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市政发[2013]24号
颁布时间:2013-07-15 14:20:49.000 发文单位:辽阳市人民政府
河东新城管委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现将《创建创新型辽阳五年发展规划(2013-2017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辽阳市人民政府
2013年7月15日
创建创新型辽阳五年发展规划
(2013-2017年)
为实施五大发展战略,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结合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一、创建创新型辽阳的基础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基础条件。
1.经济实力稳步增强。201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4400元(超过8000美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11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接近60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9.7%。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创建创新型辽阳提供了强大支撑。
2.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市拥有企业研发机构212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55家、市级154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面积7000平方米;高新技术企业24家;各类人才16.3万人,占总人口的8.8%。全市累计完成科技成果510项,其中40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5项填补国内空白。
3.产业体系日臻完善。我市产业基础雄厚、特色鲜明,已形成精细化工、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641”产业格局初具规模,是正在蓬勃兴起的新兴工业城市。辽阳高新区已成为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芳烃及精细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基地。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5%,创新型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4.创新环境日益改善。我市地处沈阳经济区中心位置,有着2400多年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底蕴,区位优势明显。作为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市,通过改革科技计划管理模式、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制定科技政策法规、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等举措,不断增强创新发展活力,已成为全省发育最好、经济区域合作进展最快、基础最扎实的地区之一。
(二)制约因素。
1.创新体系尚需完善。政府在创新组织活动中引导作用还未充分发挥,科技投入相对不足,且尚未形成促进科技投入不断增长的良性循环机制,基础性、公益性科研机构实力相对薄弱;创新能力建设缺乏系统前瞻布局,还未完全形成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互动机制,企业创新缺少外部支撑,高校、科研单位成果未能充分向应用领域转移;创新资源重复分散、使用效率不高、共享不足,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尚不完善,为企业创新提供服务和条件急需加强。
2.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有待加强。由于创新动力机制不完善,企业创新动力和活力不足,产业结构偏重,缺乏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品牌,自主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还需健全完善。截至2012年末,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0.7%,规模以上企业中拥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所占比重仅为3.72%。
3.科技资源、人才相对匮乏。突出表现在文化作为创新源泉的作用不突出;科技产学研结合度偏低,科技对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有待增强;急需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不足,特别是缺少重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人才、高端服务业领军人才、高端管理人才,制约了我市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创建创新型辽阳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创新发展为目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创新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创新社会管理为依托,以营造创新环境为着力点,坚持新型工业化、特色产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道路,完善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壮大创新主体,集聚创新人才,发展创新文化,促进科技与产业发展、社会管理深度融合,实现“辽阳制造”向“辽阳智造”跨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提升城市持续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轨道。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全面创新,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按照新型工业化、特色产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科技、产业、社会、文化创新发展,全面提升全市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坚持经济科技融合,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加强科技发展路径与经济发展路径的融合,加强经济组织系统与科技创新系统的融合,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3.坚持产业创新,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把提升产业发展竞争力摆在突出地位,以市场为导向,突破产业发展瓶颈,突出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产业技术研发。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向研发前移,引导高校院所研发重心向应用转移,促进技术和产业向价值链的高端延伸。
4.坚持改革开放、合作共赢,着力重点突破。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科技资源,提高科技发展科学化水平。立足市情,集中力量解决制约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和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大瓶颈问题和薄弱环节,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5.坚持区域互动,着力集聚创新资源。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园区示范效应,带动全市经济与科技结合,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结合,从而形成集成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辽阳作为沈辽鞍一体化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突出新城新市镇服务、辐射和集聚功能,实现区域互动,带动区域创新,在更大层面上集聚创新资源。
