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布时间:2006-04-13 14:17:55.000 发文单位:成都市人民政府
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成都市“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六年四月十三日
成都市“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一、序言
“十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取得了又快又好的发展。“十一五”,我市将向工业化中后期迈进,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产业发展水平与现代特大中心城市的要求还不相适应;资源、能源、环境等瓶颈制约因素依然存在;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够,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就业和社会稳定压力增大:“三农”问题仍是难点。与此同时,还面临国内发达城市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有优势的巨大压力。为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十五”期间,通过实施“成都-高科技行动计划纲要”,我市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和显著成效。在集成电路设计、磁悬浮列车、红外线毫米波、肿瘤生物治疗、新型航空器、核技术应用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科技竞争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科技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够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增强;发明专利数量偏少,研究开发水平有待提高;科技资源整合利用欠佳,体制机制尚待完善;科技投入总量不足,财政引导作用有待加强。
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还需要较长时间的艰苦努力,同时也具备良好基础和诸多有利条件:一是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既对科技发展产生巨大需求,也为科技进步与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我市拥有较为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一些学科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经跻身全国先进行列,具备科技大发展的基础和能力;三是开创对内对外开放新局面,使我们能够有选择、有重点地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分享世界科技进步成果,加速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的步伐;四是深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五是深厚的历史积淀造就了“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的城市精神,为科技进步与创新聚集浓厚的文化氛围。“十一五”期间,是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加强自主创新,深入推进高科技成都建设,为实现“三最”目标、构建和谐成都努力奋斗。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以高科技成都建设为主线,加强自主创新,以重大专项为抓手,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提高科技竞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科技强市。
(二)基本原则。
1.衔接国家战略,突出成都发展需求。我市科技发展要服从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部署,对接国家和省确定的战略重点及重大专项,在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布局中争取更大发展空间。同时,突出我市经济社会对科技进步的迫切需求,在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重点突破;凝炼出促进产业发展的科技重大专项和优先主题,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注重科技创新,突出体制机制创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科技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从我市市情出发,注重制度创新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提供有利于各类科技创新要素充分发挥效能的制度安排,克服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现中央与地方、市内与市外、军工与民用科技资源有效集成以及创新要素的有效结合。
3.注重面上引导,突出重点跨越。在科技工作的安排上,注重前瞻性,体现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抓住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关键性的重大环节,开展攻关,力求突破,以技术进步推动产业跨越,提高科技进步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三)发展目标。到2010年,我市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建成以企业为主体、院(校)地合作、军民互动的科技创新体系,拥有全国的研发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的高新技术产业群、的创新创业环境,初步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基地,科技竞争力领先中西部地区,进入全国前列。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5%以上,全市专利年申请量突破12000件,继续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
经过5年努力,我市科学技术的若干方面实现以下目标:一是掌握一批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在软件、集成电路设计、信息安全、网络通信等行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以及行业竞争力进入全国领先水平。二是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能力和中药现代化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三是在精密机械、成套装备制造以及数字化、智能化设计制造等方面的技术水平大幅提高。四是石化、建材、冶金等基础原材料、光电信息功能材料、稀土与磁性材料等特色材料研究开发技术进入全国先进水平。五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以提高,先进适用的农业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得以应用,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前列。六是核技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应用和节能技术取得突破;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指标达到或接近全国先进水平;初步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七是城乡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能力明显提高。八是地方性重大疾病防治水平显著提高,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诊疗技术取得突破。九是有关城市管理的先进适用和智能化技术得到有效利用,灾害预警和应急救援等公共安全能力以及城市道路管理智能化水平得到提高。
