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务课程:真账实训纳税实训招生方案免费试听 初当会计岗位认知会计基础财务报表会计电算化

 综合辅导:会计实务行业会计管理会计审计业务 初当出纳岗位认知现金管理报销核算图表学会计

您的位置:首页>实务操作>业界动态> 正文

两年6000亿 中资海外并购风险来袭

2011-1-7 9:35 王卓铭,冯书琴 【 】【打印】【我要纠错

  在足足交了6000亿元的学费后,国内企业开始意识到规范海外并购的重要性。

  知名咨询机构埃森哲在2010年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进行了统计,近三年时间内统计的120起海外并购案例中,涉及总金额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并购对象既括美国、加拿大、欧洲多国、澳大利亚等经济发达国家,也有中亚、南美、非洲等经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

  不过埃森哲媒体关系负责人邓樱明确表示:“我们只记录了并购交易是否成功,至于交易完成和企业整合等进一步的情况,尚未统计完全。事实上从并购完成到整合成功,还将有很长的阶段。”

  在已宣布的并购案例中,也不乏失意之作。首钢试图收购澳大利亚铁矿石19.9%的股权,被澳当局否决;成功收购的案例中,中投公司则因投资黑石集团和摩根士丹利导致账面浮亏接近30亿美元。

  疯狂并购

  联合国贸发组织统计,2008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对外直接投资额为521.5亿美元,其中并购金额占54%;2009年对外直投金额上升到720.5亿美元,并购所占比例为40.4%。

  国内企业对外投资几乎涉及国民经济所有行业,其中,矿产资源、传统能源、机械制造、IT等行业是并购的热点。

  以采掘业为例,2009年,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澳大利亚的第二大海外投资国。不光有中钢、武钢、中铝这样的国字头企业,也吸引了西部矿业、金川集团等民营企业。甚至从事非采掘业务的企业,如汉龙集团、瑞贝卡等,也纷纷前往澳大利亚购矿。

  埃森哲对中国500强的企业发出的问卷显示,有89%的企业已经开展全球化业务,只有6%的企业不打算开拓海外市场。企业最优先的全球化方式中,有23%的企业选择并购海外企业,13%选择参股海外企业,两项之和超过三分之一,显示对外收购意向强烈。

  相对而言,选择海外设厂的内生式增长方式进行全球化的企业只有8%。邓樱表示:“一方面有些国家仍排斥中资企业,另一方面内生扩张速度较慢。”

  尽管海外扩张会遭遇阻力,但大部分的并购对象还是集中在欧美发达市场。统计显示,2008年至今,中国海外收购70%的对象为欧美企业。海外并购的最大优势是规避海外市场风险和获得先进技术,这一点上,收购欧美企业效益明显。

  国有企业一直是海外并购的主力军,金额上占有绝对优势。《经济学人》杂志对2004年至2009年11月中国企业已完成的172宗5000万美元以上的并购案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81%的海外并购是由国有企业进行的,民营企业在并购交易总量中只占12%。

  资源为主

  三年来前20大的并购案例中,矿产和能源行业的并购达到16起,石化双雄、中海油、中铝成为其中绝对的主导。

  接受本报采访的埃森哲相关人士表示,“由于资源领域具有高风险、高资本密集的特点,因此国有企业成为跨国并购的主力军。”据统计,截至2009年4月,国家发改委核准3亿美元以上的能源资源类海外并购项目有26个,中方投资金额458亿美元。

  但国有企业会遭遇大量的进入壁垒。中铝高层管理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铝增资力拓集团的失利,背后就有着复杂的政治原因。但民营企业一般受到的限制较少,正因为此,西部矿业、东方集团等民营企业规避了政策风险,纷纷介入海外资源争夺战之中。

  非洲成为民营企业看好的热土。数据显示,自2004年以来,中资企业已经和7个非洲国家完成了总额高达140亿美元的并购交易。

  埃森哲上述人士认为,选择资源性行业主要是为了缓解生存压力,国内企业尚未完全进入拓展发展空间和延伸价值链的阶段。瑞银证券董事总经理彭菲力则表示:“中资公司走出去仍处于早期阶段。”

  而这种趋势短期之内还很难改变,以中投为例,在投资金融资产屡次失败后,中投在2009年底连续出手,15亿美元投资加拿大矿业公司,9.39亿美元购买哈萨克斯坦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19亿美元投资印尼最大的煤炭企业布米资源公司,3亿美元入股俄罗斯石油公司的诺贝鲁投资等。中投监事长金立群曾明确表示:“中投将由现金为王变成资本为王。”

  风险陡增

  虽然中国企业不缺现金,但海外投资的风险一直警示着新参与者。

  2008年4月,中国平安保险收购比利时的富通投资,涉及金额高达21.5亿欧元,不到一年,这笔投资账面浮亏就高达227亿元人民币,几乎赔完所有本金。平安董事长马明哲也不得不承认:“公司将谨慎对待海外扩张。”

  与内生式增长的模式不同,中国企业热衷于采取收购存量资产的方式,这些资产往往暗藏种种问题。如吉利汽车收购的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箱公司DSI就是一家破产企业,如果没有强势的整合能力,此类收购可能面临二次危机。

  邓樱表示:“中国企业现金流充沛,也有向外扩张的意愿,但全球化的企业能走多远,还是一个问号。事实上,的确有很多企业收购的时候就已经吃了亏。毕竟文化差别较大,能够知根知底的很少。”

  全球范围来看,超过一半以上的并购最终失败,大部分失败来自于漫长的整合时期。据本报记者了解,联想集团2005年收购IBM以来,整合工作直到2007年底才正式开展,至今仍未完全完成。

  如果以此推算,中国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可能会承受高达3000亿元的投资失利。这或许将是国内企业走向海外面临的一次阵痛。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雨非
发表评论/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