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库

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营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东政发[2004]7号

颁布时间:2004-03-31 00:00:00.000 发文单位:山东省东营市人民政府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东营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业经市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你们,望遵照执行。

  东营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96.1亿元,比上年增长16.7%,比年计划高7.7个百分点,其中地方生产总值324.8亿元,增长22.2%,比年计划高6.2个百分点。粮食总产66.3万吨,棉花总产7.3万吨,瓜菜总产224.2万吨,造林合格面积23万亩,肉类产量13.4万吨,水产品产量33.3万吨,粮经作物面积比达到40:60.实现农业增加值37.4亿元,增长7.9%,比年计划高1.9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33.1亿元,其中地方105.1亿元,分别增长28.1%和41%,分别比年计划高20.1和21个百分点。地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41.3亿元,增长43.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5.5亿元,增长16.5%,比年计划高2.5个百分点。境内财政总收入143.4亿元,其中全市地方财政收入23.04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6.7%,完成年计划的112.1%.各项存款余额495.8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87.5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97.7亿元和47.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96.7亿元,比年初增加80.1亿元。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各项改革不断深入。招商引资扎实推进,全市到位外来固定资产投资65.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7亿美元,其中吸收外商投资2.6亿美元,增长225%,完成年计划的250%.全市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8.4亿美元,增长61%,其中出口总额4.4亿美元,增长49.9%,完成年计划的120%.全市98%的乡及乡以上国有、集体企业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农村税费改革进展顺利,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行政管理体制、社会保障制度以及计划、投资、金融、财税等领域改革稳步推进。

  投资和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8.6亿元,其中地方218.3亿元,分别增长40.6%和75.9%,分别完成年计划的120%和1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1亿元,增长15.7%,比年计划高4.7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8%.

  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经济发展的承载力继续提高。园区建设投入20.2亿元,园区的聚集效应和规模优势初步显现。东营黄河公路大桥及接线工程建设完成当年投资。城市电网改造工程进展顺利。建设和改造城市主次干道101.7公里,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中心城防潮大堤的建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保障。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渔港建设工程的实施有力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0199元,增长11.5%,比年计划高3.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3510元,增长10.8%,比年计划高4.6个百分点。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9%.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改造和扩建乡镇敬老院36处,“两个确保”和城乡低保政策全面落实。科技兴市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教育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高考录取率达到82.5%.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文化体育、环保、广播电视、土地管理、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

  二、2004年经济形势分析与主要预期目标

  当前,投资需求仍是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我市企业和民间投资的自主性增长势头较猛。随着发展服务业和旅游业政策的逐步到位、社会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投资领域的进一步开放,企业和民间投资会继续扩大并向更广的领域延伸。各类园区的不断完善,为招商引资提供了有效载体。各级政府在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方面的投资不断增加。国家政策性支持项目和资金逐步到位。油地军校结合进一步深化,区域经济发展的合力显著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工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服务业规模和层次不断提高。连续几年为民办实事和实施的重大工程,进一步改善了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2004年,我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仍将保持快速健康发展。

  但是,我市经济运行中面临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经济总量和地方财政收入影响非常直接;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我市纺织、化工等产品的出口影响比较明显;增加农民收入、引入市场机制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等工作任务还比较繁重。

  2004年,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3%,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6%、13%和15%;地方生产总值增长18%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其中地方增长40%.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8%.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左右。

  三、完成2004年计划的主要措施

  (一)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全面提升经济素质。高度重视和解决“三农”问题。一是保证粮食安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在继续大力发展畜牧、水产、蔬菜、冬枣等特色产业的同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切实保护基本农田,鼓励发展优质高效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搞好粮食储备,确保粮食安全。加快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和检疫检测体系建设,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批发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加大投入,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重点抓好农村能源建设、水利三百利民工程、32万亩荒碱地开发、10万亩农业综合开发、20万亩现代渔业示范区、农村绿化工程、8万亩冬枣密植园等项目的实施。对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一定补贴,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施千村万户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提高农民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务工经商的能力。健全农业科技开发与推广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农民经纪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其他中介组织,增强为“三农”服务的能力。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税率2个百分点,实施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继续治理“三乱”,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推进工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围绕建设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抓好一批龙头企业和骨干项目,突出增量带动,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确保地方工业增加值增长24%以上。重点抓好华泰集团7.5万吨/年高档文化纸、胜通天轮公司1万吨/年钢帘线、三阳公司1000台喷气无梭织机、大海集团1.5万吨/年帘子布等项目的实施,促其早日投产。积极推进黄河三角洲林纸浆一体化等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繁荣发展服务业。突出增加总量、优化结构、增强活力三个重点,进一步繁荣活跃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和餐饮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信息、现代物流、社区服务、中介服务、旅游等新兴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全面发展。切实搞好服务业、旅游业的规划和重点项目建设。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继续深化产学研结合,积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抓好新型重金属离子废水处理剂、新型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国家中药新药天丹通络胶囊、优质创汇蔬菜设施农业和高稳定性层状结晶二硅酸钠等列入国家支持的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的实施。积极争取将硫酸皮肤素项目等列入国家支持计划。同时,围绕国家确定实施的新材料、生物工程、中药现代化等产业化重大专项,认真组织筛选项目,积极争取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