三、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
重点领域是指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重点发展、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产业和行业。优先主题是指在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任务明确、有一定技术基础、近期能够突破的技术群。确立优先主题的原则:一是有利于突破制约我市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支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有利于掌握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提升产业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有利于解决重大公益问题,提高科技公共服务能力。
(一)电子信息。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市的主导产业之一,在成都及其周边地区,聚集了大批在国际国内有影响的IT企业和高水平研发机构,但是产业发展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高端集成电路、关键元器件、基础软件等核心产品和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水平与新产品研究开发能力跟沿海等发达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提高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与产业化应用水平迫在眉睫。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和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对信息技术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发展思路:
(1)突破自主发展信息产业和引领带动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提高集成电路及关键元器件、大型应用软件、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下一代网络等核心技术的自主开发能力和整体技术应用水平。
(2)加强信息技术产品的集成创新,提高设计制造水平,培育新技术和新业务,提高信息产业竞争力。
(3)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开发支持和带动现代服务业、制造业、农业发展的信息技术关键产品,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技术升级。
优先主题:
1.面向应用的软件开发。重点开发行业应用软件;安全中间件技术;以数字家电、网络通信、航天及航空电子、汽车电子为重点应用领域的嵌入式软件;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家庭娱乐终端游戏等具有市场潜力的数字娱乐软件。
2.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研究开发专用、通用集成电路芯片,在基础芯片、高端系统芯片(SOC)、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与芯片、CMOS电路新技术及应用等实现产业化突破。在新一代网络通信、网络电视(IPTV)、数字视听、信息安全专用产品和其他消费类电子产品方面,实现IC设计制造与产业化应用的紧密结合。
3.下一代网络通信技术及应用。重点支持开发高性能网络宽带接入技术;核心网络的光交换与接入技术;基于先进网络技术的各种应用系统;智能终端与家庭网络设备和系统;基于下一代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应用的相关产品研发;网络电视(IPTV)技术及相关产品研发。
4.先进光电设备技术、数字显示技术与应用。重点发展新型显示器件、投影显示光学部件、微显数字投影产品、平面电视关键部件等产品;发展空间探测、遥感、遥测民用领域的先进光电设备技术。
5.信息安全技术与应用。重点研究开发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中的安全保障技术,开发复杂大系统下的网络内容监控管理、主动实时防护、安全存储、网络病毒防范、恶意攻击防范、网络信任体系与新的密码技术等。
(二)生物与医药。生物与医药产业是我市主导产业之一,但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品种匮乏,技术储备不足;研发力量分散,层次重叠;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产业优势不明显的问题还非常突出,影响了我市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生物与医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发挥科技对产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是促进我市生物与医药产业集聚和优势产业链形成的重要途径和客观需求,是促进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劲动力。
发展思路:
(1)通过技术创新、多学科融合及产学研结合等多层次的合作,开展中药生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一批疗效显著的现代中药新产品,提高中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通过促进现代中药提取、分离、纯化、制剂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全面提升中药行业整体水平。
(2)积极发展医药生物技术,加快现代生物技术、医药化工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在新药创制中的应用,攻克新药创制关键技术,推进新型生物技术药物和化学药物的自主创制与产业化。
(3)攻克新型生物医用材料及先进释药系统医药新制剂的创制和产业化关键技术,推进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制品的自主创制和产业化。
优先主题:
6.中药现代化。重点开展创新中药和中药相关产品的开发研究;川产道地药材的系统研究、综合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研究;特色中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植物原料药(医药中间体)的研究开发;现代提取、分离、纯化和制剂技术在中药材开发中的推广应用;川产道地药材及中药质量标准、规范及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中药国际化合作研究。
7.生物制药。重点研究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重大传染性疾病的诊断关键技术,开发新型疫苗、单克隆抗体药物、基因治疗药物、重组细胞因子类药物、小分子药物、重大原料药及新型抗生素药物、血液制品、生化制剂、快速诊断试剂(盒)等制剂和产品。
8.生物医学材料。重点研究组织诱导生物材料、组织工程材料、纳米生物材料等设计、制备和产业化开发关键技术,开发生物活性骨及关节材料,组织工程软、硬组织修复材料,血液相容性材料和血液净化材料,先进释药系统及材料等生物医学材料和制品。开展仿生材料及可降解智能材料研究,推进传统中药与生物医学材料的结合研究。
(三)制造业。制造业是工业经济的重要基础。成都制造业门类齐全,具备一定的信息优势和科技优势。但是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能耗过大,因此发展先进制造业,提升整体水平是“十一五”期间制造业的重要任务。
发展思路:
(1)提高装备设计与制造能力,建立一批共性技术平台,着力解决行业关键技术,增强核心竞争力。
(2)用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清洁生产,发展绿色制造;促进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做大做强。
