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库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浙江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实施办法》等7件规章的决定

省政府令第203号

颁布时间:2005-11-03 00:00:00.000 发文单位:浙江省人民政府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浙江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实施办法〉等7件规章的决定》已经省人民政府第5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省长

  二○○五年十一月三日

  一、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对《浙江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实施办法》作如下修改

  (一)、第十三条修改为:“在发生松材线虫病的地区,当地人民政府应当采取严密封锁和扑灭措施。具体办法按照《浙江省松材线虫病防治办法》执行。”

  (二)、删去第十五条。

  此外,对有关条文的顺序作相应的调整。

  二、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对《浙江省实施〈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办法》作如下修改:

  (一)第七条第(三)项修改为:“(三)有相应的屠宰技术人员。屠宰技术人员必须持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指定医院出具的健康证明;”

  (二)第七条第(四)项修改为:“(四)有经省人民政府商品流通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合格的肉品品质检验人员;”

  (三)第八条第二款修改为:“经批准设置的定点屠宰厂(场),必须依法领取食品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等有关证照后,方可开业。除农村地区个人自宰自食的外,未经定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屠宰生猪。生猪定点屠宰厂(场)不得拒绝为生猪饲养户提供屠宰服务。”

  三、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对《浙江省植物检疫实施办法》作如下修改:

  (一)删去第七条第二款。

  (二)第七条第三款改为第二款,修改为:“禁止经营、加工未经检疫的种子、苗木等繁殖材料和染疫的植物、植物产品。”

  (三)删去第十八条第(七)项。

  (四)第二十条修改为:“对违法调运(包括随身携带)植物、植物产品,按照《植物检疫条例》第十八条第三款规定处理。未依法办理审批手续引进的植物、植物产品,植物检疫机构有权予以查封、销毁或责令改变用途,所造成的一切经济损失由违法单位或个人承担。”此外,对有关条文的顺序作相应的调整。

  四、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对《浙江省土地登记办法》作如下修改:

  (一)第十七条第二款修改为:“土地登记代理机构应当依照国家和省有关社会中介机构管理规定设立。”

  (二)删去第三十三条。

  此外,对有关条文的顺序作相应的调整。

  五、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对《浙江省水文管理办法》作如下修改:

  第十一条修改为:“各级水文机构应当加强业务技术培训,提高从事水文、水资源监测、预报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六、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对《浙江省水产种苗管理办法》作如下修改:

  (一)删除第十三条第四款。

  (二)第十四条第三款修改为:“审核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15日内审核完毕;核准发证机关应当在收到申报材料之日起20日内核准发证;不予核准的,应当说明理由。“

  (三)第二十三条修改为:“从事水产种苗质量检验的机构,应当依法具备相应的资质。”

  七、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对《浙江省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办法》作如下修改:

  (一)第八条修改为:“设立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生产企业,申请人应当向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20日内提出审核意见,符合条件的报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二)删去第十八条第二款。

  (三)删去第二十七条第(二)项。

  此外,对有关条文的顺序作相应的调整。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浙江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实施办法》等7件规章根据本决定作相应的修改,重新公布。

    浙江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实施办法

    1996年9月15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75号发布

根据2005年11月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浙江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实施办法〉等7件规章的决定》修订

  第一条为有效防治森林病虫害,保护森林资源,根据国务院《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森林病虫害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实行森林病虫害防治目标管理。

  第三条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其所属的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机构负责森林植物检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具体组织工作。

  第四条乡、镇林业工作站应在现有编制内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组织本乡、镇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第五条林业主管部门所属的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机构应当做好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以下简称测报)工作。

  第六条各级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机构应当建立测报工作管理制度:

  (一)确定主要森林病虫害测报种类,拟订测报技术规程,定期进行测报技术培训和指导;

  (二)开展森林病虫害测报调查研究,根据实际需要建立主要森林病虫害的测报点,对测报对象进行调查与监测,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建立病虫害测报档案;

  (三)定期分析处理各地测报数据,对主要森林病虫害发布趋势预报;

  (四)积极推广应用病虫害测报先进科学技术。

  第七条乡、镇林业工作站负责本乡、镇的森林病虫害情况调查。国有森林和林木,由国有林场或者其他经营单位组织森林病虫害情况调查。各调查单位应当按规定向所在地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机构报告森林病虫害调查情况。

  第八条林业主管部门制定的造林规划设计方案,必须有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对经常性发生森林病虫害的地区,实施以营林措施为主,生物、化学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逐步改善森林生态环境,提高森林抗御病虫害的能力。

  第九条森林经营单位和个人,应当选用良种壮苗适地适树造林,禁止使用带有危险性病虫的林木种苗和其他繁殖材料进行育苗或者造林。

  第十条在发生疫情的地区,经省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机构可以派员参加当地的木材检查站,负责森林病虫害的检疫工作;发生特大疫情时,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临时森林植物检疫检查站(点),开展森林植物检疫检查工作。疫区的划定,由省林业主管部门提出,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发生暴发性或者危险性的森林病虫害时,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治工作的领导,实行分管市长、县(市、区)长领导负责制,组织有关部门建立森林病虫害防治临时指挥机构,负责制定紧急除治措施,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十二条发生严重森林病虫害时,所需的防治药剂、器械、油料等,商业、供销、物资、石油化工等部门应当及时组织货源,优先供应;铁路、交通、民航部门应当优先承运;民航部门应当优先安排航空器施药。

  第十三条在发生松材线虫病的地区,当地人民政府应当采取严密封锁和扑灭措施。具体办法按照《浙江省松材线虫病防治办法》执行。

  第十四条调入各种松材及其成品、半成品的单位和个人,应事先征得所在地县级以上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机构的同意,并向调出地的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机构申请检疫;调入后,应在货到次日起7日内,报请所在地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机构复检。铁路、交通、邮政、民航等部门应当凭有效期内的植物检疫证书调运。

  第十五条森林病虫害防治费用,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应从育林基金、经营收入和事业费中自行解决;集体和个人所有的森林和林木,由经营者负担,各级人民政府可给予适当扶持。

  第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应从地方财政或育林基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森林病虫害测报预防经费。对防护林、水源林、水土保持林、特种用途林所需森林病虫害防治费用,由各级人民政府给予扶持。发生大面积暴发性或危险性病虫害时,森林经营单位或者个人确实无力负担全部防治费用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补助。

  第十七条对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的,按照《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十八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浙江省实施《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办法

  1999年1月14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107号发布

   2002年8月2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152号作了修订根据2005年11月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浙江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实施办法〉等7件规章的决定》再次修订