  放手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继续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提供服务,引导民营企业进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促进其向科技型、外向型、加工型等领域拓展,扶持有条件的骨干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产品有市场、有效益的民营企业膨胀规模,提高技术含量,增强竞争力。

  (二)加强项目论证,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立足于建设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和招商引资的需要,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东营港扩建、干线公路改造、东西城道路建设和改造、热电联产、东营经济开发区等城市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支撑。积极推进环渤海高速公路、黄东大铁路、大型电厂、广饶至博兴地方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围绕国债资金支持的领域和重点,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基础教育、基层政权和公检法司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重大水利设施建设项目的筛选论证,力争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和省支持计划。

  切实加强项目的编制论证和实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科学规律的要求,立足当前和长远发展需要,认真编制好重大项目规划,搞好项目论证和储备,为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载体。为确保年度各项任务目标的实现,从2004年起,编制年度优先实施项目计划。对列入年度优先实施计划的项目实行动态管理,在争取国债资金、省里扶持政策和安排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加快实施进度。

  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启动和激活民间投资,多渠道筹集资金。认真研究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适度调整对资金供求的影响,密切和完善银企之间的沟通机制,运用项目推介等多种形式,促进建设项目与信贷资金的对接,并积极把融资的领域从国有商业银行向其它从事金融业务的组织延伸。抓好土地“五统一”政策的落实,筹措更多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融资。

  (三)扎实推进招商引资,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政策,拓宽招商引资领域,优化投资软环境。按照建设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的要求,搞好园区的布局和配套建设。继续把韩国、日本、台湾、香港等作为境外招商的重点国家和地区,精心组织好各种招商活动,着力引进一批加工型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劳动密集型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和土地开发项目,努力实现利用外资的新突破。

  努力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和技术交流。认真落实鼓励外贸出口的政策措施,集中精力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大力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积极培植新的出口增长点。把发展加工贸易作为突破口,以扩大与日韩的合作为重点,积极吸引日韩企业来我市发展机电产品加工贸易。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新兴国际市场。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组织搞好劳务输出,鼓励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类所有制企业到境外承揽工程,投资办厂,跨国经营。

  (四)统筹城乡与区域发展。积极推进油地军校结合,整合区域科技、人才等资源,加快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支持鼓励油地军校企业合资合作,相互融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认真落实支持油田存续企业改制的政策,搞好油田工业园建设,促进油田存续企业改革与发展。围绕完善城市功能,搞好项目论证和建设,共建美好家园。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认真落实扶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把政府推动与市场带动、外部帮扶与启动内力紧密结合起来,促强扶弱。各县区要立足实际,高点定位,确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大力培育骨干企业,走工业兴县的路子。加快县城和小城镇的发展,增强其聚集和辐射带动能力。

  (五)大力增收节支。积极培植财源,强化税收征管,完善社会综合治税机制,努力做到应收尽收。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严格按照保工资、保稳定、保法定支出的顺序合理安排支出。加大推行部门预算的力度,完善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通讯、取暖费等管理办法,逐步建立起公共财政框架。

  (六)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各项改革。一是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行经营管理集团控股、经营者持大股、职工自愿参股。二是稳妥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重点推进公用事业、建设、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系统的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创新机制,增强社会事业发展活力。三是完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机构。四是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积极推进财税、投资、金融、垄断行业、就业等领域的改革。

  (七)切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拓宽就业领域和渠道,加快发展加工制造业,扶持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拓展商贸流通和餐饮服务等领域就业空间,开发公共卫生和家政服务等就业岗位,扩大旅游、信息服务等新兴行业的就业容量。加大对就业再就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认真落实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等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扶持力度,对“4050”人员实行托底安置。实施再就业援助计划,开展再就业技能培训,转变失业人员就业观念,扶持他们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增加政府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失业人员保险金发放率继续保持100%,城乡低保做到应保尽保。建立和完善救助机制,切实解决好困难群体的生活问题。

  (八)创新社会事业发展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增加政府对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社会困难群体救助等领域的投入,努力扩大公共服务和产品的供给。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重点实施援助农村教育计划,实现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加强公共卫生设施特别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完善卫生服务和应急网络,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坚持不懈地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确保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大力推进“平安东营”建设,继续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危害社会安定的各种犯罪活动。坚持依法行政,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坚持不懈地抓好安全生产。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制定和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回到顶部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