优先主题:
9.精密机械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制造技术与应用。研究开发数控装备、工程机械、发电设备等制造技术,重点对能源电力装备技术、新型汽车零部件制造技术、军民两用航空产品设计制造研发及其维修技术、先进特色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以及高速轨道交通装备配套技术等进行攻关。
10.数字化、智能化设计制造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开发数字化设计制造集成技术,建立面向航空航天、机械(含汽车)、光电等行业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平台,开发面向鞋业、家具等特色产业信息化共性技术。解决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智能化创新设计方法及技术、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与工艺设计技术等。推广应用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设计、制造和管理集成技术等。
(四)新材料。我市是国内重要的新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之一,2004年涉及材料及相关产业的规模以上企业190家,工业总产值130亿元。新材料是我市未来发展的重点高技术领域,有望成为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点。
发展思路:
(1)在石化、建材、冶金等基础原材料行业中,促进技术集成与创新,推广新技术,完善产业链,为我市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重要物质基础。
(2)重点围绕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稀土与磁性材料、高分子材料等特色新材料,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发展纳米技术的开发应用,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优先主题:
11.石化、建材、冶金等重点行业基础原材料的技术开发及应用。在石化、建材、冶金等我市重要基础原材料行业中,研究开发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性能材料及新型结构材料。解决石油化工以及产业链中的相关技术;精细石油化工产品及高分子材料的开发;开发、推广轻质高强度金属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生产中的重大新技术、新工艺。
12.光电信息、磁性、纳米等功能材料的关键技术及应用。重点开发光电信息材料、稀土及磁性材料、纳米功能材料、光通讯材料、半导体发光材料等功能材料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五)农业。农业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地位。由于自然资源的硬约束明显,人地矛盾尖锐,产业化发展水平及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竞争力不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缓慢,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大,农业生产要素流失严重等制约因素,决定了必须把科技进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大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发展思路:
(1)以高新技术带动农业技术升级,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技术集成配套,重点开展主要农作物选育、快繁和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等。
(2)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后减损和绿色供应链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农产品加工安全监测技术等。(3)开发农林生态技术,确保农林生态安全。加强农业生物技术应用研究,重点开发高效环保肥料、新型安全饲料、生物农药、植物生长保鲜调节剂创制及利用关键技术,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技术,农业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等。
优先主题:
13.农业新品种引选育及配套技术。重点开展优质、高产、高效特色农业新品种和粮油新品种引选育。研究开发对环境友好、节本高效的动植物新品种配套的规模化、标准化种养殖技术、快速繁育技术和检测技术。
14.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及应用。围绕粮油、蔬菜、食用菌、水果、茶叶、林竹、畜禽、奶类等优势特色农产品。重点开展农产品精深及清洁生态型加工技术、安全生产技术、副产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绿色储运技术,鲜活农产品保鲜与冷链运输系统技术、农产品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
15.农业生态与安全。重点发展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土壤污染为主的生态农业技术,农林重大灾害、病虫害等生态灾害及气象灾害的检测与防治技术,综合、高效、持久、安全的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建立动植物疫病防控技术体系。研究开发新型安全饲料、生物农药创制关键技术,专用复(混)合型缓释、控释肥料及施肥技术,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和对环境友好的化学农药及科学施药技术,农村面源污染控制与土壤修复技术,农产品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等快速检测及去除技术。
(六)能源与资源。成都人口众多,能源供需矛盾突出,资源相对匮乏,许多重要资源人均占有水平低于全省或全国平均水平,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全市能源与资源约束矛盾将日益突出,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节能降耗,大力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与可再生能源技术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并对科技提出了重大需求。
发展思路:
(1)加大对现代核技术应用、天然气综合利用技术等重大能源配套技术的科技攻关。
(2)积极开发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
(3)坚持节约优先,降低能耗。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提高工业、建筑和交通领域的终端能源利用效率。
优先主题:
16.现代核技术及应用。研究开发第三代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技术,形成核电系统技术自主研发、制造能力,建成我国重要的核电站关键部件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应用非动力核技术应用技术产业,包括辐照加工、环保应用等。
17.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及应用。重点针对生物质能源生产所需要的关键技术进行科技攻关。开发能适应多种品质原料的生物柴油新型加工工艺、可移动式生物柴油生产装置及配套工艺,解决淀粉质原料为基础的燃料乙醇生产关键技术等;积极开展新型太阳能关键技术应用与示范研究,加大新型储能与新型电池技术研究。
18.节能技术。重点研究开发冶金、化工等流程工业和交通运输等主要耗能领域的节能技术与装备,开发绿色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节能技术与设备,可再生能源装置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精致建造和绿色建筑施工技术与装备,节能建材与绿色建材,建筑节能技术标准。
