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APP
及时接收最新考试资讯及
备考信息
为了帮助考生系统的复习2013年中级经济师考试人力资源专业的相关重点,正保会计网校经济师频道特别了整理中级经济师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材的重点考点,希望提前掌握,以备迎接2013年中级经济师考试!
第二节 劳动关系的各学派理论、历史和在各国的发展
一、劳动关系各学派理论
(一)韦伯夫妇的产业民主理论
韦伯夫妇主要著作有《工会运动史》和《产业民主》。产业民主理论的中心主张是劳工运动既要有政治方向,又要有经济方向。劳工运动的真实原因在于工人要求提高自己在工业社会中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工会是将民主带进产业内的主要机制。
韦伯夫妇一方面赞同产业的社会主义化,另一方面也相信私人企业和国有企业可以共存。韦伯夫妇关于集体协商活动的理论以及私营和国有企业共存的理论对于西方国家集体谈判和混合经济的形成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康芒斯的集体行动理论
康芒斯的学说被称为制度主义的“社会法律学派”。他认为,劳资冲突源于不同经济利益的对立。制度的 实质就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最主要的是法律制度。从制度角度研究工会,认为工会是“双边集 体行动”。采用制度分析方法,描述社会经济现象及其发展趋势,极力主张包括国家干预在内的“集体行 动”,强调政府在调节和管理经济中的作用。
(三)邓洛普的劳动关系系统理论
邓洛普是劳动力经济学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劳动关系系统由四个相关部分构成,即一定的行为主体,一定的环境,贯穿于系统中的意识形态,具体地规制各主体在工作场所行为的规则。邓洛普把规则的制定和建立过程看作是劳动关系研究的中心。
就劳动关系系统的过程而言,输入部分包括:主体、环境和意识形态;在转换过程中,可采用集体协商、仲裁等方式;在输出部分,则是形成规则。最后将共同制定的规则反馈到输入和转换过程,予以修正或检验。
二、劳动关系的调整模式及其特征
(一)斗争模式
斗争模式以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为指导,认为劳资关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具有阶级斗争性质的关系,其表现形式是雇佣劳动和剩余价值的生产,其本质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二)多元放任模式
美国的劳动者团结性欠缺,工会倾向于以短期利益换取长期利益,政府对劳动关系的干预比较少,可以归为多元放任模式。这一模式秉承新保守派劳动关系理论,认为市场是决定就业状况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工会或工会运动对市场机制的运行和发展具有负面影响,主张减少政府对劳动关系的干预。
(三)协约自治模式
1.劳资抗衡模式:这一模式以劳资对立抗衡为主轴,完全排除国家干预。劳资双方通过行使争议权,进行周期性的抗争,缔结集体协议,在抗争中取得均衡与和谐。该模式认为雇主联盟与受雇人联盟之间订立的集体协议,对其成员均具有规范效力,主张以协约自治原则处理劳资事务。
2.劳资制衡模式:劳动者以劳工的身份参与企业经营,其形式包括从“参与决策”到“共同经营”,也就是产业民主化的过程,其基本思想是对劳工的保护从消极转向积极,由劳资双方共同参与决定企业经营活动。
(四)统合模式
1.社会统合模式:劳资双方的关系以整个社会为背景;工会在跨企业的团结权方面具有强大的力量;集体意识与阶级认同存在于社会阶层;劳工对劳动阶层的忠诚高于对本产业的忠诚。
2.经营者统合模式:劳资关系主要发生在企业阶层;工会在跨企业团结权方面不具有强大的力量;集体意识与阶级认同只存在于产业阶层;劳动者对本产业的忠诚高于对劳动阶层的忠诚。
3.国家统合模式:国家对劳资双方采取强有力的控制手段,对劳动契约采取干预态度,压制集体劳动关系;以劳动基准法为核心,国家公权力对劳资双方的劳动契约直接介入、干预和管制;在劳动安全卫生与劳动监督检查方面,缺乏工会和劳动者的参与;劳动力市场政策主要是为了配合国家经济发展计划,而较少从劳动者的立场进行规划,体现劳动者利益。
三、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背景及其特点
(一)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劳动关系
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是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形成时期。此阶段的特点:第一,劳动关系主要是以一种直接剥夺的方式形成的;第二,在劳动关系形成过程中充斥着暴力与强制;第三,宗主国和殖民地的劳动关系发展并不同步。
(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特点:第一,劳动关系双方形成了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第二,劳工运动总体上处于分散、个别和局部的状态,工人工会化进程面临来自政府与雇主的巨大阻力;第三,阶级斗争尖锐化,在劳资关系中,资方占绝对优势的地位,劳资矛盾多以激烈对抗和冲突的方式表现出来;第四,政府对劳资关系采取自由放任政策,立法和政策明显向雇主一方倾斜。