6.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构建和谐辽阳。将创新惠民作为创建创新型辽阳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公共利益,推进教育、医疗卫生和公共安全等领域提升创新能力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将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三)发展目标。
1.建立创新投入良性增长机制。财政对科技和教育投入的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增幅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到2017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0.75%;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5%。
2.创新基础能力显著增强。到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中拥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比例达到6%。拥有各类人才22.4万人,其中专业人才10.6万人,高技能人才3万人;企业研发机构410个,其中国家级10个、省级100个、市级300个;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试点企业55个;科技企业孵化器5个,面积3万平方米。
3.创新产出效率明显提高。到2017年,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到80家,总收入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数增加到36家,每万人口拥有发明专利授权3.8件、有效商标注册量23个,完成自主知识产权项目30项、科技成果40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0%以上。
4.创新效益取得突破。到2017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0%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7620元,年均增长10%以上;全域城镇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镇化率达到70%;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比缩小至1.8∶1;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控制在4.5万吨、4.04万吨、0.36万吨、3.92万吨,年均分别下降2.85%、2.98%、3.5%和5.3%;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至1.15吨标准煤、取水量降低至106立方米,年均分别下降4%。
5.创新环境不断改善。到2017年,政策环境显著改善,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相关政策措施得到全面落实;全社会形成崇尚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2年;按现有标准,全年市区空气质量达标天数达到360天,城市污水处理率100%,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平方米,创新的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一)构建新型工业化创新体系。坚持大集团引领、大项目带动、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深入实施工业“五项工程”,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优势、以六大产业集群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化体系,建成世界级的芳烃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铝合金加工产业基地和亚洲最大的日化原料生产基地,建成实力雄厚的新型工业化城市。
1.着力提升传统主导工业产业。优化传统产业布局,加速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冶金、能源、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围绕冶金产业优化升级改造,规划建设兴隆工业园区,加大兼并重组力度,提高产业集聚度和企业规模,抓好钢铁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专精特”高端产品;推动能源产业由加工制造环节向两端延伸,打造高端产业链;加快淘汰更新建材产业落后产能,发展新型墙体材料、防水密封材料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型建材和商品混凝土、大型预制件;加快化工企业向化工产业园集中,引导规模以下企业兼并重组,提高安全和环保水平,加快精细化工产业区域性集群建设,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产业基地。
2.加快工业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发展壮大独具特色的6大工业重点产业集群,支持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和企业首台(套)设备研制,健全标准化科技研发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和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孵化器,构建产业集群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加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力度,开发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系列产品,提升产业集群丰厚度与核心竞争力,实现创新引领工业产业集群向深层次发展。重点建设200万吨铝合金板带箔、500万个铝合金锻造法兰轴头及轮毂等重大项目。经过5年努力,芳烃及精细化工、日用化工、钢铁和有色金属深加工、装备制造、汽车配套等领域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领先的高新技术研发、质检和产业化基地。到2017年,将芳烃及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建成国际知名的芳烃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将工业铝材产业集群建成世界工业铝材研发、生产中心,打造“中国铝都”;将汽车配套产业集群建成世界先进、全国最大的高压共轨及配套产业基地;将日用化工产业集群建成中国北方重要的日用化工产业基地;将钢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建成东北地区特色钢材生产基地;将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成沈阳经济区重要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3.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推动企业成为产学研合作主体和成果转化应用主体。采取省内外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选派科技人员等方法辐射带动我市企业创新发展,引导和鼓励企业以新体制、新模式建立研发机构,形成以企业为主导、以科技合作项目为龙头、以产权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联盟,实现科技开发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加快推进忠旺集团、奥克股份、辽宁新风集团等高新技术龙头企业的国家级、省级企业研发机构建设。5年完成重点新产品开发1000项,重点培育10户创新型龙头企业、100户创新型中小企业。到2017年末,力争发展5个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和科技园区,培育5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0户创新型龙头企业每户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100户创新型中小企业每户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