  第一条为了加强生猪屠宰管理,保证生猪产品质量,保障人民的食用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生猪屠宰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生猪屠宰以及生猪产品销售、加工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对生猪实行定点屠宰、集中检疫、统一纳税、分散经营的制度。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商品流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生猪屠宰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工商、卫生、建设、价格、环保、技术监督、税务、公安、国土资源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生猪屠宰管理工作。乡(镇)人民政府协助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商品流通行政主管部门对生猪屠宰活动进行监督管理,配合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做好生猪屠宰检疫工作。

  第五条鼓励和推广定点屠宰厂(场)实行机械化、工厂化、规模化屠宰生猪。符合省人民政府定点规划要求的规模养猪场(户),可以依法申办定点屠宰厂(场)。

  第六条定点屠宰厂(场)的选址,应当符合国家和本省有关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动物防疫、土地利用等的要求,远离生活饮用水的地表水源保护区,并与医院、幼儿园、学校、养老院、居民集中住宅区等场所保持1000米以上距离,与畜牧场保持2000米以上的距离。

  第七条设置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与屠宰规模相适应,水质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水源条件;

  (二)有待宰间、屠宰间、急宰间,其平面布置、建筑要求、工艺设置符合国家标准及卫生、防疫规定,光照充足,通风良好;生猪屠宰设备及运输工具符合卫生要求和国家有关规定;

  (三)有相应的屠宰技术人员。屠宰技术人员必须持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指定医院出具的健康证明;

  (四)有经省人民政府商品流通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合格的肉品品质检验人员;

  (五)有必要的检验设备,消毒设施和消毒药品及污染物处理设施,排放的废水、废气、废物和噪声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六)有生猪及生猪产品无害化处理设施;

  (七)有符合动物防疫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防疫条件。已经开业的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经检查未达到前款规定条件的,应当在当地商品流通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期限内予以整顿和改进,符合规定标准。

  第八条定点屠宰厂(场)由市、县人民政府根据省人民政府制定的设置规划,组织商品流通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卫生、工商、环保、建设等部门,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条件审查、确定,并颁发定点屠宰标志牌。经批准设置的定点屠宰厂(场),必须依法领取食品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等有关证照后,方可开业。除农村地区个人自宰自食的外,未经定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屠宰生猪。生猪定点屠宰厂(场)不得拒绝为生猪饲养户提供屠宰服务。

  第九条定点屠宰厂(场)屠宰的生猪,应当具有生猪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条例》的规定,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在屠宰现场依法实施宰前检疫和生猪产品检疫。国务院另有规定的,按国务院规定执行。

  第十条定点屠宰厂(场)必须建立严格的肉品品质检验管理制度。肉品品质检验的部位、方法和处理办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经肉品品质检验合格的生猪产品,定点屠宰厂(场)应当加盖检验合格验讫章,并签发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方可出厂(场);经检验不合格的生猪产品,应当在检验人员的监督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深埋、高温消毒等处理。定点屠宰厂(场)屠宰的生猪产品未经肉品品质检验或者经肉品品质检验不合格的,不得出厂(场)。

  第十一条定点屠宰厂(场)不得对生猪及生猪产品注水或者注入其他物质。

  第十二条定点屠宰厂(场)收取屠宰加工服务费必须按照物价部门核准的标准执行。除国家和本省财政、价格部门规定的以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定点屠宰厂(场)以及生猪所有者、销售者收取费用。

  第十三条销售生猪产品的单位和个人,不得销售非定点屠宰厂(场)屠宰的生猪产品。饭店、宾馆、集体伙食单位和生猪产品加工单位、个人,应当建立肉品采购登记制度,并贴附检疫检验证明;不得购进非定点屠宰厂(场)屠宰的生猪产品。

  第十四条生猪产品质量实行质量保证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销售、加工病害、注水、变质、有毒等不符合质量和卫生标准的生猪产品。销售、加工生猪产品,应当严格依照有关规程操作,保证肉品卫生,防止肉品污染。运输生猪产品应当使用鲜肉专用车,持有动物检疫和肉品检验合格证;肉品上应盖有检疫、检验合格标志;肉品必须悬挂于车厢内,不得敞运。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商品流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配备必要的屠宰执法监督检查人员。屠宰执法监督检查人员应当经培训考核合格,并取得《浙江省行政执法证》,实行持证上岗。

  第十六条定点屠宰厂(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商品流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可并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出厂(场)的生猪产品未签发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的;

  (二)拒绝为生猪饲养户提供屠宰服务的。

  第十七条定点屠宰厂(场)未按照本办法第七条第二款规定进行整顿和改进,逾期仍达不到规定要求的,经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取消其定点屠宰厂(场)资格。

  第十八条饭店、宾馆、集体伙食单位和生猪产品加工单位、个人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购买非定点屠宰厂(场)屠宰的生猪产品的,由卫生行政部门给予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特别严重的,给予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九条违反本办法第八条第三款、第十条、第十一条规定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商品流通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罚。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卫生行政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处罚。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其他行为,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卫生行政、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价格等部门依法处理。

  第二十条当事人对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或者行政监察部门对直接责任人员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不符合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规定的屠宰厂(场),批准为定点屠宰厂(场)的;

  (二)对符合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规定的屠宰厂(场),应当批准为定点屠宰厂(场)而不予以批准的;

  (三)因疏于管理,或行政失职,致使生猪私宰情况严重的;

  (四)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二十二条牛、羊的屠宰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其他动物需要实行定点屠宰管理的,由省人民政府商品流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第二十三条本办法自1999年2月1日起施行。

    浙江省植物检疫实施办法

  1988年9月11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政〔1988〕46号发布

2000年4月1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118号作了修订根据2005年11月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浙江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实施办法〉等7件规章的决定》再次修订

  第一条为防止危害植物的危险性病、虫、杂草传播蔓延,保护农业、林业生产安全和生态环境,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植物检疫条例》和国家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省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省的农业植物检疫和森林植物检疫(以下统称植物检疫)工作。县级以上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农业植物检疫机构和森林植物检疫机构(以下统称植物检疫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植物检疫任务。各级植物检疫机构可根据需要聘请兼职植物检疫员,协助开展植物检疫工作。铁路、公路、航运、航空、邮政、公安、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配合植物检疫机构做好植物检疫工作。

  第三条各级植物检疫机构可以根据需要,派遣植物检疫人员进入车站、机场、港口、码头、市场、种苗繁育地点以及其他有关场所依法执行职务;发生疫情的地区,经省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植物检疫机构可以派人参加当地的道路联合检查站或木材检查站;发生特大疫情时,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临时植物检疫检查站,开展植物检疫工作。各级植物检疫机构依法行使检疫行政管理职权,不受非法干预。

