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年

财税实务 高薪就业 学历教育
APP下载
APP下载新用户扫码下载
立享专属优惠

安卓版本:8.7.31 苹果版本:8.7.31

开发者: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HD版本上线:点击下载>

2014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点:财政收入及其分类

来源: 正保会计网校 编辑: 2014/08/06 11:08:13 字体:

2014年中级经济师考试渐行渐近,网校特别整理了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专业教材的重点知识点,希望您提前掌握,以迎接2014年中级经济师考试!

一、财政收入及其分类

1.财政收入的含义

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财政收入表现为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个财政年度)所取得的货币收入。财政收入是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范围与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财政收入的充裕状况。

2.政府收入的分类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 1年《政府财政统计手册》的分类标准,政府有4种主要的收入来源渠道:税收、社会缴款、赠与收入和其他收入。

税收是政府从私人部门获得的强制性资金转移。对于政府强制征税的合理性,现代经济学的解释是,国家存在的最终目的是要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为此要耗费资源,用以弥补公共物品与服务的成本和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而国家本身并不是从事生产的组织,它主要是一个消费单位,于是所需的资源只能从私人部门转移而来。但是政府从私人部门征税,对于特定纳税人来说,并不附带价值上的对等回报。这一特点将税收与强制性的社会缴款区分开来。

社会缴款,包括社会保障计划收入和雇主提供的退休福利之外的其他社会保险计划收入。社会缴款可以是强制性的,也可以是自愿性的}.-7以由雇员、代表雇员的雇主、自营职业者缴纳,也可以由无业人员缴纳;缴款额与缴款人的报酬、工资或雇员数量相关。强制性社会缴款与税收的不同之处在于,如果规定的事件(如疾病和年老)发生,缴纳人和其他受益人有权获得某些社会福利,但缴纳税收并不能使纳税人获得相同的权利。对于那些缴款额与报酬、工资或雇员数量无关、并专用于社会保障计划的强制性付款,应视为税收,而不是社会缴款。一赠与收入,是从其他政府或国际组织那里得到的非强制性的转移。它们是对一国政府自有财政收入的补充,可以是现金或实物的形式。

其他收入,是指税收、社会缴款和赠与以外的所有其他收入,主要包括出售商品和服务的收入(如使用费和规费)利息和其他财产收入(如国有资产经营收入)除赠与以外的其他现金或实物形式的自愿转移以及罚金和罚款。

我国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出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007)》,参考国际上的政府收入分类标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将政府收入分为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转移性收入共6类。其中非税收入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专项收入、彩票资金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其他收入8款。

总结:

税收  政府从私人部门获得的强制性资金转移  
社会缴款   包括社会保障计划收入和雇主提供的福利退休之外的其他社会保险计划收入
社会缴款可以是强制性的,也可以是自愿性的
对于那些缴款额与报酬、工资或雇员数量无关、并专用于社会保障计划的强制性付款,应视为税收,而不是社会缴款  
赠与收入   从其他政府或国际组织那里得到的非强制性的转移  
其他收入   主要包括出售商品和服务的收入(如使用费和规费)、利息和其它财产收入(如国有资产经营收入)、除赠与以外的其他现金或实物形式的自愿转移以及罚金和罚款  

3.衡量财政收入的不同口径

财政收人的口径有大小之分。其中:①最小15径仅包含税收收入。②较大一些的口径(小口径)除税收收入外,还包含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即一般预算)的非税收入,这是最为常用的一个财政收入口径,它实际上是指政府收入中被纳入公共财政预算进行管理、政府可以统筹使用的那部分收入,包括税收收人和其他非税收入,但不包括政府债务收入。专款专用的政府收入,如社会缴款不应包含在内。我国统计年鉴中对外公布的财政收入即是指这个口径。③再大一点的口径(中口径),是在公共财政预算(即一般预算)收入加社会保障缴费收入。④最大口径(大口径),即指全部的政府收入。

总结:

最小口径   仅包含税收收入  
小口径   除税收收入外,还包括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的非税收入,但不包括政府债务收入和专款专用的政府收入——最为常用的一个财政收入口径  
中口径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社会保障缴费收入  
最大口径   全部的政府收入  
回到顶部
折叠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0 - www.fawtograp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