4.积极扶持地标企业。引导支持建立以辽阳石化公司、忠旺集团等地标型企业和行业优势企业为核心的产业技术联盟和市场战略联盟,协调集成各方力量实现产业关键技术突破;帮助企业用足用好出口退税、科技创新等优惠政策,促进企业通过海外上市、抢占国际市场、跨国生产或投资等方式发展成为国际化企业集团。在地标型企业中普遍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生工作站等研发机构,全面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
5.全面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支持,争取将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支持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开展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空间和配套服务需求,完善高技术、高成长企业服务体系,吸引国内外优秀高新技术企业入园区发展;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快速融资通道,在贷款担保、股权转让、上市辅导以及集合公司债的发行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培育一批产值超十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发展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推动60户中小企业列入省、市重点培育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规划。积极推进辽阳县、灯塔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创业基地进入省级创业基地行列。经过五年努力,新增科技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户。
(二)构建特色产业化创新体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优势产业集群化、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逐步建立起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以强大的工业为主导、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的具有本地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一批规模超百亿元的产业。
1.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针对国家支持和鼓励发展的重点新兴产业,完善地方配套政策,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立足产业基础优势、人才集聚优势、技术装备优势,突出重点区域、技术、企业、产品,大力发展精细化工、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五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壮大新兴产业规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重点将精细化工产业建成技术领先、产业优势突出,国际竞争力强的“国内、国际知名”的高端精细化学品生产基地、特种聚酯生产基地、工程塑料生产基地及日用化学品生产研发基地。到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比重达到20%。
2.做大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传统服务业转型,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重点发展设计服务、研发服务、信息服务等创新服务产业,促进工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城区经济,加大中心城区“退二进三”力度,加强商务楼宇、特色街区等载体建设,积极培育功能完备的商务服务品牌。强化现代制造服务业、现代物流服务业、休闲旅游服务业、现代商贸流通业四大主导产业,打造金融服务、IT服务、中小企业科技服务、现代农业科技服务四大资源平台。着力推进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大研发、信息、设计服务等创新平台建设力度,将河东新城建成集政务、金融、商务、房地产、旅游及文化创意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将弓长岭温泉旅游集聚区打造成银色温泉旅游和复合型休闲度假与康体疗养旅游胜地,将佟二堡皮装裘皮集聚区建成东北亚地区最大的皮装裘皮生产、研发、销售集散中心,将辽阳(白塔)中央商贸商务区打造成辐射周边地区、功能齐全、配置合理、高品位、高档次的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力争每个县(市)区至少有1个初具规模的服务业集聚区。到2017年,重点服务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现代服务业占比力争达到50%;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服务业企业10家以上,服务业限上企业1200家以上。经过5年努力,将辽阳建成面向沈阳经济区乃至东北服务的集旅游、休闲、度假、康体、保健于一体的特色城市。
3.做精现代农业。以工业经营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建立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家庭农场。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和高产、优质、高效生产关键配套技术,提升设施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绿色食品供应链产业化关键技术。培育、引进有牵动力的大型农事龙头企业,建立农事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以“新网工程”建设为抓手,完善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和信息平台,升级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推进“农超对接”,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发展外向型农业,促进农产品出口。到2017年,建设农业示范基地100个,引进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200个,培育省、市级农业科技龙头企业50户,“三品”认证面积达到250万亩。
4.创新园区建设。将园区作为创建创新型辽阳、发展创新型经济的重点区域,吸纳和引进有利于创新的资金、人才、科技成果、科研机构、先进设备和高科技项目等各种创新资源,推动园区从产业服务平台向创新发展平台转变。支持辽阳高新区扩区,发挥开发区和产业聚集区土地集约、政策优惠优势,建立各园区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促进创新资源共享共建、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适度产业分工,努力促进引进外资、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融合,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市建立研发机构,发挥技术外溢效应,实现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开发的本地化。到2017年,力争重点市级园区全部晋升为省级开发区;高新区工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高技术产品产值达到1400亿元,形成比较完善的研发、检测、孵化等创新创业体系;芳烃基地、铝合金加工产业基地、经济开发区等园区逐步健全科技创新研发、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以公共研发、检测服务平台为主导,企业专业特色研发、检测服务平台为辅助的研发检测服务体系。培育一批高端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创新型园区。