(七)环境。我市中心城区空气污染依然存在,酸雨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河流以有机污染为主的问题突出,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尚需努力,环境保护还处于污染的末端自理阶段,全过程控制污染与清洁生产还处于开发阶段。潜在的、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故的隐患不容忽视,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发展思路:
(1)实施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开发重污染行业污染综合治理技术。
(2)发展城市污水、垃圾等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开发城市居住区和室内环境改善技术,显著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促进特色环保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环境微生物制剂与高效废水处理设备,烟气脱硫脱硝成套技术与设备。开展污染治理技术在不同尺度的应用集成示范。
优先主题:
19.清洁生产工艺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重点研究工业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钢铁、煤炭、电力、建材、有色、化工、造纸、纺织等重点行业开展循环经济与工业零排放清洁生产工艺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
20.城乡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重点研究乡镇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室内污染物监测与净化技术,城市环境生态调控技术,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城市水循环利用技术与设备,城市与城镇群污染防控技术,居住区最小排放集成技术,生态居住区智能化管理技术。
(八)人口与健康。目前,我市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尚未健全,重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预防技术比较滞后,新发疾病预防技术不能适应新的疾病谱的变化。重大疾病医疗技术不能满足市民健康要求;医疗卫生安全监控技术需要加强;职业病、精神病、老年病诊疗技术落后;现代医疗技术发展不足。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和全民健康水平,迫切需要科技提供强有力支撑。
发展思路:
(1)控制人口出生数量,提高出生人口质量。重点发展生育水平监测、优生优育等关键技术及产品,为稳定低生育水平、降低出身缺陷提供有效的科技保障。
(2)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加强重大疾病预防和早期诊断关键技术研究,显著提高重大疾病诊断和防治能力。
优先主题:
21.安全避孕节育与出生缺陷防治。重点研究安全、有效避孕节育新技术,重大出生缺陷早期筛查、检测及诊断技术,遗传疾病生物治疗技术及生殖健康疾病防治技术。
22.重大及常见多发疾病的预防与治疗。重点研究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艾滋病等防治技术;神经精神疾病等慢性非传染病控制技术;地方病、职业病、精神病、老年病诊疗技术,建立急救医疗卫生体系。
23.城乡社区卫生医疗适用技术。重点研究城乡社区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监测、预防、诊疗和康复技术,远程诊疗和技术服务系统。积极开展农村和社区卫生适用技术的推广示范。
(九)城市管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和财富的大量集中,因自然因素、技术因素和人为因素等造成的各种重大事故及灾害事件不断增多,致使城市的公共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我市在生态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火灾、地震、生物灾害的应急处理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城市道路的管理、监控、诱导、发布等智能化水平还很低;对人为造成的食品中毒事故等预防处理技术较为落后。城市公共安全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有效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对科技提出了重大需求。
发展思路:
(1)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灾害预测、监控、预警技术研究应急处置的技术支持。开发公共安全信息交换服务平台、共享数据库,建设多功能应急处置指挥与保障技术体系,提高综合预测、有效防控与高效应急能力。
(2)增强应急救护综合能力。重点研究生态与环境污染,重大疫情,群体性突发事件与暴力恐怖袭击实践的应急救援与处置技术。提高突发事件、防恐反恐和社会安全应急能力。
(3)利用科技手段增强公安机关打击犯罪、基础防范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4)建立集道路交通管理与监控、交通信息汇集与集中发布、道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城市交通问题研究与分析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道路监控管理中心。
优先主题:
24.重大安全事故预测监控与救援。重点开发生态环境污染、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与快速处置技术。开发道路交通安全监控技术、火灾自动探测与监控技术,各种矿井渗水与瓦斯探测监控技术,建立各类生产场所安全监控管理信息系统集成平台,健全生产安全监督管理、风险预测、事故预警、紧急疏导与应急救援工作机制。
25.城市公共安全快速应急反应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重点开展特大城市反恐防恐技术、犯罪侦查技术、网络安全技术、公共安全防范技术、城市突发性自然灾害和交通安全事故等防范与应急反应信息技术系统研究、集成与应用,建立全市公共安全重大事件、事故和灾害的立体监测监控、指挥决策、快速反应体系和信息共享的应急系统。
26.城市智能交通技术开发与应用。重点研究开发以自适应与联动交通控制为主的城市道路交通监控系统;为公众出行服务的交通诱导、停车诱导、公交优先等系统;综合协调公交、出租、地铁等多种交通方式,建设综合交通体系;汽车车载的信息采集及发布技术。建立多渠道、全方位的交通信息发布方式。
27.食品、药品安全监控与检疫检测。重点研究食品、药品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的安全监控、检测检疫评判与风险评估技术体系,开发污染溯源管理系统技术,完善安全标准,有效控制食品、药品和生物安全。
四、重大专项
在重点领域中确定一批优先主题的同时,围绕我市“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进一步突出重点,筛选出若干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或重大工程作为重大专项。确定重大专项的基本原则:一是有利于促进主导产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二是有利于将科技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三是有利于衔接并争取国家和省的科技重大专项落户成都;四是有利于科技公共服务能力的增强。
(一)应用软件、集成电路设计及产业化应用。应用软件、集成电路设计是我市电子信息产业中具有比较优势并正迅猛发展的重点领域。我市拥有良好的区位环境、产业基础和技术人才优势,面临重大的产业发展机遇。应用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的技术和产业面比较宽,发展潜力非常大。突破其关键技术、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产业化应用能力,对自主发展我市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引领支撑电子信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都具有重大意义。
