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施工企业风险管理的应用
摘要:伴随着国家对基本建设项目、固定资产的压缩投资,加剧了建筑市场的激烈竟争,而且建设项目规模日益庞大、复杂的特点,施工不断朝高科技化、环保化等的现代化方向发展,施工企业从参加招投标与签约、施工准备、施工阶段,到竣工交付使用,都很可能遭遇各种类型的风险,所以施工企业必须进行风险管理,结合实际建立风险管理框架(内部控制),确保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而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作为一种再管理、再监督的先进手段应在风险管理中得以充分应用。
关键词:风险管理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应用
无论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的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的我国,都存在为数众多的企业因各种原因面临破产、倒闭的厄运,而有的企业却能迂回前进,长盛不衰;有的新诞生的企业,也能挤进竞争激烈的领域,不断壮大。现在竞争趋向全球化,企业面对的风险与日俱增,种类多,情况复杂,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必须对企业的经营环境和风险进行分析,运用现代风险导向理念积极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并监督其有效运行,以便为企业把好脉,使企业成功远航!
一、施工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战略意义
伴随着国家对基本建设项目、固定资产的压缩投资,加剧了建筑市场的激烈竟争,而且项目规模日益庞大、复杂的特点,施工不断朝机械化、科技化、环保化等的现代化方向发展,而项目本身具有工期长、参与主体多、组织关系复杂、一次性等特点,施工企业从参加招投标与签约、施工准备、施工阶段,到竣工交付使用,甚至包括保修期在内,自始至终处于多变的自然、社会环境之中,可能遭遇各种类型的风险,所以施工企业必须进行风险管理!施工企业战略目标,仍然是以未来为基点,为寻求和维持持久的竟争优势而作出有关全局的重大筹划和谋略,比如区域滚动发展等战略。要实现战略目标,就必须有与之匹配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来保证,强化企业应对市场变化能力,加足发展后劲。
二、施工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框架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含义
风险导向审计已经成为当今主流的审计方法,要求审计主体开展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内控审计等审计工作要以测试组织的风险战略和风险管理为先行工作的前提,根据对风险管理审计的结果,确定其他相应审计的范围、性质、程度、时间。
风险导向审计的目标就是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信息,为战略目标服务,为企业增加价值。
(二)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
为了帮助建立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于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指出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五个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要素的主要内容见下图。
在规范中指出,企业应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明确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按照程序进行报告;对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报告。因此,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部分,与风险管理的联系日趋紧密。风险管理作为管理层一项关键责任,企业管理层对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内部审计部门则有职责定期评价并协助其他部门进行风险管理,在改善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流程效果和效率方面进行检查、评价、报告和提出审计建议,帮助识别、评价和实施风险管理方法和控制。可见,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起着监控和评价的控制职能。
(三)施工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框架
施工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指内审人员在审计过程自始至终都关注企业风险(不是审计风险),以具体的施工项目为依托,识别、评估相关风险,进而帮助企业应对风险,并以企业风险管理为中心做审计报告,协助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确保项目获得的预期收益,实现区域滚动发展的战略目标。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框架如下:
确定审计目标,选择合适的审计方法,以便内部审计部门评估风险管理流程的充分性。在审计过程中,紧密结合经营战略的制定和部署,尤其是按照企业风险管理方针和策略的要求,通过对施工各环节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估并提出建议,审查风险轨迹、控制轨迹,通过证据评价风险管理流程是否能完成风险管理目标!
