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库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06年财政预算编制工作的通知

皖政[2005]128号

颁布时间:2005-12-21 00:00:00.000 发文单位:安徽省人民政府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编制2006年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的通知》(国发[2005]37号)要求,现就做好2006年我省财政预算编制工作通知如下:

  一、2006年财政经济形势和编制2006年预算的指导思想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省加速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的关键之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空间逐步扩大;中央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我省“861”行动计划的推进,使我省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的潜力进一步发挥,各地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不断高涨。我省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和国际环境总体有利。虽然经济生活中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有待解决,但我省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初步分析,2006年我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 2006年,由于已定减收增支政策较多,我省财政收支矛盾将比较突出。从收入方面看,国家继续降低关税税率,调整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完善就业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等收入政策的调整,将给财政增收带来一定的难度。从支出方面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支持再就业,进一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支持“三农”及粮食生产,支持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事业发展,全面实施县乡财政振兴工程,支持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以及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等,都需要财政预算增加安排支出。

  根据对2006年财政经济形势的判断分析,编制2006年预算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和实现安徽奋力崛起的战略任务,狠抓增收节支,依法加强税收和非税收入征管,继续增加财政收入;着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安排政府财力,努力保障“三农”、教育、社会保障、科学、卫生、文化、生态和环境保护等重点支出需要;继续推进预算编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完善预算分配机制,规范人员经费供给政策,完善公用经费预算定额体系,强化项目支出预算管理,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的完整性、科学性、准确性和透明性,促进全省经济健康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二、2006年财政收入安排及政策要点

  (一)财政收入的增幅高于生产总值的增幅,继续提高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二)巩固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成果,按照完善后的出口退税负担机制,安排好出口退税预算。

  (三)规范和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制定和完善统一、规范的政府债务统计报告制度。

  (四)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全面推进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改革,进一步完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相关政策和制度。

  (五)严格控制税收优惠政策。抓紧清理到期的税收优惠政策,任何地方和部门不得越权减免税收,不得擅自出台减免税和先征后返等税收优惠政策,已经出台的要立即纠正。

  三、2006年财政支出安排及政策要点

  (一)根据中央继续实施稳健财政政策,减少中央财政赤字和国债项目资金规模,适当增加中央预算内经常性投资,调整国债项目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使用方向等部署,合理调整我省财政支出结构。

  (二)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完善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的政策,积极探索建立农民种粮收益综合补贴制度;继续落实对产粮大县的奖励政策;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力度,积极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完善测土配方施肥补贴政策,加大对农业科技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支持力度;搞好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工作,推动和促进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支持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三)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认真落实和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财税政策。积极支持企业分离办社会、逐步解决厂办大集体等历史遗留问题。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大力支持城市低保和抗灾救灾,进一步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四)保证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生态和环境保护等重点支出的需要,确保财政对教育、科学的投入达到法定要求。大力支持发展义务教育,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逐步增加财政投入,建立责任明确的经费长效保障机制。围绕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要求,大力增加财政对科技的投入,优化完善投入结构,强化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农村基层文化发展。全面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提高计划生育投入水平。加大各级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继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范围,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切实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加大财政对生态和环境保护支持力度。

  (五)继续实施县乡财政振兴工程,进一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加大省对下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基层政权运转保障程度。

  (六)大力支持深化投资、金融、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体制改革和创新。

  (七)积极支持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和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相关工作。认真开展清理规范津贴补贴工作,实施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和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遏制津贴补贴发放混乱的现象。适应事业单位改革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要求,适时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八)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一般性财政支出。在保证重点支出的同时,大力压缩会议费、招待费、差旅费、出国考察培训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坚决制止兴建楼堂馆所,严禁搞各种形式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四、进一步做好2006年预算的编报工作2006年,各地要在认真总结预算编制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大全口径预算改革力度。进一步增强年初预算编制的完整性,自觉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本级预决算的监督。省对市县的各项税收返还和补助收入要尽量编入本地区政府预算。其中:“两税”返还按上年返还数加当年上划“两税”增长的预计返还数编制,所得税返还、体制性补助、固定的财力性转移支付、固定结算补助、固定专项补助按上年执行数编报。二是继续推进部门预算改革。进一步深化基本支出预算改革和项目支出预算改革,加强对部门预算结余资金的管理,稳步推进项目支出预算绩效考评工作。三是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大力推进综合预算。积极实施对行政执法执收单位的收支脱钩管理,建立健全对事业单位的分类综合定额管理体系。四是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完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改革预算单位级次,逐步将所有财政性资金纳入改革范围,推进财税库横向联网,实施国库现金管理。五是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注重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导向作用,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规模。

  各地财政预算报送工作按照省财政厅《关于报送2006年财政预算的通知》(财预[2005]1248号)要求办理,上报省财政厅审核汇总的预算草案须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

  五、依法加强收入征管,进一步加快支出进度,圆满完成2005年预算今年以来,我省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年底将至,各市、县要继续加强财政收入管理,确保完成全年收入目标,有条件的地区力争多收、超收。坚持依法治税,严格控制减免税,任何地方和部门不得擅自出台减税、免税、先征后返等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打击各种偷税、骗税和逃税行为。要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快财政支出进度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预算执行率,确保各项重点支出的需要。要努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反对铺张浪费。各级财政超收要优先安排用于重点支出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并做到收支平衡,严禁出现财政赤字。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00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回到顶部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