之一的照顾,形成奖励、优先、优惠、扶持、救助、保障“六位一体”的计划生育政策推动体系,营造有利于计划生育的政策环境,促进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根本性转变。

  3.评价标准及责任分工。到2010年,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零左右,人口总量控制在250万人左右(不含机械增长),由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牵头负责落实。

  (二)人口素质现代化

  1.基本内涵。大力实施“科教兴威”战略,发展计生卫生等事业,形成现代化的人口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化的人格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

  2.工作措施。

  (1)提高人口身体素质。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合理布局,逐步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分工合理、方便、快捷的新型城镇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卫生事业建设,建立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具有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功能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实施预防性优生工程,普及优生知识,做好婚前医学检查、产前诊断、遗传咨询、新生儿疾病筛查,努力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切实加强妇女儿童的预防保健工作,提高儿童全程免疫接种率,全面提高妇女儿童的保健水平,进一步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提高对突发事件、紧急疫情的迅速反应和处理能力,加强对重大疾病的预防与有效控制;加强老年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完善老年医疗、康复服务和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以及家庭护理服务体系;加强职业病防治,保护从业人员健康;全面普及卫生知识,提倡健康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深入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

  (2)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调整教育布局, 推进教育资源整合,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要巩固提高义务教育, 加快普及普通高中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改善中学教育结构,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支持现有高校发展,积极引进和联办高等院校。要创建以实用技术教育、职业教育、科普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体系,发展广播电视教育,开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抓好高层次人才和各类急需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全面加强以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经营管理者和高技能工人为重点的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创新人才机制,优化人才环境,充分发挥好各类人才的作用。

  (3)提高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以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扎实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法治教育,增强人们的民主法制观念和权利义务观念,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其树立远大理想,培育优良品德。宣传普及现代科学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以威海信用网为依托,以建立公务员承诺制度、企业信用评价和监督管理制度、个人信用制度为重点,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努力建设“诚信威海”。大力弘扬“自强不息、创新创业、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威海精神,形成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能够自觉遵循现代社会理性行为准则的自制力,求实、创新和不断进步的现代精神。

  3.评价标准及责任分工。到2010年,全市婴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控制在3‰、6‰、10万分之12.5以下,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由卫生部门牵头负责落实;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识字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95%,每10万人受高等教育人数达到5800人,由教育部门牵头负责落实;科技人员比重达到5%,由科技部门牵头负责落实。

  (三)人口结构现代化

  1.基本内涵。在深入调研、科学预测的基础上,通过完善政策、因势利导,逐步改善人口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城乡结构和产业结构,使人口结构保持适当比例和健康发展。

  2.工作措施。

  (1)改善出生人口性别结构。深入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进村,婚育新风进家”、“建设社区新型生育文化,建设幸福文明家庭”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广泛宣传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平衡的重要性及结构失衡的危害性,倡导尊重妇女、男女平等的社会风尚。认真贯彻《婚姻法》、《妇女权益保护法》及其他有关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山东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终止妊娠的规定》,切实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2)改善人口年龄结构。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建立老龄化社会政策体系,将老龄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增加政府对老龄事业的投入。以居家养老为主,发展多种养老方式和保障机制。积极创建居家养老所需的良好社区服务体系,引导兴办托老所、敬老院、老人公寓等多种形式的养老事业,以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健康老人为病残老人提供服务的方式,创建老年群体自我服务体系,建立起“自我养老”的新模式。重视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意识,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推进社会福利事业社会化。大力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减轻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负担。

  (3)改善人口城乡结构。以建设半岛城市群为契机,以建设世界精品城市为目标,以“最适合人类居住和创业”的城市为品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坚持中心城市和三市、两开发区、小城镇统筹协调发展,加快市区间的对接步伐,建设组团式城市群。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的扶持力度,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建立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和就业统计制度,使农民工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就业待遇。加强和改进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增加对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投入,免费提供空房出租(借)信息,改善流动人口的居住、生活环境;取消对流动人口的各种不合理收费;加强对务工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其在城市的生存能力;解决流动人口的子女在城市就学问题,逐步提高流动人口经济收入。创新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调整地域布局,优先发展工业园区,增加经济聚集度,实现在人口集中基础上的集约化发展。