  第四条国务院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的全国植物检疫对象和本省补充的植物检疫对象,是实施检疫的法定植物检疫对象。在局部地区发生危险性大、能随植物和植物产品调运而传播的病、虫、杂草,由省植物检疫机构提出,报省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布为本省补充植物检疫对象。

  第五条疫情调查是植物检疫工作的基础。各级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植物检疫对象的普查工作,编制疫情分布资料,并逐级上报。对发现新的病、虫、杂草,任何单位或个人均应立即向所在地植物检疫机构报告,经鉴定属于植物检疫对象的,所在地植物检疫机构应当立即向当地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上级植物检疫机构报告,不得隐瞒。当地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采取紧急防疫措施予以扑灭。

  第六条对局部地区发生的植物检疫对象,可由省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划定疫区,并发布疫区封锁令,严禁疫区内能够传带植物检疫对象的植物和植物产品外流。对疫区内感染植物检疫对象的植物和植物产品,植物检疫机构有权决定销毁或责令改变用途。

  第七条生产种子、苗木等繁殖材料(包括各种花草和花木,下同)的单位或个人,应向所在地植物检疫机构申请产地检疫,并交纳产地检疫费。植物检疫机构应按规定实施产地检疫,对未发现植物检疫对象的,发给产地检疫合格证。禁止经营、加工未经检疫的种子、苗木等繁殖材料和染疫的植物、植物产品。

  第八条种子、苗木等繁殖材料的调运(包括邮寄和随身携带),应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县(市)内凭产地检疫合格证运销。

  (二)调出县(市)的,调出单位或个人应凭产地检疫合格证和调入地的县以上植物检疫机构签发的调运植物检疫要求书,在调运前5日向所在地植物检疫机构申请检疫;未取得产地检疫合格证的,调出单位或个人应在调运前15日向所在地植物检疫机构申请检疫,并交纳调运检疫费。所在地植物检疫机构应按规定程序进行检疫,未发现植物检疫对象的,发给植物检疫证书。其中产地检疫费与调运检疫费不得重复收取。

  (三)从外省或省内外县(市)调入的,调入单位或个人应事先征得所在地植物检疫机构同意,并向调出单位或个人提出检疫要求,经调出地的县以上植物检疫机构(外省需经省授权的县以上植物检疫机构)检疫合格,发给植物检疫证书后,方可调入。调入的植物除不得带有全国植物检疫对象外,还不得带有本省补充的植物检疫对象。必要时,调入地植物检疫机构有权进行复检;复检中发现植物检疫对象的,禁止种植;无法进行除害处理的应予销毁。

  (四)调入单位或个人应将植物检疫证书(正本)保存2年备查。

  第九条列入应施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名单的非种用植物、植物产品,在运出发生疫情的县级行政区域之前,应当向所在地植物检疫机构申请检疫,取得植物检疫证书后,方可调运。

  第十条通过铁路、公路、水路、航空、邮寄等途径调出县级行政区域的种子、苗木等繁殖材料和其他依照本办法应当经过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所有承运单位或个人必须凭植物检疫证书(正本)办理承运或收寄手续。植物检疫证书(正本)应随货运寄。

  第十一条通过进口入境的植物、植物产品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疫完毕,在国内再调运的,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办理国内调运检疫手续。

  第十二条对可能被植物检疫对象污染的包装材料、运载工具、场地、仓库、土壤等也应实施检疫。如已被污染,调运单位或个人应按植物检疫机构的决定进行处理。

  第十三条因实施检疫需要的车船停留、货物搬移、开拆、取样、储存、消毒等费用,由调运单位或个人负责。

  第十四条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对已经检疫后的植物和植物产品启封换货、改变数量,不得涂改或转让植物检疫证书。

  第十五条从国外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引进种子、苗木等繁殖材料的单位或个人,必须事先向省植物检疫机构提出申请,填报引进种子、苗木检疫审批单。引进单位或个人应将审批单上所提的对外检疫要求,列入贸易合同或科技合作、赠送、交换、援助等协议。货物到达入境口岸时,引进单位或个人凭检疫审批单和出口国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植物检疫机构签发的植物检疫证书,向入境口岸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报检。符合检疫要求的,准许引进;不符合检疫要求的,由口岸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处理。引进单位或个人在申请引种前,应当安排好试种计划。引进后,必须在指定的地点集中进行隔离试种,并按规定交纳境外引种疫情监测费。隔离试种的时间,一年生植物不得少于一个生育周期,多年生植物不得少于2年。在隔离试种期内,经当地植物检疫机构检疫,证明不带危险性病、虫、杂草的,方可分散种植。进口的原粮一律禁止作种子用。

  第十六条植物检疫机构处理违反植物检疫法规的案件,受国家法律保护。在调查取证时,可依法向有关单位或个人查阅与案件有关的档案、资料和原始凭证,有关单位或个人应如实提供材料,协助进行调查,出具有关证明。

  第十七条执行植物检疫法规有下列成绩之一的单位或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一)在植物检疫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上有重大突破的;

  (二)在植物检疫对象的控制、扑灭方面有显著成绩的;

  (三)及时向植物检疫机构报告疫情,使国家和人民免受重大损失的;

  (四)主动举报违反植物检疫法规行为,对查处违法案件有功的;

  (五)在积极宣传和模范执行植物检疫法规,与违法行为作斗争等方面成绩突出的。

  第十八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植物检疫机构应当责令当事人纠正,可以处以罚款,并可以没收违法所得;造成损失的,植物检疫机构可以责令当事人赔偿损失;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一)未依照《植物检疫条例》和本办法规定办理相关植物检疫单证的;

  (二)在报检过程中故意谎报受检物品种类、品种,隐瞒受检物品数量、受检作物面积,以及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的;

  (三)在调运过程中擅自开拆验讫的植物、植物产品包装,调换或夹带其他未经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的;

  (四)伪造、涂改、买卖、转让植物检疫单证、印章、标志、封识的;

  (五)试验、生产、推广带有植物检疫对象的种子、苗木等繁殖材料的;

  (六)经营、加工未经检疫的种子、苗木等繁殖材料和染疫的植物、植物产品的;

  (七)未经批准,擅自从国外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引进种子、苗木等繁殖材料,或者经批准引进后,不在指定地点种植以及不按要求隔离试种的。

