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库

枣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枣庄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枣政发[2005]23号

颁布时间:2005-04-14 00:00:00.000 发文单位:山东省枣庄市人民政府

各区(市)人民政府,市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大企业:

  《枣庄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己经市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组织实施。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实施好我市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全面实现“十五”目标、衔接“十一五”计划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各部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工作思路和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要求,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积极全面正确地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全面完成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目标。

  二○○五年四月十四日

  枣庄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4年,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用创新的精神培植新的发展优势,全市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快、效益好、活力强、后劲足的良好势头,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五”计划。全市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完成情况如下:——全市生产总值完成503.3亿元,增长17.2%,超计划目标3.2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实现20.71亿元,占预算的109.7%,增长25.5%,同口径增长35.1%.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达到309.32和243.81亿元,较年初增加49.25和38.8亿元,分别增长18.94%、18.9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473元,增长14.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59元,增长14.6%,增幅创近年新高。

  ——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54.5亿元,增长6%,高出计划目标1个百分点。粮食总量121.6万吨,完成计划的118%,增长21.8%.——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308.8亿元,增长22.9%,超计划目标6.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利税、利润各完成214.7、90.1、48.1亿元,分别增长32%、61.8%、84.8%,超计划10、46.8、69.8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产量:原煤2932.8万吨,增长11.7%;水泥3272万吨,增长35.6%;发电量99.79亿千瓦时,增长13.3%.——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40亿元,增长12%,欠计划目标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0.3亿元,增长15.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0亿元,完成计划的117%,增长61.6%.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47.6亿元,增长85.8%;更新改造投资33.8亿元,增长46.2%;房地产开发投资20.3亿元,增长36.7%.——外贸进出口完成3.54亿美元,完成计划的122%,增长44.6%.其中:出口2.55亿美元,为计划的119%,增长40.1%.实际利用市外资金133.3亿元,为计划的128%,增长63.6%.实际利用外资0.78亿美元,为计划的128%,增长66.7%.——人口自然增长率4.8‰。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人员6.2万人,增长5%;城镇登记失业率3.5%.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5.6万人;参加养老保险人数32.9万人;养老保险基金收缴额5.74亿元,增长15.5%.以上指标,除第三产业增加值外,均超额完成了去年人代会确定的目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发展质量明显提高。本地生产总值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利税、利润增幅居全省前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和民营经济纳税额占全部税收的比重有较大提高。

  (二)三次产业整体推进,工业经济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0.8:61.4:27.8,第二产业迅速膨胀,拉动经济增长12.4个百分点,对经济的贡献率为72.1%.主导产业对经济发展和财源建设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住房、汽车等消费继续升温。

  (三)投资对经济贡献突出,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投资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拉动经济增长12.8个百分点,对经济的贡献率高达73%.50个市定重点项目,全年累计投资82.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1.66%.朝阳矿井、海化薛焦二期、鲁南水泥日产5000吨熟料、顺兴水泥、榴园水泥1、2号生产线、八一水煤浆热电、220千伏文峰输变电、海之杰纺织、震源药柱、在线镀膜深加工玻璃、华润三期、造纸机械和压力容器生产、新城区建设、枣薛公路拓宽改造等14个项目已竣工。

  (四)对外开放继续扩大,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纺织服装、化工、机电等传统骨干行业出口稳定增长,民营企业对全市出口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外资投资范围进一步拓宽,投资结构不断优化。2004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涵盖了化工、纺织、煤炭深加工、造纸、农副产品加工、生物、机械、电子、新型建筑材料等诸多领域。

  (五)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强失业下岗人员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培训,城镇就业再就业人员明显增多。科技、教育取得新进展,获得重要科技成果160项,升格后的枣庄学院完成了第一批本科招生。加紧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全市12个建设项目已全部开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生态市建设全面展开。做好“两个确保”和“一个低保”工作,保证了社会稳定。另外,文化、体育、旅游、广播电视等事业全面发展。

  计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是:第三产业发展不快,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偏低。第二产业中资源工业的产业链较短,深加工转化程度不够,高新技术所占比重较小,产业、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市直企业发展不快,缺少大企业集团和纳税大户。“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量不均衡,外贸拉动作用弱小,消费需求拉动不强。项目落地受到土地和资金“瓶颈”制约。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社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

  二、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目标

  200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一个目标”,实施“五化一优”战略,突出“四大重点”,确保“三个增加”,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200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计划目标是:1、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4%,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17%、13%.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一批项目的建成投产,各项改革的稳步推进,全市经济今年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一系列强力扶农政策效应逐步显现、能源价格的高位运行和国家鼓励服务业发展措施的实施将促进三次产业齐头并进。