重点研究开发面向现代服务业信息化、制造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需要的具备重大商业化推广价值的各种应用软件;开发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数字娱乐软件;开发以信息安全、数字家电、航天及航空电子和汽车电子为重点应用领域的嵌入式基础软件;建立软件外包及面向软件重点行业应用的公共技术平台体系。面向网络电视(IPTV)、信息安全专用产品和其他消费类电子等领域产品应用,研究开发通用芯片、专用芯片(ASIC),高端系统芯片(SOC)及开发平台、知识产权核心(IP核)设计,实现IC设计制造与产业化应用的互动发展。
到2010年,实现软件产品开发和应用技术水平的显著提升,自主品牌产品的重大突破。形成以软件外包、集成电路设计、信息安全、数字娱乐、行业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六大领域为重点的产业群。
(二)光电设备与数字显示核心技术产品开发与产业化配套。成都及周边地区已拥有众多生产显示器件以及配套元器件类产品的企业,随着一批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和平板显示项目的引进,正在形成数字显示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态势;我市在光电设备领域也具备了国内的研究开发水平。通过突破光电设备与数字显示核心技术,大幅度提高自主品牌产品的市场份额,可望带动我市光电产业快速发展,形成新的产业优势。
重点研究开发新型显示器件及配套光学部件、投影显示光学部件、数字微显示投影产品、平面电视关键部件等产品。
到2010年,在光电设备和数字显示领域实现产业技术开发水平与产品品牌的共同提升。在数字显示领域,实现部分关键产品在全国的市场份额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光电设备领域,发展壮大军民两用产业,形成国内重要的光电产业基地。
(三)新一代宽带网络通信关键技术及产品。新一代宽带网络通信是信息产业中新的主要发展方向,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也是我市具有一定竞争能力的高技术领域之一。成都已拥有良好的技术基础、丰富的人才资源,并聚集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光通信企业,实施了基于3G基站设备、终端设备和内容服务等项目,呈现出3G及通信产业聚集发展的态势。选准机遇与突破点,从新技术的应用入手,尽快抢占新一代宽带网络通信的市场,大幅度提高自主品牌通信产品的市场份额,从而带动我市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重点加强研究开发基于3G的移动增值服务新业务的软件支持系统和内容服务软件;3G系统外围设备中的无线网络优化和室内覆盖技术及集成应用;宽带网络与宽带接入技术与产品。
到2010年,通过技术的突破与产品的开发推广,以3G系统外围设备、下一代网络宽带入户为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国内知名的大型企业,形成具有优势的产业群。
(四)中药现代化及重大新药创制。目前全球正处于生物医药技术大规模产业化的开始阶段,生物医药产业是未来1520年最有可能成为世界主导产业之一的高技术产业。尽管生物与医药产业是我市四大主导产业之一,但是技术储备不足,创新品种匮乏,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还非常突出。设立“中药现代化及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对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新药自主创新,加快推进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促进我市生物医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重点开展基于有效成份的、疗效确切、质量稳定的中药新药及相关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川产道地药材的系统研究、综合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研究,优势特色中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中药先进剂型的研究与开发,中药生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以川产道地及优势特色资源为原料的天然产物(含保健品)及医药中间体的研究与开发,中药国际化合作研究。
生物技术药和化学药设计及药物大规模高效生产、制备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的开发,医药专用关键中间体的制备研究及产业化开发,重大疾病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优化研究。
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开发,缓释、控释、靶向等先进释药系统及医用纳米材料的创制和产业化开发。
生物与医药研究开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立和完善。
到2010年,研制出13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重大新药(含疫苗),35个生物医学材料新产品,3050个生物技术药物及化学药物,150200个现代中药、复方制剂、医药中间体及功能保健食品;攻克一批新药开发和产业化关键共性技术;建立支撑我市医药自主创新的技术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实现我市新药研制从仿制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战略性转变,使我市新药研究开发能力达到国内先进、西部领先水平。
(五)机械成套装备及汽车(含配套)。我市及周边地区聚积了门类齐全的机械制造和行业成套装备设计生产企业,拥有国内领先的大型机械加工生产能力。汽车制造和配套产业正在形成。航空航天领域拥有国内的设计和生产能力。通过该专项的实施,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设备,形成较强的地方配套能力,促进我市机械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为其他主导产业提供支撑具有重大意义。
重点研究开发先进数控机械设计和制造技术,数控机械精密控制技术,大型电力机械、工程机械、自动化采煤机械设计关键技术和成套装备,先进模具制造技术,汽车配套部件生产技术,发动机电控技术及产品,航空航天产业地方配套产品。
到2010年,机械成套装备制造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拥有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形成国内特色行业机械成套装备制造基地。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形成规模,汽车模具和精密电子模具制造技术和能力国内领先。成都的航空航天产业成为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
(六)先进适用技术改造食品、鞋业、家具等传统产业。加大先进适用技术运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是我市确立的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当前,我市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普及程度还不高,在许多领域应用也不广,与全国先进城市相比存在差距。
重点加强食品、家具、鞋业等产业制造过程的自动化、管理信息化、生产经营集成化等重大技术的推广;开展三维CAD、ERP制造资源管理、数字化装备技术应用等技术开发与应用;在机械、冶金、建材、化工等我市重点优势产业中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加快生产过程中的信息化技术推广应用;积极开展网络化制造、敏捷制造、并行设计、柔性制造、绿色制造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切实推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向纵深发展,夯实现代制造业基础。
每年选择10家企业推广信息化技术,成为国家制造业信息化试点城市。