  第十九条对上条规定的违法行为的罚款,属非经营性违法行为的,可处以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属经营性违法行为的,可处以货物价值5%以上30%以下的罚款,但罚款的最高数额不得超过50000元。因上条所列违法行为引起疫情扩散的,植物检疫机构应当对其从重处罚,并可责令当事人对染疫的植物、植物产品和被污染的包装物作销毁或者除害处理。

  第二十条对违法调运(包括随身携带)植物、植物产品,按照《植物检疫条例》第十八条第三款规定处理。未依法办理审批手续引进的植物、植物产品,植物检疫机构有权予以查封、销毁或责令改变用途,所造成的一切经济损失由违法单位或个人承担。

  第二十一条罚、没款和没收财物作价款的收缴及行政处罚的程序,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当事人对植物检疫机构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决定之日起60日内,向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植物检疫机构的同级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或者不起诉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植物检疫机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

  第二十三条对损毁植物检疫机构尚在发生法律效力的封印,拒绝、阻碍植物检疫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围攻、辱骂、殴打植物检疫人员等违反治安管理处罚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植物检疫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严格依照植物检疫的各项规定实施检疫和办理审批事项。对不按规定办理造成一定后果的,或者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监察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各级农业植物检疫机构和森林植物检疫机构的业务分工,按照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进出境植物、植物产品的检疫,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浙江省土地登记办法

(2002年3月3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141号发布

  根据2005年11月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浙江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实施办法〉等7件规章的决定》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土地权属管理,维护土地市场秩序,保障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和他项权利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国有土地使用者、集体土地所有者、集体土地使用者和土地他项权利当事人,必须依照本办法的规定,申请土地登记。确认林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水面和滩涂的养殖使用权,分别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登记工作。

  第四条依法登记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未经依法登记的土地,不得转让、出租和抵押。

  第二章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登记

  第五条土地登记以宗地为基本单元。拥有或者使用两宗以上土地的土地所有者或者使用者,应当分宗申请登记。两个以上土地使用者共同使用同一宗土地的,应当分别申请登记。

  第六条依法使用划拨国有土地的,土地使用者应当自实地定点放样之日起30日内,向土地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确认使用权。依法有偿使用国有土地的,土地使用者应当自依照有偿使用合同约定,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等有偿使用费之日起30日内,向土地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确认使用权。未确定使用权的国有土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负责保护管理。

  第七条省级国家机关、省属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以及中央直属企业事业单位依法使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国有土地的登记发证工作,由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或者由其委托土地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登记中的有关争议问题依法予以裁定,对违反规定的土地登记发证结果依法撤销,对委托的土地登记事务依法收回。

  第八条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土地所有者或者发包者应当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书,确认所有权。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可以对市辖区内的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统一登记。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登记细则,由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九条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用于非农业建设的,土地使用者应当自实地定点放样之日起30日内,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集体土地使用权证书,确认使用权。农民集体所有的农用地,土地使用者应当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集体土地使用权证书,确认使用权。但已经依法核发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证书的,可以不再办理土地使用权登记。未核发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证书的,土地承包合同作为土地登记的依据,并核发土地使用权证书。农民集体所有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荒地(不含责任山、自留山)依法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使用者应当自承包、租赁、招投标合同批准之日起30日内,向土地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集体土地使用权证书,确认使用权。

  第十条依法独立使用的地下空间,使用者应当自批准使用之日起30日内,向土地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地下空间土地使用权证书,确认使用权。

  第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应当在签订合同之日起15日内,向原登记机关办理土地他项权利设定登记:

  (一)依法抵押土地使用权的;

  (二)依法出租土地使用权的;

  (三)设定法律、法规规定需要登记的其他他项权利的。

  他项权利发生变更的,当事人应当在批准变更或者变更发生之日起15日内,向原登记机关申请办理变更登记。

  第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应当在土地权属变更之日起30日内,向原登记机关申请办理土地权属变更登记:

  (一)依法转让土地使用权的;

  (二)依法继承土地使用权的;

  (三)因交换、调整土地而发生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变更的;

  (四)因处分抵押财产而取得土地使用权的;

  (五)因单位合并、分立、兼并等原因引起土地使用权变更的;

  (六)其他土地权属依法变更的情形。

  第十三条土地用途发生变更或者改变土地利用状况的,土地所有者、使用者或者他项权利当事人应当在批准变更或者变更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原登记机关申请办理变更登记。

  第十四条土地开发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土地权利人应当在通过验收之日起30日内,向原登记机关申请办理变更登记。因名称、法定代表人、地址、使用条件等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土地所有者、使用者或者他项权利当事人应当在批准变更或者变更发生之日起15日内,向原登记机关申请办理变更登记。

  第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土地所有者、使用者或者他项权利当事人应当向原登记机关申请办理注销登记:

  (一)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的;

  (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或者租赁期满,未申请续期或者申请续期未获批准的;

  (三)因自然灾害造成土地灭失的;

  (四)土地他项权利终止的;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注销登记的情形。当事人有前款所列情形之一,未按照本办法规定申请办理注销登记的,由原登记机关直接办理注销登记,注销其土地证书。

  第十六条土地登记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发现错登、骗登或者漏登的,应当及时办理更正登记;土地所有者、使用者、他项权利当事人以及其他利害关系人发现错登或漏登的,可以申请更正登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办理更正登记。办理更正登记的,应当及时予以公告。

  第三章土地登记程序

  第十七条申请土地登记,可以由土地所有者、使用者、他项权利当事人自行申请,也可以委托土地登记代理机构申请登记。土地登记代理机构应当依照国家和省有关社会中介机构管理规定设立。

  第十八条申请土地登记,申请者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下列文件:

  (一)土地登记申请书;

  (二)土地登记申请人的身份证明(个人的身份证明或者户籍证明,单位的营业执照及法定代表人证明);

  (三)土地权属来源证明;

  (四)有地上建筑物和其他设施的,应当提交其权属证明;

  (五)需要缴纳土地税费的,应当提交税费缴纳证明;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提交的其他证明。

  委托代理人申请土地登记的,还应提交授权委托书和代理人身份证明。

  第十九条土地登记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主要事项:

  (一)申请人的名称、地址;

  (二)土地坐落、面积、用途、等级;

  (三)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权属来源;

  (四)申请人的签名盖章;

  (五)其他需要载明的事项。

  第二十条申请人提交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以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应当提交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的用地文件和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

  (二)使用集体土地进行建设或者农业生产的,应当提交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的用地文件或者土地使用合同;

  (三)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应当提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及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支付凭证;

  (四)以入股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应当提交土地使用权入股的批准文件和入股合同;