  2、工业增加值增长1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去年底竣工的一批项目和技术改造后的一批企业将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新的拉动力量,工业仍将保持较快增势。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今年,有相当一批续建项目,再加上一批新开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会继续快速增长,同时,考虑到信贷、土地对项目落地的瓶颈制约,固定资产投资安排增长35%是既积极又稳妥的。

  4、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8%.近年来财源培植成效显著,随着一批重点项目的建成投产和股份制、外资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壮大,财政收入的总量和质量都会有较快提高。

  5、进出口总额增长22%,出口总额增长22%.实际利用市外资金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2%.我市面临承接国外和沿海发达地区资金、技术、产业转移的良好机遇,进口关税水平的逐年降低和纺织品出口配额的取消将更有利于我市出口增长。

  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随着居民收入的逐步增加,预期消费环境的不断改善,居民消费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趋势。

  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6‰以内。

  三、确保完成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措施

  (一)保持投资较快增长,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保持较高投资强度。全面积极地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做好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市实际结合的文章。大力实施“328”工业重点项目建设工程,突出抓好50个市定重点项目。重点抓好20万吨醋酸及新型气化炉、盛隆煤焦化等煤化工项目;抓好大地数控精密机床、贝莱得空调、高晟矿用机械等制造业项目;抓好华峰纸业、祥源高档服装生产线等传统产业改造项目。按照市政府去年下发的《关于今冬明春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的实施方案》的要求,争取已确定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千方百计加快在建项目进度。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筛选论证一批有价值、有特色、潜力大的项目进入项目库。通过举办银企合作项目推介会、加大国债和国补资金的争取力度、放宽民间资本投入领域等多种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同时,积极向上争取、合理合法地利用好土地政策,切实做好项目落地工作,努力纾解资金、土地两大瓶颈制约。加大重点项目考核奖惩力度,使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在结构、速度和效益上有一个较大突破。

  处理好投资和消费的关系,着力提高消费需求。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收入增长机制,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培育和扩大消费热点,鼓励居民扩大住房、轿车、电子产品、高档家电等商品消费和教育、旅游、信息、社区服务等服务消费。挖掘农村的消费潜力,引导农民消费向耐用消费品和农机具为主的阶段转变;引导城市商业企业到乡镇驻地和富裕村开设便民商店,发展连锁经营,增加农村销售网点。积极发展消费信贷,完善政府、企业、居民信用制度。规范住房、教育等领域收费,尽快降低过高的医药收费,优化消费环境。

  (二)促进经济转型,优化经济结构当前我市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质量提高,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显现,为加速资本积累,推动产业转型带来新的机遇,要加快经济转型步伐,把结构调整作为推进经济转型的根本大计来抓,向结构调整要速度、要效益、要后劲。

  一是突出结构调整主线,着力推进工业化进程。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全面性的重要工作,要以增量投入为重点,迅速扩张工业规模,在总量增大的过程中优化现有工业结构。加快推进“三大基地”建设,着力建设一批煤化工、煤电转化、旋窑水泥和新型建材项目,不断壮大能源、建材、煤化工基地规模。通过深化国企改革、加速技术改造和提高科技含量等途径,有效整合资源,调整与盘活现有存量资产,提升现有存量的工业层次。改造和提升纺织、造纸、机电等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使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积极发展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成长性强、市场前景广阔的高新技术产业;瞄准国际市场,大力发展数控精密机床等加工制造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发展迈向集约型发展,把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依靠科技进步,推广资源综合利用,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是增强企业素质,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强企业管理和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在产品开发、设计、制造以及经营决策、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提高企业素质。壮大一批龙头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争取上市。

  三是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探索土地流转制度改革,逐渐引导土地向大户手里集中,为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创造条件。组织实施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逐步形成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的农业产业带。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监测、认证体系,发展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力争更多的农产品打入大中城市超市。发展壮大鲁南牧工商、盈泰食品、莺歌食品等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深加工,增加附加值。以市场为导向,把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开发等环节联结起来,实现农工一体化、产销一条龙,促进农民增收。

  四是繁荣发展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从三次产业协调融合发展的思路出发,在体制创新、机制转换、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发展服务业。第一,加快新城接待、物流、商贸中心项目的建设进程,打造新城的信息、物流平台。第二,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服务业专项资金,落实配套资金,在社区服务、养老服务、信息咨询、农民工跨地区流动服务、农业生产生活资料连锁经营、创业就业救助等领域,尽快启动一批服务业重点示范项目。第三,扶持发展旅游业。加强景区规划与建设,完善我市红色旅游线路。第四,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发展连锁经营、代理制、物流配送、多式联运等现代营销方式,繁荣城区商贸,拉动三产快速发展。