(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的特点:第一,劳资矛盾激烈程度和表现方式发生了变化,集体谈判协商制度得到确认,成为解决劳资矛盾的有效途径;第二,劳资力量对比发生改变,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劳资双方的矛盾;第三,政府从对劳资关系领域的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政策,使劳资关系的调整开始向有序化、法制化方向迈进。
(四)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的特点:第一,战争、危机和革命极大地影响着这一阶段劳资关系的发展,劳资关系领域的许多重大变化都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第二,国家的劳动行政管理职能增强,成为政府宏观调节劳资关系的主要手段。第三,工业民主化、集体谈判制度和三方协商机制的出现,使协调劳资关系的方式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宽泛。
(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劳动关系
第一,劳资关系焦点仍然集中在社会劳动问题上,争取广泛的民主参与权也成为劳资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第二,劳资关系总的趋势是向缓和、合作发展。第三,国家调整劳资关系的手段趋于完备,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水平提高,三方格局形成。第四,劳资关系的运行方式发展成一种有序的组织行为,解决劳资矛盾、劳资争端的途径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六)新时期劳动关系形成的背景及特点
新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第一,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国际竞争的加剧和雇主策略的变化;第二,跨国公司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改变了资方、政府和工会的权利平衡;第三,非正规就业劳动者的处境日益严峻;第四,发展中国家面临新问题;第五,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工会也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挑战。
四、劳动关系的不同模式
(一)德国模式
劳资协议自治是德国劳资关系领域的基本制度。德国的劳资关系实行政府宏观调控、劳资双方自治的基本格局。德国的工厂委员会制度是一种员工参与制度。特点:首先,德国劳资双方的组织都具有集中程度高、实力强大的特点。德国的工会和雇主协会是集体谈判的伙伴。
其次,政府的宏观调控得到重视。在劳资关系领域,德国政府一般不直接介入,但也不是放任自流。政府的宏观调控一般是通过有关立法和社会政策的制定加以实现的。最后,强势的劳动法律规范、有效的制约机制、制度化的工人参与制度、劳动与资本之间的社会契约,使德国的劳资关系在相当长的时期保持了稳定有序的状态。
(二)日本模式
日本的劳资关系有三大支柱: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和企业工会。工会企业化是日本工会运动的一大特色。日本劳资关系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将资本主义的生存竞争与东方传统的家族式关系结合在一起,以家族式劳资关系模式维持着劳资关系的稳定,是“经营者统合模式”的代表。
(三)美国模式
美国政府对劳资关系的干预十分有限,劳资合作是劳资关系的主要原则。劳资关系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浓厚的自由化、分散化。工会组建率比较低。劳资谈判分散于企业、行业、区域等,工人权益的获得与待遇的改善,完全取决于所在地方或企业劳资力量的对比。经济状况的波动以及劳资力量对比的变化往往直接反应在集体谈判当中。
(四)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劳动关系
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劳动关系带有浓厚的行政化特点,国家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控制和调整劳动关系。目前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劳动关系处于动态的、不稳定时期,转型期的特征非常明显:新旧因素共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未来劳动关系的发展方向尚不清晰,许多问题的明朗化还有待于过渡阶段的结束。
(五)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关系
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关系模式主要包括两类:政府主导的劳资关系模式(工会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充满冲突和斗争的劳资关系模式。
【例题·单选题】某种劳动关系模式将资本主义的生存竞争与东方传统的家族式关系结合在一起,以家族式劳资关系模式维持着劳资关系的稳定,这种模式是( )。
A.德国模式
B.日本模式
C.美国模式
D.东欧模式
【正确答案】B
Copyright © 2000 - www.fawtograp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