  (五)依法承租土地的,应当提交土地租赁的批准文件和租赁合同;

  (六)以其他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应当提交合法的权属来源证明和其他有关文件。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土地登记申请之日起10日内,对申请人提交的文件资料进行全面审查,并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应当作出受理决定;

  (二)申请人提供的证明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规定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限期补正;

  (三)有本办法第二十二条情形之一的,应当作出不予受理决定;

  (四)有本办法第二十三条情形之一的,应当作出暂缓登记决定。

  收到土地登记申请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前款规定时间内既未要求限期补正、又不作出受理决定的,审查期满即为受理。

  第二十二条申请土地登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受理:

  (一)不属于本机关管辖的;

  (二)在补正通知规定时间内未补正有关证明材料的;

  (三)不能提供合法土地权属来源证明的;

  (四)土地使用权转让、租赁期限超过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限的;

  (五)按规定应当申报地价而未申报的,或者隐瞒、虚报地价的;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不予受理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暂缓登记:

  (一)土地权属争议尚未解决的;

  (二)土地违法行为尚未处理或者正在处理的;

  (三)因依法查封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等原因限制土地权利的;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暂缓登记的其他事项。

  前款所列情形消除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办理土地登记。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不予受理或者暂缓登记的,应当作出书面决定,说明理由及依据,并告知申请人享有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必要时,应当事先组织听证。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受理土地登记申请后,应当进行地籍调查,审核土地权属、面积、用途、等级等;符合登记要求的,应当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公开发行的报纸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指定的固定场所予以公告,公告期限为15日,但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土地登记事项除外。

  第二十六条申请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对公告内容有异议的,可以在公告期限内向受理登记申请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复查,并提交复查申请书和有关证据材料。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收到复查申请书后,应当在10日内进行复查,并将复查结果书面通知复查申请人。

  第二十七条公告期满,凡符合土地登记条件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经报请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应当制作土地登记卡,颁发、更换、变更、注销土地证书。土地登记卡和土地证书是土地权利的合法凭证。土地证书遗失、损毁的,当事人应当及时按照有关规定向原土地登记机关申请补发。申请人应当依照规定缴纳有关登记费用。登记费用的收取标准,应当按照权限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报财政、价格部门核定。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下列规定期限内办理土地登记:

  (一)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登记为30日;

  (二)土地用途变更或者改变土地利用状况登记为30日;

  (三)他项权利登记为15日;

  (四)注销登记为15日;

  (五)其他事项变更登记为15日。

  前款规定期限从受理土地登记申请之日起计算,但公告期限除外。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对土地登记活动的监督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全省土地登记工作的监督检查,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发现土地登记有违法或不当的,应当及时予以纠正或查处。

  第三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对土地登记工作的监督管理。在查验登记文件时,发现有土地违法行为的,应当依法履行土地监察职能;在实施土地监察时,发现未申请办理土地登记的,应当责令当事人限期办理登记。有关单位和个人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履行土地登记、土地监察职责,应当予以支持和配合,不得拒绝、阻碍土地管理监督检查人员依法执行职务。

  第三十一条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土地登记行为,有权向上级行政机关申诉或者检举。上级行政机关应当认真核查,并将核查结果及时答复申诉人或者检举人。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土地登记的条件、程序、期限、收费标准等,方便申请人,并自觉接受监督。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实行土地证书查验制度,及时更正违法或者不当的土地登记。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三十四条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和他项权利当事人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期限,如实申请土地登记,不得虚报或者瞒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涂改、复制土地证书、土地登记文件资料,不得利用土地证书、土地登记文件从事非法活动。

  第三十五条有关组织和个人可以查询土地登记材料,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事项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拒绝。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对土地违法行为,法律、法规已有行政处罚规定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第八条、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不申请办理土地登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办理;逾期仍不办理的,给予警告,并可处以2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八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二款、第十二条、第十三条规定,土地所有者、使用者不办理土地变更登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办理;逾期仍不办理的,给予警告,并可处以每平方米10元以上2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土地所有者、使用者、他项权利当事人不办理土地变更登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办理;逾期不办理的,给予警告,并可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以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并收缴土地证书:

  (一)采取欺骗手段,骗取土地登记的;

  (二)伪造土地证书的;

  (三)涂改土地证书的。

  第四十一条在土地登记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有关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对直接责任人员和主管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一)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

  (二)因工作严重失职造成错、漏登记,或者登记不当而不纠正的;

  (三)泄露工作中知悉的商业秘密的;

  (四)遗失登记材料,给申请人造成重大损失的;

  (五)刁难当事人,或者收受贿赂的;

  (六)违反规定收取费用的;

  (七)拒绝接受上级行政机关监督检查的。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因工作失职,造成当事人损失的,应当予以赔偿。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涉嫌犯罪的,有关行政机关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三条本办法自2002年6月1日起施行。

  浙江省水文管理办法

  (2003年8月1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158号发布

  根据2005年11月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浙江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实施办法〉等7件规章的决定》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水文管理,发挥水文工作在防汛防旱、水资源管理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水文站网建设与管理,水文水资源监测、评价,水文水资源情报预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水文工作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基础性公益事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领导,将水文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使水文工作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发挥其为经济和社会服务的功能。

  第四条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水文工作,其所属的水文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水文行业的管理和业务指导。

  第五条水文资料的获得、应用及相关工作应当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技术规范和技术规程。

  第六条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水资源规划以及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组织编制全省水文发展规划。省水文发展规划由省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并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市(设区的市,下同)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省水文发展规划及本市水资源规划,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水文发展规划,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由同级人民政府审批。

  第二章水文站网建设与管理

  第七条省水文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全省水文发展规划,根据合理布局、有效利用、兼顾当前与长远的原则,制订全省水文站网布局规划,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全省水文站网布局规划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省水文管理机构应当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及河流水情变化对水文站网布局规划适时作出调整,并按前款规定报经批准。水文站的设立、裁撤、迁移、改级必须符合国家和省水文站网布局规划。

  第八条水文站网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国家基本水文站的设立、裁撤、迁移、改级,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全省水文站网布局规划要求以及国家标准审批。其中,国家重要水文站的设立、裁撤、迁移、改级,按国家规定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九条国家基本水文站的建设由所在地的县(市、区,下同)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省水文管理机构负责指导。库容在100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以及其他重要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单位应当设立水文测站,并纳入全省水文站网管理。库容在100万立方米以上1000万立方米以下的水库,工程管理单位应当设立水文测报设施。