  (4)改善人口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抓住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和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机遇,重点发展运输设备、电子信息、机电工具、轻工纺织、食品医药五大产业群。加快繁荣服务业,实现产业间的和谐发展,提高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突出发展旅游业,以千公里“幸福海岸”为主线,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品牌;积极发展会展经济,培育新的服务业增长点;深入挖掘文化体育产业潜力,培育新的发展亮点;大力发展城市服务业、农村服务业、金融业、现代物流业和信息服务产业,提高服务业的层次和水平。

  3.评价标准及责任分工。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城乡结构和产业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现代化要求。到2010年,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12%,人口出生性别比控制在103—107的合理范围内,由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牵头负责落实;城镇人口比重达60%以上,由政府牵头,公安等部门负责落实;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以上,由发展改革部门牵头负责落实。

  (四)生活质量现代化

  1.基本内涵。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一二三三”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思路,全面推进活力威海、平安威海、文明威海、民本威海、生态威海、精品威海“六项建设”,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2.工作措施。

  (1)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化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推进知识经济和民营经济,提高全民劳动生产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和反哺力度,坚持不懈地强化“三农”工作。要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全面落实各项扶农政策。

  (2)加快生态市建设,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坚持生态建设与环境整治一齐抓,进一步打响人居品牌。按照《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广泛开展“碧海、蓝天、青山”行动,争创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把加快发展建立在适应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的理念和生活方式。

  (3)全面搞好公共卫生服务,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认真落实《威海市区域公共卫生规划》,进一步搞好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两个体系建设。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稳步扩大覆盖面;加强镇级卫生院和农村卫生室建设,强化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职能。加快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形成网络健全、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满足需求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家庭出诊、家庭护理、老年护理等多样化服务,探索合同式家庭保健服务,不断拓展卫生服务领域。

  (4)进一步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着力改善社会民生。积极扩大就业,全面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扩大就业容量;规范企业用工行为,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和调整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扩大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的覆盖面;积极发展农村养老保障和老年福利事业,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加强社会求助体系建设,更加重视和关心弱势群体,规范“三条保障线”制度,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搞好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加强医疗、教育、住房专项救助。进一步增加公共支出,逐步解决城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努力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

  3.评价标准及责任分工。到2010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力争达到8000美元以上,恩格尔系数在25%以下,基尼系数控制在0.35以内,由政府牵头,发展改革、民政、劳动保障部门负责落实;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5平方米以上,由建设部门牵头负责落实。

  三、保障措施

  人口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保证人口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

  (一)组织领导机制。各级政府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认真推进人口现代化建设,将其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要建立和完善人口现代化建设的统一协调机制、综合决策机制和监督激励机制,将人口现代化建设纳入相关的战略、规划和计划,并贯穿计划实施的全过程。继续坚持和认真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制度,逐级建立和完善严格的责任制,将领导干部推进人口现代化建设的评估结果作为定量考核和评估其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本地人口现代化建设实施办法,将人口现代化建设的内容进行归纳梳理,分类立项,积极运用项目管理方法,逐项推进,并组织专门力量,实行重点突破。

  (二)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建立多渠道筹资机制,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增加事业收入、吸收民间捐资和国际捐助、社会募捐,提高人口现代化建设综合投入水平。加大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费投入,确保计划生育事业费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确保教育经费财政拨款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投入的增长幅度,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加大科技经费、卫生经费的投入,逐步提高科技经费、卫生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到201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投入水平;加大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达到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水平。

  (三)部门分工协作机制。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完善横向协作配合、纵向垂直负责体系,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共同做好人口现代化建设工作。要根据部门工作特点和人口现代化建设目标任务要求,制定本部门人口现代化建设具体实施办法。各相关部门要定期通报情况,协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做到人口现代化建设工作与本职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在制定相关经济社会政策时,能够统筹考虑,相互协调。

  (四)竞争激励和监督机制。搭建人口现代化建设竞争激励平台,开展争创人口现代化建设先进单位活动。各市区、开发区和市直各有关部门每年1月底前要向市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写出人口现代化建设进展情况报告,市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对各级各部门人口现代化建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对工作扎实、措施得力、成绩突出的单位予以表彰奖励,并授予人口现代化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对进展缓慢、措施不力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

回到顶部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