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新企业会计准则一直是广大考生关注的热点,其信息量大、知识点多、抽象性强,在这里我们根据正保会计网校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制度——精读精讲》一书为大家解读其中3个新会计准则,希望能够给重点关注新准则的考生带来一定的帮助。
新《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第1~38号)正式发布!点击下载>>>
 
新企业会计准则2006 -精读精讲
作 者:会计网校
定 价:¥38
现 价:38元
[详细介绍] 
 
新旧准则之变化分析  
(一)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与国际接轨         详情>>
(二)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时初始投资成本的计量属性多样化 详情>>
(三)提出了商誉的概念                详情>>
(四)取消股权投资差额的核算             详情>>
(五)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有所变化          详情>>
(六)股权转让损益的核算更加简单           详情>>
(七)披露的内容有所变化               详情>>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新的准则体系对投资的会计处理进行了重新分类,将原来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中的内容,细分为《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两部分
              …… 详情>>
 
重点条款解读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是一个专门规范企业运营中长期投资的准则,它涉及面极广、技术性极强、影响力极大。从被投资企业的控制视角来看,存在着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等不同层次的情况;从投资关系的形成来看,存在着企业合并(包括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与非合并两种情况;从会计核算思路来看,存在成本法与权益法的区别。
(一) 长期股权投资引发的控制权问题
    企业对外长期投资所引发的对被投资企业的控制力问题,分为四种类型,即按照其控制权强弱依次是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和其他。
(二) 取得股权投资的初始计价
    企业发生长期股权投资业务,分为企业合并形成的和非企业合并的两种情况:
    1、企业合并的股权投资初始计量                   详情>>
    2、非企业合并的股权投资初始计量                  详情>>
(三)持有投资期间的会计处理
    企业持有长期股权投资期间,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处理,分成本法和权益法两种方式。
    1、成本法会计处理的特点                      详情>>
    2、权益法会计处理的特点                      详情>>
                                    例题解析>>
    3、成本法和权益法的适用范围                    详情>>
(四)成本法与权益法间的转换
    成本法与权益法之间的转换,其基本原则都是以转换当时长期股
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作为新方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具体规定如下:       详情>>
(五)投资的处置
    处置长期股权投资,其账面价值与实际取得价款的差额,应当记入当期损益。
(六)股权投资的期末计价
    注:企业合并中形成的商誉,应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时进行减值测试。
(七)披露                               详情>>
    编者按:这里就取得股权投资的初始计价、持有投资期间的会计处理以及成本法与权益法间的转换三个较为重要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如果大家有其他疑问,
                            可以进入论坛讨论>>>>>>>
具体业务举例
 
  结合对重点条款的解读,这里就成本法与权益法间的转换列举两个例子加以讲解:

1、权益法向成本法的转换。
例:甲公司2003年1月对乙公司投资300万元,占乙公司20%的权益份额;2004年,乙公司经营收益为100万元。2005年2月,甲公司将持有的10%乙公司股权以170万元对外出售给丙,并因此失去对乙公司的影响力,将核算方法由权益法改为成本法。2005年4月,甲公司收到乙公司发放的现金股利40万元。
                详情>>

2、成本法向权益法的转换。
例:A企业于202年1月以520 000元购入B企业10%的股权,采用成本法核算。当年4月份收到40 000元的现金股利,202年B企业实现盈利400 000元。2007年1月A企业又出资800 000元,购买B企业25%的股份,累计股份达35%,假设具有重大影响采用权益法核算,2007年B企业实现盈利400 000元。
                详情>>

编者按:对以上例子有什么疑问,或是在学习中遇到什么难题,
      可以进入论坛进行讨论>>>>>>>


 
 
  所得税的核算是会计核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比较难理解的部分。因此,对于会计类的考试而言,所得税会计也就自然成为了考试的重点和难点。针对这一知识点,我们在这里为大家做一个讲解。
新旧准则之变化分析  
(一) 革新了会计处理方法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要求企业一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递延所得税…… 详情>>
(二) 引入了计税基础概念
  新准则引入了“计税基础”的概念…… 详情>>
(三) 确认了暂时差异理念
  暂时性差异包括所有时间性差异,也包括非时间性差异的暂时性差异,暂时性差异与适用税率的乘积可直接得出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 详情>>
(四) 适用税率不同
  新准则要求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于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应当依据税法规定,按照预期收回该资产或清偿该负债期间的适用税率计量…… 详情>>
(五) 弥补亏损的会计处理不同
  新准则要求企业对能够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应当以可能获得用于抵扣亏损的未来应税利润为限,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详情>>
实例解析“计税基础”
 
