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年

财税实务 高薪就业 学历教育
APP下载
APP下载新用户扫码下载
立享专属优惠

安卓版本:8.7.41 苹果版本:8.7.40

开发者: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HD版本上线:点击下载>

甘肃灾后恢复重建跟踪审计的特点

来源: 丁希良 编辑: 2010/09/25 10:59:38  字体:

  一、甘肃省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的特点

  (一)项目涉及面广、数量多。

  汶川地震造成甘肃省陇南市等10个市(州)普遍受灾,其中陇南市的武都区、文县、康县、西和县、成县、徽县、两当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舟曲县是重灾县(区),甘肃省制定的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中期调整后)确定恢复重建项目总计9281个,这些项目分布全省10个市(州)的广大受灾地区。

  (二)项目资金量大、来源渠道多。

  甘肃省灾后恢复重建规划项目总投资733.4亿元,涉及灾区的城镇体系建设、农村建设、城乡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市场服务体系、防灾减灾、生态修复和土地利用等10个方面;项目建设资金来源有中央重建资金、地方政府筹集资金、对口援助资金、特殊党费、红十字会和社会捐助资金等。

  (三)项目建设时间集中。

  从2008年8月开始甘肃省逐步开始灾后恢复重建,按照中央提出的“灾后重建工作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要求,甘肃省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应在2010年内基本完成,其中有些项目建设期限要求更紧一点,如农村住房建设要求在2009年底前完工入住,学校建设要求在2010年春季开学前完成,因此,大量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同时集中在两年的时间段内立项审批、勘察设计和开工建设。

  二、跟踪审计的范围、人员、时间特点

  (一)审计战线长。

  按照审计署对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审计工作的安排,由兰州办负责甘肃省灾后恢复重建中央投资和中央投资为主的项目,中央单位、企业投资的项目,跨区域重大建设项目,以及甘肃省人民政府管理、拨付、使用资金情况。甘肃省灾后重建项目中中央投资和中央投资为主项目占较大比重,这些项目在甘肃省各受灾市(州)、县、乡(镇)都有分布,因此,兰州办跟踪审计工作形成了一条从省到市(州)、县(区)、乡镇乃至受灾农户的较长的审计战线。

  (二)投入审计人员多。

  面对较多的审计项目和较长的审计战线,兰州办积极组织调配审计人员,组成了一支人数多、力量强的灾后恢复重建审计队伍,这支队伍由兰州办审计人员、地方审计机关人员、外聘社会中介机构专门人员组成,人数多达56人。

  (三)审计时间长。

  按灾后恢复重建跟踪审计要求,审计对项目立项审批、开工建设、竣工决算的全过程都要实施审计监督,按照审计署对汶川地震灾建重建项目竣工决算审计的安排意见,竣工决算审计工作将在2011年开始,按当年完成竣工决算审计工作预计,灾后恢复重建跟踪审计时间也需3年以上。

  三、跟踪审计的组织和方法特点

  (一)领导重视、部署周密。

  按照审计署对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审计工作的统一部署,兰州办专门成立审计组,一把手亲任审计组长。办领导多次召集专题题会议,听审计人员汇报审计进展情况,研究安排灾后重建审计工作,并在项目管理、组织协调、人员配备上予以重点保证,并要求审计组和办公室、法规处等相关部门形成联运机制,对审计报告和信息及时关注和督办。办领导还多次到审计现场调研,及时协调和解决审计中的问题。

  (二)合理分工、协调统一

  按审计署对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安排分工,甘肃省灾后恢复重建审计工作由兰州办和甘肃省地方审计机关负责完成,为加强领导和协调工作,兰州办与甘肃省审计厅成立了灾后恢复重建跟踪审计联合领导小组,并合理分解审计任务和划分审计范围。审计组根据审计项目特点和分工,又分成了多个审计小组开展工作,在方法上也根据项目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对电力、电信、干线公路等条管项目,专门安排审计小组负责,一追到底,不受区域限制;对由各县(区)负责实施的教育、卫生等项目,成立以县区为单位的的审计小组,对该区域内的项目进行跟踪审计。同时,各小组加强联系和沟通,信息共享,形成了一个跟踪审计的网络。

  (三)及时报告、督促整改

  审计组严格按照阶段性实施方案要求工作,对查出的问题以阶段性报告、审计信息、专题汇报等方式及时向上反映,经过相关程序后,又通过审计建议函、审计情况通报等形式向被审计单位反馈,并在后续审计工作中注意督促整改,以保证问题及时得到解决,促进灾后重建工作顺利进行。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zoe

实务学习指南

回到顶部
折叠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0 - www.fawtograp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