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已解决
(三)金融工具减值的三阶段 1.第一阶段:信用风险自初始确认后并未显著增加 处理原则:企业应当按照该金融工具未来12个月内预期信用损失计量其损失准备 实际利息=账面余额×实际利率 2.第二阶段:信用风险自初始确认后已显著增加但是尚未发生信用减值 处理原则:企业应当按照该金融工具整个存续期内预期信用损失计量其损失准备 实际利息=账面余额×实际利率 3.第三阶段:初始确认后发生信用减值 处理原则:企业应当按照该金融工具整个存续期内信用损失计量其损失准备 实际利息=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老师,这3个阶段,前2个阶段说企业应当按照预期信用损失计量,后一个阶段说按照信用损失,预期信用损失和信用损失表述有什么不一样?
温馨提示:如果以上题目与您遇到的情况不符,可直接提问,随时问随时答
速问速答在处理金融工具减值问题时,确实需要明确区分和理解“预期信用损失”和“信用损失”这两个概念。
预期信用损失是基于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的合理预测,对金融工具在整个存续期内可能发生的信用损失进行的估计。它涉及对未来现金流缺口的加权平均现值进行计算,这些现金流缺口是由于违约事件可能导致的金融工具现金流减少。在金融工具减值的第一和第二阶段,企业都是基于预期信用损失来计量损失准备的。这是因为在这两个阶段,虽然信用风险可能有所增加,但尚未实际发生信用减值。
而信用损失则是指由于借款人或债务人违约,导致债权人无法按约定收回本金和利息所造成的实际经济损失。在第三阶段,即初始确认后发生信用减值的情况下,企业应当按照该金融工具整个存续期内的信用损失来计量损失准备。这是因为在这一阶段,信用损失已经实际发生,企业需要基于实际的损失情况来计提减值准备。
预期信用损失和信用损失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信用损失的预测和估计,后者则是实际已经发生的信用损失。在金融工具减值的不同阶段,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会计准则的规定,选择适当的计量基础和方法来计提减值准备。
至于实际利息的计算,在第一和第二阶段,由于尚未发生信用减值,企业仍按照金融工具的账面余额和实际利率来计算利息收入。而在第三阶段,由于已经发生了信用减值,企业应当按照摊余成本(即账面余额减去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和实际利率来计算利息收入。
2024 04/02 15:45
84784959
2024 04/02 15:50
明白了,简单点理解为前2个阶段未发生减值,用的是预期信用损失,即未来的金额,第三个阶段,实际发生了损失,用信用损失,实际收到的钱与合同金额的差额折现值。
朴老师
2024 04/02 15:58
同学你好
1.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在这两个阶段,金融工具尚未发生实际的信用减值,即债务人还能按照合同条款进行还款。企业采用“预期信用损失”来计量可能的损失,这主要基于对未来信用风险的预测和估计。换句话说,企业考虑的是如果未来出现违约情况,可能会损失多少钱。
2.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金融工具已经发生了实际的信用减值,即债务人无法按照合同条款进行还款。企业采用“信用损失”来计量实际的损失,这主要基于已经发生的违约事件和由此导致的现金流减少。换句话说,企业计算的是实际收到的钱与合同规定的应收款之间的差额,并考虑时间价值进行折现。
84784959
2024 04/02 16:14
好的,明白了
朴老师
2024 04/02 16:19
满意请给五星好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