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盘活和统筹使用沉淀的存量财政资金,有效支持经济增长。
“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对于沉淀的财政存量资金,不仅要盘活而且要统筹使用,这一下子点到了问题的关键。”财政部财科所所长刘尚希表示。
刘尚希认为,第一步是唤醒沉睡的财政资金,让趴在账上的“死钱”变成“活钱”;然后,将这些财政资金进行整合,将“零钱”变成“整钱”,再统筹安排用于发展急需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重点向中西部倾斜,带动有效投资,增加农村贫困地区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这样,财政资金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有效支持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同时也与新预算法的要求是一致的。”
“将趴在账上的沉睡资金唤醒,纳入一般公共预算重新安排用途,在今年的预算中已有所体现。”刘尚希说,根据2015年中央预算报告,中央财政动用以前年度结转资金达1124亿元,重点投向民生改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如果加上地方政府的预算,盘活的资金量会更大,对公共财政财力的补充作用也将更大。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今年前两月财政收入增长继续放缓,财政收支矛盾加剧。因此,当前盘活用好财政存量资金意义更加重大,既是创新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也是让积极财政政策更好发力的有效手段。
如何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今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知,出台十大举措进一步做好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包括清理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资金,加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等。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对上述举措进行了完善和细化。比如,清理整合的财政资金范围,扩大到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和各部门专项资金,并提出对专项用途资金实行清单制管理。
刘尚希建议,根治财政资金闲置沉淀要对症下药,关键是要从体制机制入手推进改革,依靠制度管钱管事。应进一步改进财政资金分配和管理,加强各类预算之间的统筹与衔接,将更多资金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统筹使用。同时,还要加强各类专项资金之间的统筹与衔接,以及“钱”与“事”的统筹与衔接,让预算更加科学准确,支出安排更加切合实际。
“对工作不力造成资金浪费和效益低下的行为严肃追责,这一点很重要。”刘尚希表示,财政资金是纳税人的血汗钱,一分一厘都应花到实处、取得实效,让公帑有效服务公众、造福人民。在着力盘活当前已有存量资金的同时,更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存量资金定期清理机制,从源头上堵住漏洞,避免将来产生更多存量资金。
此外,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通过信息化手段促进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是“互联网+”的重要内容。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认为,这一政策就是要为我国“十二五”以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提供新的抓手。一方面,利用“互联网+”的思维,不仅仅是利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而且是要求企业利用互联网实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根据消费者或者用户的需求进行定制化的生产和服务,从而保证供给更加贴近市场需求,避免产能过剩,优化产业结构。另一方面,互联网经济要求市场主体率先考虑市场需求,使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到上游的生产和流通。消费者主权经济的形成,必然会引导形成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的发展格局,使经济发展方式从投资和出口拉动为主,转为消费拉动为主,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目标最终得以实现。
会议还指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是保民生的重要资金来源。适当拓宽基金投资范围,分散风险,稳定和提高投资收益,实现基金保值增值,并为经济社会发展助力,符合人民根本利益。会议决定,在依法审慎合规、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一是把社保基金债券投资范围扩展到地方政府债券,并将企业债和地方政府债投资比例从10%提高到20%。二是将基金直接股权投资的范围,从中央管理企业的改制或改革试点项目,扩大到中央企业及其子公司,以及地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包括优质民营企业。三是将基金的信托贷款投资比例上限由5%提高到10%,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城市基础设施等项目的参与力度。四是允许基金按规定在全国银行间一级市场直接投资同业存单,并按照银行存款管理。会议要求,在把社保基金资产更多配置到收益相对较高且比较稳定的领域时,要做好政策衔接,控制投资风险,坚决守住安全“红线”,在促发展中壮大保民生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