  第十条报告雨情、水情、旱情、水质、蒸发、潮位等水文信息的水情站,由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规划,根据防汛防旱需要布设,并与水文测站布局相衔接,实行分级管理。有关单位因科学研究、工程建设、工程运行管理等需要而设立水文测站,应避免与国家基本水文站重复;水文测站的有关情况,应报所在地县水文管理机构备案,并纳入水文行业管理。

  第十一条各级水文机构应当加强业务技术培训,提高从事水文、水资源监测、预报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第三章水文水资源监测与评价

  第十二条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水文、水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对江河湖库等各种水体的水文、水资源状况进行动态监测、评价。

  第十三条各类水文测站应当按照国家、行业标准和省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要求,做好水文、水资源监测,保证测报质量。

  第十四条水文测验单位在通航河道中进行水文测验作业时,应当设置警示标志。非水文测验船只在通过正在进行水文测验的河段时,应当减速并避开水文测验仪器。

  第十五条水文专用技术装备应当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水文计量器具应当依法定期检定。未经检定、检定不合格或者超过检定有效期的水文计量器具不得使用。

  第十六条各类水文测站的水文水资源监测资料应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整编,连同原始资料按规定报送指定的市水文机构审查后,由省水文机构统一复审、验收、汇编和保存。省水文机构应当妥善存储和保管水文水资源资料。

  第十七条省水文机构应当根据“公共资源共享”的原则,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水文资料。属于国家秘密的水文资料,其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式按照国家有关保密规定执行。科研、工程设计、工程建设等使用的水文水资源资料,必须经市级以上水文机构技术审定。

  第十八条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跨行政区域的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由其共同的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全省性的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及其成果,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并审定。

  第十九条凡从事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证书》。

  第四章水文水资源情报预报

  第二十条各级水文机构应当根据防汛减灾和经济建设需要,及时准确收集、传递水文情报,提供水文预报和灾害性洪水警报以及水资源情况报告。有水文预报任务的水文机构,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范规定编制水文预报方案,及时、准确地做好水文预报。

  第二十一条国家基本水文站、重要水利枢纽以及库容在10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应当建立自动测报系统,其采集的实时水文资料,应当纳入全省水情信息网络。

  第二十二条气象、海洋部门应当及时向防汛指挥机构提供防汛防旱的实时水文信息和要素预报。电信部门应当保障水文情报预报和灾害性警报等水文信息的传递畅通。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防汛救灾要求,及时播发、刊登水文情报预报信息。

  第五章保障措施

  第二十三条省统一布局的水文站网的建设、运行、维护、管理所需经费,按隶属关系分别列入省、市、县财政预算。库容在10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或者重要水利枢纽设立的水文测站或水文测报设施,其建设和运行费用由投资建设管理单位承担。水利基本建设经费、水资源费、防汛费中应当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水文站网技术改造和恢复因自然灾害造成毁坏的水文设施。

  第二十四条确因重大工程建设或实施城市规划需要,经批准迁建、改建水文站或者水文设施的,应当按照水文设施建设标准先建后拆。迁建、改建费用以及增加的运行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不得擅自迁建、改建水文站或者水文设施。

  第二十五条水文测报设施及其附属建筑物、专用道路、码头、测验作业的用地,实行行政划拨,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申报、审批,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确定土地使用权。

  第二十六条县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下列规定划定水文测验保护区,由同级人民政府公告,并设立保护标志:

  (一)水文测验河段保护区范围:纵向测验断面上、下游各50~300米;采用比降面积法测流的,测验断面上、下游各500米;横向测验断面根据设站标准洪水位确定;

  (二)雨量、蒸发等观测场保护区范围:观测场所以外周围20米;

  (三)潮水位测验设施保护区范围:测验设施以外水域150米。

  第二十七条水文测验设施、观测标志、观测场地、专用道路、仪器设备、测船码头、观测井、传输水文情报的通信设施等水文监测设施受国家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毁坏、干扰或擅自移动。

  第二十八条在水文测验保护区范围内,禁止从事下列活动:

  (一)种植高杆作物、堆放物料,建造房屋、码头等建筑物;

  (二)在保护河段内取土、采石、淘金、挖沙、爆破、开沟、停靠船舶、倾倒废弃物以及其他改变河道水流特性等影响水文测验的活动;

  (三)其他对水文测验作业或采集水文水资源资料有影响的活动。

  保护区以外建造建筑物,种植林木的,其高度不得大于其与观测场周边距离的2倍。在水文测验过河设施、测验断面、观测场上空架设线路的,应当征得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

  第二十九条在水文测验保护区内设置的妨碍水文测验的障碍物,应当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由当地防汛指挥机构责令设障者在规定的期限内清除;逾期不清除的,由防汛指挥机构组织强行清除,所需经费,由设障者承担。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非水文测验船只未减速并避开水文测验仪器,造成水文测验仪器损坏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赔偿损失,可以并处2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经批准同意迁建、改建,但未先建后拆的,由省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在规定的期间内建成,可根据情节轻重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未经批准擅自拆毁水文站或者水文设施的,由省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在规定的期间内恢复或者异地重建,并可对有关行为人处以10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侵占、毁坏水文监测设施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可处以10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三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建造房屋、码头等建筑物,从事取土、采石、淘金、挖沙、爆破、开沟等活动的,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可根据情节轻重,并处5000元以下罚款;

  (二)倾倒废弃物、种植高杆作物、堆放物料的,责令其限期清除,可处以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三)其他改变河道水流特性等影响水文测验或者采集水文水资源资料的,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可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对建筑物进行改造,对林木依法予以砍伐,并可根据情节轻重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第三十四条违反本办法规定,使用未经技术审定的水文资料用于科研、工程设计、工程建设,造成严重后果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处以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违反保密规定使用水文资料,按保密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取得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证书而从事水文、水资源评价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可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第三十七条水文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和直接主管人员按干部管理权限,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行政监察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水文站的裁撤、迁移、改级,不按规定报批的;

  (二)不按规定汇交水文资料的;

  (三)故意延误、漏测、虚报水文情报预报信息,伪造水文资料的;

  (四)未经授权,擅自向社会发布水文水资源情报预报的;

  (五)向外单位提供未经审查或审定的水文资料的;

  (六)丢失水文资料,造成损失的;

  (七)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营私舞弊的。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八条本办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水文站网:是指在一定地区,按一定原则,由适当数量的各类水文测站构成的水文水资源资料收集系统。水文测站包括流量站、水质站、水(潮)位站、水库站、堰闸站、泥沙站、雨量站、蒸发站、地下水观测站和水文试验站等。

