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食安发[2006]14号
颁布时间:2006-12-05 09:12:56.000 发文单位:北京市食品安全委员会
第一条 为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加强乡村民俗旅游户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促进本市乡村民俗旅游业健康发展,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乡村民俗旅游户。
乡村民俗旅游户是指以乡村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为依托,以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方式为特色,向游客提供观光、娱乐、住宿、餐饮等服务的农户。
第三条 区县人民政府对乡村民俗旅游户食品安全负有属地管理职责。
乡镇政府负责本辖区乡村民俗旅游户食品安全的日常管理。
食品安全综合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统一协调乡村民俗旅游活动的食品安全工作。
农业、旅游、卫生、工商、环保、公安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法定职责,做好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服务及宣传教育工作。
第四条 乡村民俗旅游户依法取得相关行政许可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第五条 乡村民俗旅游户食品从业人员应当持有效健康证明以及接受食品卫生法规和食品卫生知识的培训合格证。
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的,不得从事食品加工和销售工作。
第六条 乡村民俗旅游户的厨房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有符合卫生要求的上下水道,并远离垃圾堆(场)、坑式厕所、粪池等有毒有害场所。
(二)有足够的操作空间,面积不小于8平方米,墙壁镶嵌瓷砖到顶或者由其他防水、防潮、可清洗等材料制成墙裙。制作间灶台及其周边贴瓷砖,所贴瓷砖高度不小于1.5米。
(三)厨房配备必要的排风、冷藏及消毒保洁设施,配备有效的防蝇、防鼠、防尘设施和符合卫生要求的废弃物处理设施。
(四)厨房符合卫生要求,切配凉拌菜使用专用刀、墩、板、容器并保持清洁,定位存放,有明显标志,使用前应当进行清洗消毒。
洗菜区具备两个以上禽肉、蔬菜分开的长方形清洗池。
食物贮存间内粮食存放台距离墙和地面大于0.2米。食物贮存间不得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和不洁物。
第七条 乡村民俗旅游户的餐厅和客房应当保持清洁卫生,有消灭苍蝇、蟑螂等有害昆虫的措施。
餐具、茶具应当清洁、无油渍,使用后清洗消毒。
每日定时清理,保持室内卫生,天花板、墙壁无蜘蛛网,地面干净无尘土。
第八条 乡村民俗旅游户加工食品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采购食品原料遵守进货验收制度和索证索票制度并留存备查;
(二)自种蔬菜、水果等食品保证无毒无害,符合相关食品安全要求;
(三)加工食品生熟分开,防止交叉污染;
(四)易腐食品冷藏;
(五)制售凉菜做到有专人、专用工具、专用消毒设备、专用冷藏设备;
(六)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包装等安全、无害,不得使用非食品容器盛装食品及其原料;
(七)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和用具使用前洗净、消毒;
(八)农药等有毒、有害物品远离厨房,妥善保管,防止游客误用。
第九条 乡村民俗旅游户加工和销售食品禁止有下列行为:
(一)加工和销售腐败变质、有毒有害、病死、毒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产品;
(二)销售未加工熟透的扁豆;
(三)销售无有效保质措施的熟肉制品;
(四)购买、使用、存放亚硝酸盐;
(五)加工游客自行采摘的野菜等食品;
(六)销售假冒及过期食品。
第十条 乡村民俗旅游户向消费者提供现场宰杀的畜禽,应当经过检疫并取得检疫合格证明。
第十一条 乡村民俗旅游户发现突发食品安全事件隐患,应当及时向乡镇政府和区县食品安全办公室报告。出现食物中毒等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应当立即向区县卫生局报告;区县卫生局应当在1小时内将初步核查的结果向区县食品安全办公室通报。
区县食品安全办公室自接到通报的1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与市食品安全办公室报告。
第十二条 对于可能或者已经引发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的食品及相关产品,市食品安全办公室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可以采取措施限制和禁止该类食品及相关产品进入本市销售。
第十三条 乡村民俗旅游户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悬挂区县级以上旅游主管部门统一制发的牌匾。
乡村民俗旅游接待户应当在店堂内醒目位置悬挂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及相关规章制度,并公布投诉举报电话。
第十四条 各有关村委会应当建立民俗旅游接待户食品安全管理机制,设有专(兼)职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制定乡村民俗旅游管理制度,协助有关部门处理本村民俗旅游接待中的食品安全工作。
第十五条 本规定由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会同市农委、市卫生局与市旅游局等有关部门解释。
第十六条 本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