(七)光电子材料及器件。光电子产业是21世纪的支柱产业和明星产业之一,是新材料技术和信息技术重点研究方向,市场潜力巨大。我市聚集了几十个从事光电子技术领域研制的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光电子产业骨干企业在光电信息材料、传感器件、光通讯器件、激光材料及器件、显示器件和特种功能玻璃材料等产品上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发展潜力,一批中小企业迅速崛起,成为推动光电子产业技术创新,加速行业发展的生力军。
重点开展光电子材料及器件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完善产业链,推动建设融研发、人才培养、产品测试、市场营销于一体的光电子产业化基地是“十一五”期间我市光电子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内容。
研究开发精密光学材料、薄板玻璃、激光晶体材料与器件、特种光纤、光传感材料与器件、光电显示材料、环境友好玻璃等20个新产品。开展光学玻璃熔制工艺、二步法熔炼工艺、通信光纤生产工艺、光收发器件设计技术、一次性耦合封装技术与对接加工技术等10项重大技术攻关。完善2个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研究开发设备,引导建立2个共性技术平台,抓好行业研发及产品的测试等,组织开展以院(校)企合作并建立产业技术联盟,针对行业共性技术和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联合攻关。
通过实施专项,加强我市光电子材料及器件的研发和生产联合,完善产业配套,使成都成为国家光电子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成为成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八)建筑节能。目前,有关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检测验收技术规程等不健全。有关建筑节能的技术体系、产品发展较慢,缺乏核心技术,建筑节能产业还未形成。在我市推行建筑节能,亟待科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研究制定有关建筑节能技术体系的技术标准、规程、规范;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研究低能耗、绿色生态的建筑技术;研究自然能源、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技术;研究制定推行建筑能效标识制度和体系。
通过实施专项,实现节能建筑在新建建筑面积中达到90%以上,居住建筑每年改造25%,公共建筑每年改造30%,完成2530个共计200万平方米利用地热能源的示范小区建设。
(九)特色动植物新品种引选育及配套技术。近年来,我市区域特色产业快速发展,逐渐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为进一步推动我市重点农业产业的发展,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品种、技术瓶颈,增强区域特色产业的整体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迫切需要引选育和推广应用优质、高产、高效的特色动植物新品种及配套种养新技术。
围绕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重点开展优质、高产、高效生猪、茶叶、柑桔、蔬菜、食用菌、林竹、花卉、家禽、水产等区域特色新品种引选育。开展双低油菜、优质丰产水稻、专用小麦等粮油新品种的培育与推广。研究开发农业新品种配套的优质丰产技术、畜禽水产安全高效健康养殖技术、动植物重大病虫害(疫病)防治技术。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原料生产标准化技术体系研究。农业新品种及配套技术规模化试验示范。
引选育、试验示范优质、高产、高效特色动植物和粮油新品种50100个,研究开发高产低耗高效配套栽培技术3050项。
(十)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可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对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潜力巨大。发挥我市优势特色农业资源和加工技术优势,着力解决产后储运包装、储藏保鲜、加工及物流配送各环节的重大关键技术,对突破农村经济发展瓶颈、持续增强我市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重点研究开发大米、薯类粮油制品及畜禽肉制品、茶叶、奶制品、果蔬等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开展畜禽屠宰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果蔬无废弃加工技术,鲜活农产品保鲜与物流配送及相应冷链运输系统技术。研究开发薯类、油菜转化生物质燃料技术及产品。开展农产品加工标准化技术体系研究,建立相关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
扶持创新能力强、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3050家,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1020项,力争形成一批有较大市场份额的农产品加工产品,创立一批知名品牌。
(十一)水体污染的控制与治理。我市城市(镇)的污水处理与污水回用技术比较落后,特别是乡城污水的收集率与处理率还非常低;一些重点行业的工业废水和畜禽养殖废水的处理技术与工艺治理存在较大困难;小型企业、散养的畜禽养殖、小集镇的生活污水、农户等小规模分散点源污水不能进入市政污水管网进行处理;流域的水环境污染综合控制技术和总体控制策略研究比较落后;微污染水(含有微量污染物的水)的净化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开发。依靠科技创新,控制水体污染加重趋势,改善水生态环境,保障生活饮用水安全,是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
重点引进和发展城市污水污染物总量削减技术和高效低耗(废)水处理成套技术、工艺与设备的研究;集中开发我市典型和难处理废水的处理技术,开展行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关键技术研究;引进和开发饮用水供给中的微污染水源水和消毒副产物处理技术。
通过专项的实施,到2010年我市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饮用水安全技术保障能力显著提高;确保到2010年区域出境断面水体质量全面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的要求。
(十二)城乡社区常见多发慢性病防治。现我市慢性病在全死因中的构成比高达86.25%,每年因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死亡约3万人,新发约4万人。一例高血压、糖尿病病人每年的平均治疗费大约为2000元,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在传统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忽视了基层服务人员在管理疾病中的作用,忽视了在社区内提供慢性病管理的服务。在发达国家社区卫生服务已成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大大提高了卫生保健服务的公平和效率,并且在控制医药费用增长和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方面都有成效。
我市社区卫生服务起步早、发展快,中心城区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88家,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100%全覆盖,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城市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体系的基础,近年来我市借助中英、中加等项目对慢性病防治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重点开展城市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模式研究与示范推广。通过探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运行机制,主要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建立以社区为平台,融疾病和危险因素监控、预防、健康教育、高危人群筛查及慢病危险度评估、现患病人规范化治疗、康复管理为一体的综合防治模式;并对模式运行情况开展成本?D效果、成本?D效益评价,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便捷、经济、高效医疗卫生服务。
