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俊:有效发挥减税政策正能量
如果企业不发展,政府再强大、再强势、再怎样与民争利,其利益空间也十分有限。真正的利益,应当建立在发展上,建立在将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上,建立在百姓创业上。否则,要想实现经济的平衡快速发展,难度会越来越大,空间也越来越小。
减税政策不仅仅在于让利,更在于政府对企业的关心,在于政府如何才能更好地处理好与市场、与企业的关系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研究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范围。会议决定,将小微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范围上限由年应纳税所得额6万元进一步提高,并将政策截止期限延长至2016年底。
显然,这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又一重要举措。因为,李克强总理日前在针对某些国际投行唱空中国经济、看淡中国经济前景时阐述了中国经济政策的思路。他表示,战术上主动作为,陆续出台有力措施,确保经济不跌出下限;战略上保持定力,不重启大规模刺激,着力通过改革释放市场活力。而给小微企业减税,无疑是有力措施的一种。
毫无疑问,给小微企业减税,也是“有力措施”的一个方面。尽管按照小微企业的特点,给小微企业减税,可能对稳定经济增长的作用比较有限。但是,由于其吸纳了70%以上的居民就业,其对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也就是说,如果社会不稳定,再多的“有力措施”,也是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的。
现在的问题是,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仅仅对小微企业出台减税政策是否有效呢?能不能扩大减税范围,将减税的覆盖面扩大到整个实体经济、特别是对稳定经济增长有强大支撑作用的实体经济呢?毕竟,经济决定财政,只有经济活,财政预算才能活,只有经济活得更好,财政也才能活得更好。否则,就只能一起困难、一起过艰难日子。
事实也是如此,就目前实体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企业的日子都是不太好过的。甚至包括一些过去过得很舒坦的大型国有企业,如今日子也一天比一天艰难。如造船企业、航运企业、钢铁企业等。虽然这样的结果,主要是企业自身的原因,是盲目投资、盲目扩张、盲目发展的后果。但是,就经济而言存在这样的现象,总不是一件好事。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这些年来,我国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上,出现了重货币政策、轻财政政策,重财政刺激、轻减税推动的不正常现象。因此,对企业来说,不仅纳税的意识的很差,利用减税政策帮助企业发展的意识也很差。金融危机刚刚爆发后的那一年,中央出现的5000亿元减税政策,竟然没有能够用完。除了政策设计方面的问题之外,与企业享受减税政策的意识不强也不无关系。
相反,在投资方面,几乎所有投资者在与地方政府洽谈投资项目时,都会要求地方政府给予这样或那样的优惠政策,其中也包括税收优惠政策。而到了中央出台税收优惠政策以后,则反而没有企业主动去适应政策需要,将减税政策的作用充分发挥了。
也许有人会说,在财政收入增长已经乏力的情况下,如果出台规模较大的减税政策,会对财政运行带来严重的压力。从表面看,确实如此。毕竟,如果对所有的实体企业减税,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数额,对政府运行一定会带来影响。但是,仔细分析则不难发挥,就算不给企业减税,政府的运行照样困难。原因就在于,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十分低下,不减税多留在财政的钱,最终也会无效率地被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消耗掉。相反,企业则因为市场形势不好,消费不旺,而难以生存,最终还是要由政府来埋单。即便是民营企业,如果企业出了问题,政府也逃脱不了埋单的“责任”。
更重要的,按照目前地方政府的操作思路,每到节日期间,都会安排相当部分的资金,用于扶贫帮困,以维持节日的社会稳定与安全。如果能将这些用于形式上的资金,集中起来使用,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变成对企业的减税让利,是否能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呢?其所产生的财富叠加效应是否也要比形式上的扶贫帮困好得多呢?而如果将“八项规定”等实施以后节约下来的资金用于给企业减税,就更是无本非同寻常利了。
中国的发展,经济的维稳,不仅需要货币政策和财政投资刺激政策,更需要减税政策。为什么减税政策在中国的作用远不如国外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政府不擅长于用减税政策,也无心大力推行减税政策,而是总寄希望于让自身利益最大化。如果企业不发展,政府再强大、再强势、再怎样与民争利,其利益空间也十分有限。真正的利益,应当建立在发展上,建立在将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上,建立在百姓创业上。否则,要想实现经济的平衡快速发展,难度会越来越大,空间也越来越小。
中国必须让减税之风来得更大些,让减税政策能够发挥和传递更多正能量。毕竟,减税政策不仅仅在于让利,更在于政府对企业的关心,在于政府如何才能更好地处理好与市场、与企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