(三)构建新型城镇化创新体系。按照建设全域城镇化城市的总体要求,坚持“经济市场化、社会公平化、管理民主化”的基本取向,从区位资源特点、功能定位和自然历史条件出发,积极构筑以老城区为基础、河东新城为龙头、其他新城新市镇为重点的各具优势、设施良好、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新型城镇化体系。
1.完善中心城市功能。按照保留与改造扩建、拆迁和开发新建相结合的原则,坚持高起点规划设计、高标准改造,加快老城区改建步伐。深入开展城市功能区建设、城市更新改造和城市信息化建设,突破城市发展空间资源约束,逐步建成功能完备、供给充足、保障有力、支撑力强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规划建设一批综合性商务楼宇和标志性项目,增强城市服务辐射功能。完善城市道路、桥梁、公交、供水、排水、供热、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智能化、数字化交通管理、综合交通运输和绿色交通网络体系。
2.加快新城新市镇建设。按照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基本原则,坚持大手笔规划、大气魄建设、大规模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建设和主导优势产业培育,引导居民适度向新城新市镇集聚。充分发挥新城新市镇创新引领、示范和先导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和地区总部入驻,为发展提供创新动力。以打造“一河两岸”的崭新城市形象为突破口,将河东新城建成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沈辽一体化的重要节点,芳烃、铝精深加工、商业物流产业集聚的生态宜居现代化新城;以建设葛西河生态走廊为重点,将灯塔新城建成沈辽鞍营城际连接带次中心城市、辽阳市副中心城市和沈阳南部宜居新城;以首山公园新区为突破口,做足山、水、历史文章,打造优美、特色、生态的城市形象,将首山新城建成沈辽鞍营城际连接带上宜居、宜工的中等城市;以开发温泉产业、沟域旅游、生态环境、文化产品为重点,将汤河新城打造成产业特色突出、主题形象鲜明、功能设施完善的全国著名温泉休闲度假胜地,建成全国著名的生态宜居城市、沈阳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公共卫星城;以建设皮装裘皮产业为重点,将佟二堡新城建成一座宜居、宜商、宜游、宜乐的现代化中等城市;望水新市镇要建成以沈阳经济区装备制造业基地重要配套区为重点产业的现代化新城区;刘二堡新市镇要建成一座以钢铁精深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工业重镇;西马峰新市镇要建成一座以沈煤集团红阳热电厂建设为依托、以轻工和服装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新型城镇。
3.创新城乡统筹机制。全面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新机制。坚持“守住一条底线、抓住两个关键”,即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着力培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多元服务主体。深入推进“三个集中”,即实施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深化全域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农民向城镇转移新途径。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推进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
4.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重要社会服务领域创新能力建设。推动“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构建和完善网络教育体系。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制度。提高科技对传统文化业态的升级改造和对新兴文化业态的培育能力,构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覆盖城乡的促进就业和协调劳动关系工作体系,构建低成本、高质量、广覆盖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
5.创新城市管理。加快“数字辽阳”建设,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建立科学、严格、精细、高效的城市管理模式。推进信息网络建设,实行医疗卡、保险卡、公交卡等“一卡多用”,切实方便群众。鼓励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并形成互动,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人居环境。实施多元联动综合开发模式,科学确定开发建设时序,优化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合理规划社区规模,增大公共活动空间,改善人居环境。
(四)完善科技支撑服务体系。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加大产业发展前沿技术研发力度,完善新产品研发与技术升级支撑体系,提升企业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开发能力。
1.强化融资平台建设。加大财政资金引导,鼓励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对创业多元投入,引导银行机构对高新技术项目、自主创新产品给予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业务,推动科技创新保险等试点,探索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新融资渠道。完善创业投融资体系,吸引境内外资金来我市开展基金投资,引导企业或个人以多种形式投资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深入开展“信用辽阳”建设,逐步改善金融环境,落实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补偿政策,支持担保机构优先为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自主创新项目提供担保。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资产重组、股份制改造,条件成熟后到辽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融资,推动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发行集合债券。
2.搭建研发平台。强化基础研究,加快各类高校、研究机构和重点工程实验室建设。以辽阳石油化工研究院、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省动物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点科研院所为重点,开展石化、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等领域创新能力工程培育。依托忠旺集团和奥克集团等新兴高技术领军企业及河东教育产业园区,推进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国内外院校的重点实验室分支机构、研发中心进驻。大力推进忠旺集团、芳烃基地、佟二堡皮装裘皮产业和富奥弹簧等企业技术中心升级。支持重大研发机构建设。引导企业加大产业发展前沿技术研发力度,加强重大原始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发挥对整个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3.构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实施“企业联百校”计划,促使全市500户重点企业与省内外100所高校、研究所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充分利用“海外学子创业”“校企合作”等平台,依托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建立一批市场化运作的开放式公共技术平台,向社会和中小企业提供研发、中试、检测等技术服务。鼓励大型设备仪器等科技资源共享。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