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施工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项目作为施工企业效益的源头,一个项目干好了,就可以实现企业区域滚动发展战略,树立品牌,占有并扩大建筑市场的份额,获得持久绝对的竟争优势。如何抓好项目管理是施工企业永恒的课题。目前,风险管理是企业必须重视的,要想把风险管理落到实处,就必须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再管理、再监督的作用,就必须运用风险导向内审计来监督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一)在确保审计工作独立性的前提下,施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和其他部门一道,运用系统的思维进行风险识别评估,参与监督项目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即在投标、中标、施工、直至交付使用,甚至保修期,顺着整个管理链条监督风险管理,特别关注高管层的战略决策的可行性。
(1)在任务承揽阶段,一定要正确认识成功投标的真正内涵,一是要中标,抓订单,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项目是施工企业创造效益的载体。二是中标后有利润可赚,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拥有利润企业才能得以生存发展,职工的福利才能得到保障和实现,才能留住了人才,从而推动企业新一轮发展。因此,在决定投标前及投标过程中,应从组织、技术、经济、管理、环境等方面对该工程项目进行风险分析及综合预测,并制定相应预案,实现投标的真正成功。要避免为了承揽任务,高管层对投标项目缺乏风险意识或风险预测不足,盲目决策,造成企业重大经济损失的行为。同时,还得关注业主资信因素,考虑一旦经济状况恶化,导致履约能力差,无力支付工程款的风险。
(2)在中标后上场前这一阶段,为了锁定效益,及时进行识别、评估风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责任成本管理小组奔赴施工现场实是求事地编制责任预算,确定上缴款比例及金额,划分责任中心,责任成本落实到具体人,通过激励约束机制让其自行采取措施应对风险。内部审计部门运用风险导向理念监督责任预算编制过程,对其合理性、可行性给予客观、公正评价。
(3)在施工阶段,首先要关注合同签订和履行风险,包括劳务分包合同、材料采购合同、租赁合同等,主要包括:①看合同条款的客观、完整、公允性。合同条款是否存在漏洞,是否存在霸王条款,是否存在不完善或没有转移风险的担保、索赔、保险等相应条款,是否存在缺少因第三方影响造成工期延误或经济损失的条款等;②劳务分包方面。主要考虑由于劳务分包方选择不当,遇到劳务分包方违约,不能按质、按量、按期完成分包工程,从而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或发生经济损失;③ 全程监督所有合同的执行情况,关注合同变更、补充协议的合理、合规性。其次质量与安全管理风险。一旦发生质量与安全事故,给企业带来直接、间接的经济损失。轻则罚款、通报批评,重则停止市场活动,资质降级甚至吊销,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4)资金风险。控制资金风险要加强对保证金、垫资款的催收。企业对垫资方式、归还方式、归还期限、违约责任等作出明确的规定,最大限度地减少垫资风险。对付出的保证金要按形象部位采取递退式返还方式,及时收回资金,降低风险。另外加强资金的统筹管理,加速周转,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形成强大的资金支持体系。
(二)施工企业风险的应对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内部审计部门对上述主要环节风险,一定要充分识别,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科学评估,依据评估结果确定重大风险并进行详细测试,对症下药,拿出科学有效的应对风险措施!
(1) 风险回避――指采取措施避免可产生风险的活动。合同签订和履行风险审计是内部审计源头把关之举,签约前进行程序性评审和合同文本评审以保证合同的合法与合规;对合同条款项目审查,对合同履行进行可行性研究,尤其是工程款支付问题、材料付款方式、供应方式问题,杜绝合同条款不严谨导致的损失。
(2) 风险降低――指采取措施将风险降低到组织可接受的范围内。如质量与安全管理风险,安全问题是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一定要通过建立安质保障体系,降低因安质方面导致的损失和不良影响。
(3) 风险分担――指通过转嫁风险或与他人共担风险,把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管理当局的可容忍之内。如资金风险,可以在与劳务分包方、材料供应商在合同管理上落实招投标,合理转嫁资金风险,在合同付款方式中都明确业主付款后,再按业主付款比例,结合施工现场实际付款,风险共担,避免资金紧张的被动局面。
(4) 风险接受――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可能没有风险,在合理的程度内接受风险是必要的。如编制责任预算锁定的风险。
四、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施工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面对的问题及建议。
(一)施工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缺乏风险管理意识,缺乏有效的系统的内控机制和防风险手段,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履行风险管理的职能,使得化解、抵御风险的能力差,增加了组织结构的运行风险。虽然有一些风险管理的措施,但仅限于一些工程质量、进度、安全等方面的保证措施,缺乏系统性和明确的风险管理目标,分布于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技术方案等文件,没有正式的项目风险管理。
(2)缺乏规范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绝大多数企业未能建立起全面、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做不到未雨绸缪与超前谋划。投标环节方面:对项目投标前的可行性分析不够,对潜在的投标对象估计不足,有项目就去投标,中标率很低。施工环节:不断发生的各种变化估计不足,因而风险到来时不能及时做出有效的反应并做出合理的调整。由于缺乏全面的,可靠的数据支持,施工企业现场管理人员往往凭经验临时决策处理风险,管理成效低。
(二)施工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建议
施工企业依据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刻不容缓地建立健全有效的内控机制和防风险机制,按规范赋予内部审计结构职责,让内部审计结构全程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确保把风险管理落到实处,通过识别、报告潜在重大风险,提出应对措施,同时通过落实审计建议并督促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 王晓霞 企业风险审计(第二版)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 建设项目审计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3] 内控课题编写组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与案例分析 立信会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