通过专项的实施,到2010年构建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综合防治规范与标准,推广标准及适宜技术,形成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治的考核评价体系;开展高危人群筛查、慢性病危险度评估及患者规范化管理,降低人群慢性病危险因素水平,预防和控制慢性病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慢性病个人及社会相应疾病经济负担,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促进自主创新的运行机制。
1.鼓励和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一是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通过科技、财税、金融等政策引导,动员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支持具有较强研发和辐射能力的企业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优势科技资源,建立行业技术中心,或共建行业技术联盟,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二是改革科技计划支持方式。政府科技计划要瞄准产业重大科技需求,通过重大项目招标方式,吸引具备条件的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攻关。在具有明确市场应用前景的领域,建立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项目实施机制。三是完善技术转移机制。积极发挥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媒介作用,促进企业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向企业扩大开放。四是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加快各类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切实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
2.健全和完善科技管理机制。一是完善政府科技决策机制。加强市科技工作领导小组的制度化建设,进一步明确职责,完善重大科技决策议事程序,形成规范的咨询和决策机制。强化政府对科技发展的总体部署和宏观管理,加强对重大科技政策制定、重大科技计划实施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二是健全政府科技管理协调机制。强化政府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的归口管理和协调指导职能,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统筹配置全市科技资源的协调机制;改进计划管理方式,充分发挥部门、区(市)县在计划管理和项目实施管理中的作用,合力构筑大科技工作格局。三是改进科技评审和评估制度。完善同行专家评审机制,建立评审专家信用制度,加强对评审过程的监督,扩大评审活动的公开化程度和被评审人的知情范围。建立政府重大科技计划实施情况的独立评估制度。四是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制度。要根据科技创新活动的不同特点,完善科研评价制度和指标体系。
3.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规范科技中介服务标准,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巩固和健全创业孵化、技术产权交易和咨询评估等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扶持科技风险投资事业发展。发挥在蓉高校、科研院所和各类社团在科技中介服务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鼓励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活动。指导各区(市)县根据本地的定位和比较优势,引进和发展多种模式的社会化农村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基层科技服务体系,畅通农业技术成果推广与转化渠道。
4.促进军民科技合作。发挥军工单位在电子、航空、航天、光电、核技术等产业或领域的科技优势,鼓励和支持军工单位与地方联合创办科技企业和技术研发中心,共建高技术创新基地和产业园区,推动军民科技资源互补互动。支持地方企业参与军事装备科研和生产的竞争。支持军工单位联合本地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争取承担国家科技专项。
(二)落实并制定激励自主创新的优惠政策。
1.落实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结合企业所得税和企业财务制度改革,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究开发专项资金制度。落实企业购置先进科学研究仪器和设备的优惠政策。加大企业设立海外研究开发机构的外汇和融资支持力度,提供对外投资便利和优质服务。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落实有关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研究开发,加快创新成果转化。
2.落实激励创新创业的金融政策。搭建多种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对我市承担的国家、省市重大产业化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给予优惠的信贷支持。建立健全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信用担保制度,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条件。进一步完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支持创业风险投资企业的发展,引导更多的资本进入创业风险投资市场。
3.落实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完善政府采购制度,鼓励和保护自主创新。政府机构、公用事业、政府重大建设项目以及其它使用政府资金采购的重大装备和产品,应优先采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和产品。政府对企业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高新技术装备和产品实行首购。政府对军民合作的技术和产品优先选购。运用政府采购手段,加强对关键核心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通过政府采购,支持形成技术标准。
4.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建立由综合经济部门牵头、科技等相关部门参与的协调机制,加强对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统筹协调。制定鼓励自主创新,限制盲目引进和低水平重复引进的政策。调整政府投资结构和重点,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多渠道增加投入,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开展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把重大建设工程作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通过参与国家、省市重大建设工程,消化吸收一批先进技术,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装备和关键产品。