  (二)水文水资源监测:是指通过水文站网监测江河、湖泊、水库、取排水渠道的水位、水量、水质、泥沙、冰情和进入江河、湖泊、水库、渠道的水量水质,以及降水量、蒸发量、河道地形和滨海地形等,并进行相应计算和分析。

  (三)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是指对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开发利用条件的分析评定。

  (四)水文情报:是指河流、湖泊、水库和其他水体的水文及有关要素现时情况的报告。

  (五)水文预报:是指根据前期或现时已出现的水文、气象等信息,运用水文学、气象学、水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未来一定时段内的水文情报作出定量或定性的预报。

  (六)洪水警报:是指出现或者即将发生洪水灾害时,为了减免生命财产遭受损失而发出的告急报告。

  第三十九条地下水的勘察、地下水过量开采与污染的监测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海洋水文站的管理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第四十条本办法自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

  浙江省水产种苗管理办法

  (2001年4月25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128号发布

  根据2005年11月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浙江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实施办法〉等7件规章的决定》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水产种苗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水产种质资源,提高水产种苗质量,促进水产养(增)殖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以下简称《渔业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水产种苗,是指用于水产养殖、增殖的原种、良种和苗种。

  第三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水产种苗选育、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的单位、个人,必须遵守《渔业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进出境水产种苗的检验、检疫管理,按照有关动植物进出境检验、检疫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水产种苗工作。工商、动物检疫、公安、技术监督、环保、水利、价格、海关、交通等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做好水产种苗管理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水产种苗科学技术研究,支持种质资源保护和优良品种选育、推广工作。

  第二章种质资源保护

  第六条省人民政府在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遗传育种价值的水产种质资源的主要生长繁殖区域,建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未经省人民政府渔业行政管理部门批准,任何单位、个人不得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内从事捕捞活动。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水产种质资源及其生存、繁育水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禁止向水产种苗繁育水域排放污染物或者倾倒废弃物,保持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渔业水质标准。

  第八条水产新品种,必须经省人民政府渔业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后,按照有关程序,报国务院渔业行政管理部门审批,未经批准,不得推广。

  第九条任何单位、个人,不得将可育的杂交个体、通过生物工程改变了遗传性状的个体及其后代,投入江河、湖泊、水库、海域及其相通的水域。养殖可育的杂交个体、通过生物工程改变遗传性状的个体及其后代的场所,必须采取隔离措施,防止逃逸。

  第十条禁止捕捞渔业重点保护品种的幼体、亲体和苗种。因科学研究、人工育苗等特殊情况确需捕捞的,必须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省人民政府渔业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并取得专项捕捞许可证后,方可进行捕捞。渔业重点保护的品种及其幼体、亲体、苗种的规格,由省人民政府渔业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渔业资源和生产情况,定期公布。

  第十一条珍贵、濒危的水生野生动物种苗的保护和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及有关法规、规章的规定执行。

  第三章生产、经营管理

  第十二条省人民政府渔业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生产发展需要、各地自然条件和种质资源状况,组织制定全省水产原、良种体系建设规划。

  第十三条水产种苗生产实行许可证制度,生产者自育、自用的除外。国家级原种场、良种场生产许可证的申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省级原种场、良种场的生产许可证,由省人民政府渔业行政管理部门核准发证,设区的市原种场、良种场的生产许可证,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渔业行政管理部门核准发证,报省人民政府渔业行政管理部门备案。苗种场的生产许可证,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管理部门核准发证,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管理部门备案。生产许可证的核发、验证办法,由省人民政府渔业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备案。

  第十四条申领原种场、良种场生产许可证,应当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逐级审核同意后,由有核准发证权的人民政府渔业行政管理部门核准发证。申领苗种场生产许可证,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管理部门直接核准发证。审核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15日内审核完毕;核准发证机关应当在收到申报材料之日起20日内核准发证;不予核准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十五条申领生产许可证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固定的生产场所,水源充足,水质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

  (二)有环保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污染防治措施符合国家环境保护要求;

  (三)有符合生产水产种苗要求的仪器设备、设施、实验室等生产条件;

  (四)有符合种质标准的水产种苗繁殖亲本;

  (五)有与水产种苗生产相适应的专业技术队伍,有合格的专职水产种苗检验人员。

  建立原种场、良种场还必须符合省人民政府渔业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制定的原、良种体系建设规划的要求。

  第十六条生产许可证核定的场所、品种等重要事项发生改变的,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重新办理审批发证手续。

  第十七条水产种苗生产许可证不得买卖、出租和以其他形式转让,不得涂改、伪造、变造。

  第十八条水产种苗的生产,必须严格执行相应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检验、检疫规程。

  第十九条水产种苗生产企业,必须建立技术资料和档案的管理制度。亲本引种时间、种源产地、使用年限、繁育、淘汰、更新等情况必须详细记录、存档。原种场、良种场供应的亲本、后备亲本,必须附上有关的技术档案资料。

  第二十条良种场、苗种场应当实行亲本定期更换制度,确保亲本质量。经济杂交的亲本必须是纯系群体。可育的杂交亲本及其苗种,不得作为繁育亲本。

  第二十一条水产种苗的进口、出口,应当报省人民政府渔业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二条经营的水产种苗,必须符合种苗质量标准,并附有质量合格证和标签。经营水产种苗,必须使用法定的计量器具和方法。跨省经营的水产种苗,还必须依法检疫合格,附有检疫合格证。水产种苗的防疫、检疫工作,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实施。

  第二十三条从事水产种苗质量检验的机构,应当依法具备相应的资质。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水产种苗质量和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权限履行职责,维护水产种苗生产、经营的正常秩序。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使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要求被检查的单位、个人提供有关资料,并可进行查阅、复制,有权进入生产、经营场所进行检查、抽样。被检查的单位、个人,必须如实提供有关文件、资料,并对有关问题作出说明。

  第二十六条种苗使用者因种苗质量遭受损失的,出售种苗的经营者应当赔偿损失。经营者赔偿后,属于种子生产者或者其他经营者责任的,经营者有权向生产者或者其他经营者追偿。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渔业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取得生产许可证从事水产种苗生产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没收种苗和违法所得,并可以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第二款、第九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二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条行政执法机关工作人员应当忠于职守,秉公办事,文明执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部门按照管理权限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违反法定权限、程序和条件核准发证的;

  (二)违法进行监督检查的;

  (三)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

  (四)支持、包庇违法生产、经营行为的;

  (五)泄露生产、经营者技术秘密的;