(1)资产的计税基础
  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重抵扣的金额。例如…… 详情>>
(2)负债的计税基础
  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例如…… 详情>>
 
重点难点剖析  
(一) 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作为算所得税的标杆
  在我国实际工作中,大多数企业对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是采用应付税款法。这样确认的所得税费用通常不够准确,也无法与国际准则保持一致。因此,《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明确规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我们将通过对利润表债务法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比较分析来进一步加深理解。       详情>>
(二)全面确定资产计税基础和负债计税基础。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第四条规定,企业承包在取得资产、负债时,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计税基础分为资产的计税基础和负债的计税基础:
  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税所得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即未来不需要缴税的资产价值。
  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税所得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即未来不可以扣税的负债价值。
                                                         详情>> 
(三)分类处理暂时性差异
  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的差异为暂时性差异,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详情>>
(四)关于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
  当期和以前期间应交未交的所得税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已支付的所得税超过应支付的部分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具体分析如下……                                  详情>>
(五)关于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计量规定                        详情>>
(六)递延税项的信息披露要求
  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在利润表中列示所得税费用……      详情>>
实用精要指南  
  在上述分析与学习的基础上,我们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制度——精读精讲》一书整理了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经济业务与会计事项,在对常见会计业务概述的基础上,通过实例加以说明。这里我们为大家列举其中的三个例子,希望对大家的学习和理解有所帮助。
 
  自1994年以来,我国证监会、财政部也曾发布过一些分部报告方面的规定,但比较零散,操作性不强。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深入,对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也提出了相应更高层次的要求,即要求企业在提供总体信息的同时,也应该披露主要分部的运营状况。于是,即将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第三十五号专门对分部报告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规范。鉴于分部报告这部分内容与财会考试的联系,在这里我们为大家就这一准则进行一个简要的解读。
新旧准则之变化分析  
  国内以往的相关规定仅限于初步、分散的规定,此番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与我国颁布的相应准则或制度的差异,可以说是质的不同,从试探性上升到规范性,从零星分散发展到集中统一,这是一个跨越。         详情>>
内外准则之对比分析  
  总体而言,本次正式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是在《国际会计准则第14号——分部报告》的框架下,密切结合我国市场经济下公司运营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最大限度地吸收了国际准则中对我们适用的主要精华内容。     详情>>
重点难点剖析  
  经过对《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的整体内容与逻辑结构的分析,我们将该准则的关键知识点归纳为八个方面来讲解。
(一)分部报告的基本使命、主要特点、常用主体
*基本使命:分部报告的基本使命在于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加充分详实、鲜活生动的相关指标…… 详情>>
*主要特点:分部报告不是独立的财务报告,而是附加于主体财务报表之后……           详情>>
*常用主体:分部报告的主体标准就是构成报告基本结构的项目单元……              详情>>
(二)业务分部的确定
*究竟如何确定业务分部呢?
  企业在确定业务分部时,应该结合企业内部管理和要求,主要依据构成经营风险的主要因素来确定其组织结构及其报告主体。通常情况下,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企业分部的区别与划分,应当考虑以下主要因素…… 详情>>
(三)地区分部的确定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第六条之规定,对于地区分部的区别与划分,应当结合企业
  内部管理的要求,并考虑以下主要因素……                                     详情>>
(四)报告分部的确定
  一般而言,符合下列标准的业务分部或地区分部,方可作为报告分部披露其相关的会计信息……              详情>>
(五)分部报告的形式
  通常,确定分部报告的主要报告形式和次要报告形式的原则如下……                          详情>>
(六)主要报告形式的披露信息内容
  企业在确定报告分部和主要分部报告形式之后,应当按照确定的报告分部以及其主要报告形式,进行分部会计信息的披露…… 详情>>
(七)次要报告形式的披露要求
  次要报告的内容需要在主要报告形式的主导下进行具体的分工……     详情>>
(八)分部报告编制的交易价格、会计政策和比较数据
  *分部报告编制的交易价格                      详情>>
  *分部报告编制的会计政策                      详情>>
  *分部报告编制的前后比较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