5.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落实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优惠政策,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及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大力推进高新区“二次创业”。引导和鼓励科技创新要素向科技园区(基地)、工业集中发展区聚集,提高创新载体的资源承接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加强先进适用技术在食品、鞋业、机械等传统产业的推广应用,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三)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
1.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以专利、商标、版权为主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提高知识产权的管理、创造、保护和实施水平。依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各种行为,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建立对企业并购、技术交易等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查制度,防止自主知识产权流失。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完善专利资助政策,重点向发明专利、涉外专利和职务发明专利倾斜。鼓励我市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参与行业技术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制定。实施品牌战略,支持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
2.扩大科技交流与合作。立足我市重大科技需求,积极推进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强成渝经济区、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的科技互动,在电子信息、汽车、重大装备、核技术应用等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吸引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来蓉设立研发机构,构建以成都为中心、辐射西部、面向全国的区域研发总部;支持我市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对企业开展的国际合作项目给予适当资助。举办各类国际性学术交流会议和科技博览会,打造城市科技品牌。
3.弘扬创新文化。塑造鼓励创新、尊重创新、保护创新的创新文化,弘扬“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城市精神,宣传重大科技成果和科技杰出人才,倡导尊重科学、勇于创新、宽容失败、追求成功的社会风尚,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意识。落实国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推动科学技术教育、传播及普及,集成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传媒的优势,充分利用科技节、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等形式,全面提高市民科学素质。
(四)加大科技投入和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1.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金融机构及其他力量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加大政府科技投入,确保财政科技经费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结合我市财力情况,统筹安排规划实施所需经费,切实保障重大专项顺利实施。在政府增大科技投入的同时,强化企业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鼓励金融资金、外资、民间资金投入科技创新活动,逐步提高全社会R&D投入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2.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合理安排科技经费的比例,加强对共性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支持。完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确保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科技计划管理的公开性、透明度和公正性,逐步建立财政科技经费的绩效评价体系,形成以结果为导向的追踪问效机制。
3.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根据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模式,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建立企业有偿使用的补偿机制,集成在蓉高校、科研院所和军工单位的仪器设备等资源,构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科技文献、基础数据和情报信息共享平台,面向全社会提供服务,促进科技数据资源的共享。
(五)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1.加快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和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和投入机制。调动在蓉高校、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扩大人才培养规模。依托重大科技项目及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等载体,培养和造就优秀创新团队与领军人才。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批产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加大“市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投入力度,重点向培养创新人才倾斜。
2.引进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针对产业发展需求,结合重大科技专项,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多种方式吸引优秀留学人才和海内外科技人才来蓉创业。发挥高新区和各类科技园区(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载体的人才聚集作用,重点引进产业领军人才、资本运作人才和高端技术人才。
3.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综合运用分配杠杆、产权分割、社会价值和人才评价等方式,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完善分配制度,建立健全科技人员按贡献参与分配,以及通过合约享有专利发明权益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树立新的人才观,建立以业绩、能力和诚信为重点的自主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务实创新、注重实效、诚实守信的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增加奖励种类,加大奖励力度,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