4.建设创业孵化平台。以规模化孵化器为重点,以专业孵化器为补充,鼓励在辽高校培育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科技园,吸引国内外名校来我市投资兴建创业园和孵化器,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科技创业孵化体系。坚持孵化器与标准厂房建设相结合,积极探索孵化器建设新模式。
5.发展中介服务。发展技术评估、咨询、服务、转移和专利代理、科技信息等服务机构,加强产学研对接服务平台和网上技术市场建设,培育壮大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培育科技经纪人队伍,推动中介机构向专业化、社会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发展区域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支持非上市中小股份制科技企业产权流通。
6.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强化知识产权管理,重点支持原创性发明和有产业化前景的专利,鼓励企业申请国际发明专利,加快专利技术产业化步伐。开展创建名牌产品活动,重点做好工业铝材、皮装裘皮业、旅游业等品牌建设。引导鼓励企业培植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高市场占有率的知名产品,在政府采购等方面对企业开发的获国家级名牌称号或拥有驰名商标的自主创新产品予以重点支持。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技术标准制定,对企业技术标准被批准为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给予奖励支持。加快发展信息咨询、现代传媒、电子商务等品牌服务中介,重点鼓励企业不断丰富品牌内涵,打造以精致为特色的辽阳品牌体系,重点培育辽宁名牌,积极争创国家名牌乃至世界名牌。扩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出口份额。到2017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20%以上,专利有效实施率达25%以上;培育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2个,省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3个。
(五)完善创新人才建设服务体系。以高层次、高技能、实用型和紧缺急需人才培养为重点,建立门类齐全、层次多样的人才培养、选拔体系,畅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构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体系。
1.大力培养人才。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实施创新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依托重点工程、重大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加快培养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科技拔尖人才和创新型企业家。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适应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实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成一所特色鲜明的全日制综合性本科大学。鼓励民办培训机构参与政府主导的技能人才培训,支持企业建立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实施农民科技研修计划和科技示范户培训工程。
2.积极引进人才。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和服务方式,以重大项目为依托,围绕辽阳重点发展领域,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方式,引进我市急需的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加快形成各类创新人才聚集辽阳的良好局面。对引进创新型、高层次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给予资助。对引进的高层次、紧缺和急需人才在购房、交通以及子女就学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
3.促进人才创业。鼓励各类创新人才以知识、技术、成果、专利、管理等要素创业。推动建立人才资本产权制度,完善落实各类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充分发挥创业型人才特别是企业家在自主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快实现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化。支持高层次人才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创办、领办科技型中小企业。
4.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优秀创新人才的奖励力度,对在技术、研发、金融、文化、管理创新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给予奖励。大力宣传我市杰出创新人物和优秀创新企业。
5.推进人才交流。建立以市场为主导、开放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全面推进多层次、多门类的人才市场建设,形成功能完善、服务优质的人才市场体系。构建人才中介服务体系,使其成为我市配置人才的重要渠道。
(六)完善开放型经济服务体系。以建设大开放辽阳为目标,创新开放思路,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创新体系。
1.提升外资利用水平。密切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承接国际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向我市转移。鼓励跨国公司以合资、合作、独资等形式建立研发机构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加强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等领域利用外资,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物流、旅游、交通设施、农产品生产基地等领域。加强对重点产业和重点国家、地区的招商引资,坚持引资、引智并重,引进一批成长性好、核心技术多、管理模式新、市场前景广的创新型项目。积极引进境外各类投资基金,利用国外优惠贷款支持本市企业境外上市,鼓励外资以并购方式参与企业改组和重组,力争实现利用外资由引进中间制造环节向引进销售、研发两端延伸,加速向产业链高端攀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推进企业“走出去”。建立对外投资的政策和服务体系,探索在国外建立科技合作窗口,支持企业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或产业化基地,并购海外科技型企业和研发中心,积极获取国外先进技术和人才资源。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跨国投资与经营,以境外投资带动技术、设备、原材料和零部件出口,形成我市出口新的增长点。不断开拓国际劳务市场,开展高层次、高技术劳务输出。挖掘本市企业的专业特色和技术优势,支持产品附加值高的精细化工、汽车配套等企业通过竞争获取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经营权,提升国际承包工程品质。支持产学研单位及社团举办高水平科技展览、学术会议等活动,畅通对外科技合作交流渠道。