  (六)其他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行为。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二条本办法所称原种,是指取自模式种采集水域或取自其他天然水域并用于养殖、增殖生产的野生水生动、植物种,以及用于选育种的原始亲本。

  本办法所称良种,是指生长快、肉质好、抗逆性强、性状稳定和适应一定地区自然条件并用于养殖、增殖生产的水生动、植物种。

  本办法所称苗种,是指用于商品养殖、增殖生产的优良苗和种。

  第三十三条本办法自2001年6月1日起施行。

  浙江省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办法

  (2000年11月12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123号发布

  根据2005年11月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浙江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实施办法〉等7件规章的决定》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饲料、饲料添加剂的管理,规范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经营和使用行为,促进饲料生产和养殖业的发展,维护人民身体健康,根据国务院《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饲料、饲料添加剂的生产、经营、使用以及质量检验、监督管理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饲料、饲料添加剂的管理工作。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经同级人民政府确定的饲料、饲料添加剂管理部门(以下统称饲料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饲料、饲料添加剂管理工作。

  第四条出入境食用动物饲用饲料、饲料添加剂的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工作按照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条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的审定和首次进口饲料、饲料添加剂的登记,按照《条例》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章生产、经营、使用管理

  第六条申请设立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并提交相关资料和证明,经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权限审查同意后,方可依法办理企业登记手续:

  (一)有与生产饲料、饲料添加剂相适应的厂房、设备、工艺及仓储设施。

  (二)饲料生产企业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专职生产技术人员不少于1名;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并从事相应专业工作2年以上的专职生产技术人员不少于2名。

  (三)有必要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专职检验人员和检验设施;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负责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并从事相应专业工作2年以上。

  (四)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卫生要求等条件。

  第七条设立单一饲料、配合饲料、浓缩饲料、精料补充料生产企业,申请人应当向所在地设区的市饲料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市饲料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20日内提出审核意见并报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报送材料之日起20日内作出是否批准决定;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八条设立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生产企业,申请人应当向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20日内提出审核意见,符合条件的报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九条副产品为糠麸、油饼(粕)、糟渣等产品的粮食、油料等生产企业,应当向所在地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条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必须按照核定的生产品种和范围组织生产。生产品种和范围发生变化,必须依照《条例》和本办法规定重新办理审批手续。

  第十一条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的生产企业,在取得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生产许可证后,方可向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产品批准文号,申请时应当提供样品和下列材料:

  (一)产品批准文号申请表;

  (二)生产许可证复印件;

  (三)3个批次的样品及其自检报告;

  (四)配方和生产工艺;

  (五)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

  (六)标签和产品使用说明书样稿;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提供的其他材料。

  申请新饲料添加剂、新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品批准文号的,还应当提供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新饲料添加剂、新添加剂预混合饲料证书。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15日内对前款规定材料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委托法定饲料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对产品质量进行复核检验;经复核检验合格的产品,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检验报告之日起15日内核发产品批准文号。

  第十二条产品批准文号限于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在其批准的产品上使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产品批准文号失效:

  (一)企业名称或者产品名称改变的;

  (二)产品质量标准改变的;

  (三)生产许可证吊销、失效或者产品批准文号超过有效期的;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三条生产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原批准产品文号的机关注销其文号,并予公告:

  (一)转让产品批准文号的;

  (二)连续两次被监督抽查检验质量不合格的;

  (三)取得产品批准文号的产品连续两年未生产的;

  (四)产品已被国家禁用、停用、淘汰的;

  (五)弄虚作假骗取产品批准文号的;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四条禁止假冒、伪造、买卖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的生产许可证、产品批准文号、产品登记证。

  第十五条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品批准文号的有效期为5年,批准文号有效期满后如继续生产该产品的,应当在有效期满前6个月按照本办法的规定重新申请产品批准文号。

  第十六条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应当按照产品质量标准组织生产。制定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品质量的企业标准,应当接受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企业标准制定后,应当依法报省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和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应当按照《条例》规定,实行生产记录、产品留样观察和产品质量检验制度,规范产品包装和标签。

  第十八条经营饲料、饲料添加剂的企业和个人,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防水、防霉、防火、防鼠等相适应的仓储设施;

  (二)经营人员具有相应专业的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者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并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认可;

  (三)有产品质量验收制度和入库登记、在库保管、出库验发、销售核对等经销台账管理制度。

  第十九条禁止使用国家禁用、停用或者淘汰的饲料、饲料添加剂以及未经审定公布的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

  禁止在饲料、饲料添加剂中使用国家明文禁用的药物或者物质。

  禁止使用无产品质量标准、无产品质量合格证、无生产许可证、无产品批准文号的饲料添加剂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

  禁止在饲料、饲料添加剂中直接添加兽药;允许添加的兽药,必须制成药物饲料添加剂后,方可添加。

  第二十条从事饲料、饲料添加剂质量监督检验的机构,须经省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和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共同考核合格,方可承担饲料、饲料添加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

  第三章监督检查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在依法对饲料、饲料添加剂的生产、经营、使用行为实施监督检查时,可以行使下列职权:

  (一)询问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并要求提供有关资料;

  (二)查阅、复制有关的文件、记录、发票、凭证及其他资料;

  (三)进入生产、经营、使用场所和仓库进行检查、抽样;

  (四)对涉嫌违法生产、经营或者使用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产品采取登记保存等措施;

  (五)监督销毁《条例》和本办法规定禁止使用的饲料、饲料添加剂、药物或者物质。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经营、使用行为时,被检查的当事人及相关人员必须如实提供有关资料和情况,不得拒绝、谎报,不得擅自转移、隐藏、销毁或者销售被登记保存的产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对饲料、饲料添加剂的质量监督抽查,应当按照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规划实施,不得重复抽查。

  第二十三条行政执法人员在监督检查时,应当出示执法证件;对不出示执法证件的,被检查者有权拒绝检查。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使用,监督销毁违法产品或者对其作必要的技术处理,并处1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转移、隐藏、销毁或者销售被登记保存产品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责令限期追回,并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应当责令其改正,予以警告,可以并处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一)拒绝向执法人员如实提供有关资料、情况或者提供虚假资料、情况的;

  (二)未按规定实行生产记录和产品留样观察制度的;

  (三)未实行产品质量验收、经销台账管理制度的;

  (四)未经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生产饲料的。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贻误工作的;

  (二)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

  (三)违法进行检查或者封存、暂扣的;

  (四)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

  (五)其他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的行为。

  违反前款规定,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行政赔偿责任。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条本办法自2000年12月1日起施行。1993年8月16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的《浙江省饲料工业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回到顶部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