  五是强化环境治理,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放开政策,放宽领域,积极吸引和支持外地民营资本来我市投资兴业。严厉打击社会上的“三强五霸”,增强机关服务意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做大做强民营企业;优化税收结构,提高民企纳税额占全部税收的比重。引导民营企业向园区集中,实现从分散经营向聚集化经营转变。支持建立以独资、股份制、会员制为主要形式的担保机构,切实解决民营企业担保难、融资难的问题。同时,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监管力度,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三)积极推进市场取向改革,强力抓好招商引资、对外经贸深化各项改革,努力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加快推进投资体制改革。按照国家和省投资体制改革的意见,逐步建立起市场引导,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遵守宏观调控的新型投资体制。改进和规范投资审批行为,根据《建设项目登记备案办法》,建立信息备案系统,落实投资信息发布制度。出台《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办法》,指导好投资企业的核准申请和咨询机构的咨询评估工作。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管理方式,完善政府投资后评估制度和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通过中外合资、相互参股、兼并收购等多种途径对国企进行股份制改制,提高国有经济整体水平。规范国有资产产权转让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快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运营机制,努力改善经营管理,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多种经营主体进入粮食市场。继续充实粮食储备,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深化价格改革,落实差别电价政策,逐步统一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用电价格。以事业单位改革为重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明确招商主攻方向,创新招商方式,扩大招商规模。认真做好招商引资与我市结构调整结合的文章,大力实施“高新”战略,有重点的引进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外资项目。强化跟踪服务,促进已签约项目特别是与世界500强企业签约项目的落地建设。搞好招商项目的论证,加强项目库和客源库建设,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不断降低招商成本,提高招商引资效率。优化投资环境,减少审批环节,提高服务效率。加快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升级换代,积极拓展制造业产品的出口。规范农副产品标准化生产,提高科技含量,扩大出口数额。抓住取消纺织品出口配额的机遇,提高纺织服装档次水平,培育知名品牌,抢占国际市场。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鼓励一些企业到国外、省外去投资、开发资源,发展来料加工贸易,扩大经济发展空间。

  (四)注重生态市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加快城市发展步伐。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产业支撑、突出特色、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思路,引导各种资本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业带的支撑带动作用,搞好区域间的协调配合,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突出新城建设,重点抓好道路、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物流、商贸、医疗、接待等重点工程建设,抓好凤鸣园等景观建设,使其尽快形成适宜人居的环境。

  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搞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广泛推行清洁生产,积极推进生态市建设。按照酿造、印染、水泥等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出台重点农药、化肥减量施用办法;引导规模化养殖场、屠宰场加快治污设施建设。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系统推进循环经济试点,扩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建设。按照减量利用、循环使用、合理开发的原则,突出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约原材料、节约矿产资源工作。加强资源开发监督管理,适度控制矿权审批总量和开发总量,严格资源勘查开发准入,遏制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强对工业废物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推广沼气工程,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再生利用,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和废旧物资回收、加工、利用体系,发展再生资源产业。

  加快小城镇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搞好小城镇的规划与建设,尽快形成以城市为龙头,以建制镇为重点,辐射带动全市的城镇体系。把小城镇建设与推进农业产业化、调整和壮大乡镇企业、工业小区建设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城镇化水平。重点抓好西岗、陶庄、税郭等一批特色小城镇建设,合理分流和安置农村富余人员,聚集城镇人口。

  (五)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加大社会事业投入。着力加强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等公共设施建设,努力提高社会事业发展的整体水平。继续实施好中小学危房改造和高中扩招工程,完善职业教育体系。重视基层特别是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坚持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积极吸引国外资金、民营资金、企业资金投向社会事业领域。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全面落实各项就业政策,以发展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点,努力增加就业岗位。积极发展城市社区、家政服务等行业,不断拓宽就业领域。加快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困难群体再就业培训,缓解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建立和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体、社会互助为辅助、优惠政策相配套的低保对象救助体系。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关心城市下岗失业职工、农村贫困人口等困难群体,推行经济适用房、廉价出租房,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搞好“平安枣庄”建设。积极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努力做好信访工作,积极预防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认真抓好安全生产,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抓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充分体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社会市场化的新形势。强化健全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就业、突出教育等内容。从自身的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出发,理清发展思路,按原定时间进度,高质量完成“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

回到顶部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