3.提高区域合作水平。积极融入沈阳经济区,通过沈阳经济区内城市功能分工和产业转移,与区内各城市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促进我市在沈辽鞍营城际连接带上迅速崛起。实施区域创新资源共享、合作组建科技载体和平台等行动。围绕沈阳经济区的特色资源和共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形成区域产业协作和战略联盟。
(七)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服务体系。实施可持续的资源利用战略,倡导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1.生态环境保护。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工程,强化污染物总量控制,降低污染负荷。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为载体,实施大规模绿化,完成造林46万亩,力争全市剩余石质荒山全部绿化。加大太子河、葛西河、兵马河、大汤河、新开河治理力度,提升河流水质标准,形成沿河景观带。加强汤河水源地和集中式地下水源地保护,确保饮用水源安全。加强企业排污监管和处理设施监管。高标准推进“蓝天工程”7大类223项重点治理项目建设,提高空气质量。
2.循环经济建设。加强可再生资源回收、中水回用和垃圾分类回收,建设一批废旧物资再生利用、城市污泥资源化处置和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项目。建设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粉煤灰利用、矿渣水泥项目,实现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3.资源集约利用。全面落实节能减排问责制、一票否决制和目标责任制。加快建设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工程等重点节能项目建设。建成再生资源产业园区。鼓励和支持工业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加快节能技术产业化步伐。推广应用高效节能产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坚决关停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小企业,加大淘汰电力、钢铁、水泥等行业落后产能力度,基本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
(八)完善创新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实施《辽阳市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辽市委发〔2012〕16号),把文化作为创新发展的源泉,突出辽阳历史文化名城独特优势,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完善文化产业服务平台建设,发展文化产业集群,促进文化产业振兴,营造激励创新发展的文化环境。
1.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全面实施《辽阳市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我市东北“第一古城”悠久历史优势,通过股份筹资、市场化运营等多种方式,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名城内涵,使我市成为文化创新的活力之都、魅力之都,使优秀文化人才辈出、优秀文化产品不断涌现、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2.建设文化产业服务平台。加强文化产业公共技术、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推进文化科技创新。以我市厚重的历史文化为依托,组织专家学者举办讲坛、论坛,营造具有辽东特色的历史文化学术研究氛围,支持开展文史文化研究,提升辽阳历史文化内涵。精心办好曹雪芹艺术节,举办“佟二堡皮草节”“广佑寺金秋庙会”等具有辽阳特色的节庆活动,加强域外文化交流,让辽阳悠久的历史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3.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集群。实施品牌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建设灯塔新城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着力培育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演艺、艺术品制作等重点产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文化产品。到2017年,建成1个文化产业园区、1个市级文化会展中心,每个县(市)区至少培育1家重点文化企业、创建1个文化品牌。
四、保障措施
(一)抓好组织落实。建立完善推进创建创新型辽阳组织网络,建立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统筹实施,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紧密配合、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成立创建创新型辽阳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协调全市创新工作。
(二)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深入推进行政审批、政府投资监管、国有资产监管、政府决策等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听证公示、社会咨询、专家论证和效果评估制度,制定支持创新、服务创新的政府考核制度,完善公共服务监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建立高效服务型政府。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管办分离、政企合作、企业自建的科研机构,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构建社会化、网络化创新服务体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险制度,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慈善事业共同形成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创新发展后顾之忧。建设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融为一体、相互适应的学习型城市。
(三)加大创新投入。把科技教育投入作为地方公共财政预算保障的重点,确保其增长幅度不低于公共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优化财政科技资金配置,整合科技、产业集群、人才、中小企业发展等各类资金,统筹使用,强化管理,保障对重大科技创新、研发、质检、发明专利、海外并购、上市补助等投入。在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设立创新型城市建设专项资金。促进创新与金融结合,综合利用政府资助、科技贷款、创业投资、资本市场和发放债券等手段支持企业创新。加快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创新投入机制。
(四)培育政策法治环境。创新公共政策理念,完善创新政策体系,充实政策内容,改善政策环境。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各项政策,结合创建创新型辽阳工作实际,抓紧制定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建立创新政策落实效果监测与反馈机制,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政策体系。加强创新法治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障创新人才合法权益,培育创新发展环境,推动创新工作进入法治化轨道。
(五)健全评估监督机制。完善评估机制,定期分析本规划实施效果,找出实施中存在问题,提出解决问题对策措施。健全规划实施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实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