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APP
及时接收最新考试资讯及
备考信息
2014年中级经济师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备考必看知识点,希望本文能够帮助您更好的全面备考2014年经济师考试,祝您学习愉快!
第三节 领导决策
决策过程
(一)西蒙的决策阶段
研究通常把决策过程分为一系列的阶段。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认为决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智力活动:这是最初的过程,包括对环境进行搜索,确定决策的情景。
(2)设计活动:这是第二个阶段,包括探索、发展和分析可能发生的行为系列。
(3)选择活动:最后一步,在上一步的可能的行为系列中选择一个行为。
(二)明茨伯格的决策阶段
与西蒙的理论相对应,在组织行为中实际采用的是明茨伯格及其同伴所提出的决策阶段:
(1)确认阶段:认知到问题或机会的产生,进行诊断。有研究表明,与人们的常识相反,对于紧急的、严重的问题,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往往并没有经过非常系统的、全面的诊断,而一般的问题却享受到了这样的待遇。
(2)发展阶段:个体搜寻现有的标准程序或者解决方案,或者设计全新的、量身定做的解决方案的过程。有研究表明,设计过程是一个探索和试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决策者对于理想的解决方案只有一个模糊的轮廓。
(3)选择阶段:确定最终的方案。一般有三种选择方法:在决策者经验或者知觉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在逻辑和系统的基础上对备选方案进行分析;一组决策者成员之间相互权衡。
无论是西蒙还是明茨伯格的阶段划分,阶段之间都是有明确界限的。决策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每个阶段都存在许多反馈环路。对于组织而言,这个动态过程既有战略意义又有行为意义,制定正确的战略选择的决策过程可以导致整个组织的决策成功。
决策模型
(一)经济理性模型
根据经济理性模型,决策者在任何方面都是完全理性的,决策者具备以下特征:
(1)从途径——目标意义上分析,决策完全理性。
(2)存在完整和一致的偏好系统,使决策者在不同的备选方案中进行选择。
(3)决策者可以知道所有备选方案。
(4)对计算复杂性无限制,可以通过计算选择出最佳备选方案。
(5)对于概率的计算不存在任何困难性。
由此可见,决策者是完美的,有能力使组织目标最大化,使得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虽然这个模型过于理想化,并不能够很好地描述现实的决策行为,但是该模型对于有效决策还是有着重要的贡献。许多成功的大型公司依靠强大的数据支持,仍然采用这种模型进行决策。
(二)有限理性模型
相对于理性模型而言,西蒙的有限理性模型更加接近现实。该模型认为:
(1)在选择备选方案时,决策者试图使自己满意,或者寻找令人满意的结果。满意的标准可以是足够的利润、市场份额、价格等。
(2)决策者所认知的世界是真实世界的简化模型。他们满意于这样的简化,因为他们相信真实世界绝大部分都是空洞的。
(3)由于采用的是满意原则而非最大化原则,决策者在进行选择的时候不必知道所有的可能方案。
(4)由于决策者认知的是简化的世界,因此可以用相对简单的经验启发式原则,或者商业窍门,以及一些习惯来进行决策。这些技术不要求非常高的思维和计算的能力。与理性模型相比,西蒙的模型同样是理性和最大化的,但是这里的理性受到了限制,决策者以满意为决策的终点,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做到最大化。所以有限理性模型与理性模型的差异主要体貌在程度上,而非质的差异上。
(三)社会模型
与理性模型相对的另一端,是来自心理学的社会模型。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类的行为主要是由无意识的需求来驱动的,人类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的理性决策。虽然绝大多数组织行为学研究者不同意弗洛伊德对人类行为的描述,但是都同意心理对人的决策行为会产生重要影响。例如所罗门·阿什的一致性实验表明,人们会迫于团体压力,做出非理性的选择。
另外,有一部分决策者认为人们有坚持错误决策的倾向,他们称之为投入的增加。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四个:
(1)项目的特点:出现这种投入增加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项目的特点。例如投资回报的延期,以及临时问题的处理,都有可能使决策者坚持或者增加错误的行为。
(2)心理决定因素:一旦管理者做出了错误的决策,他可能存在信息加工错误(使用了有偏差的因素或者采取了比信息所证实的应当采用的行为更加激进的措施)。同时由于决策者置身其中,负面信息被忽略,自身防御机制未启动。
(3)社会压力:对于决策者来说,存在着同伴压力,以及需要维护自己的面子,所以继续维持或增加错误行为。
(4)组织的决定因素:不仅项目和任务的特点可以导致决策者固执己见,组织中沟通体系的失效,政治体系的破坏以及拒绝变革都会造成同样的结果。
从投入的增加以及其他心理机制可以看到,人作为具有复杂思想的个体,在管理决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些管理行为虽然是非理性的,但确实存在于现实之中。
决策风格
除了对于决策模型是否是理性的关注之外,另一种研究行为决策的思路是关注管理者在不同备选方案中进行选择的风格。这些风格可以归纳到两个维度:价值取向与模糊耐受性。价值取向是指决策者关心的是任务和技术本身,还是人和社会的因素。模糊耐受性是指测量到的决策者需要的结构和控制的程度(低模糊耐受性),以及是否有能力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工作(高模糊耐受性)。这两个维度上各有高低的区分,组合起来,可以得到四种不同的决策风格:
(1)指导型:决策者具有较低的模糊耐受性水平,倾向于关注任务和技术本身。解决问题的时候一般是有效的、合乎逻辑的、程序化的和系统的。这样的决策者喜欢关注事实,迅速完成工作;同时也是行动取向的,关注近期效果;喜欢使用权力,喜欢有控制感。一般来说,指导型的决策者也会表现化独裁的领导风格。
(2)分析型:决策者具有较高的模糊耐受性以及很强的任务和技术取向。喜欢对情景进行分析,倾向于过度分析事物。他们比指导型决策者评估更多的信息和备选方案,使用更多的时间进行决策,对新的、不确定的情景的反应比较好。他们也倾向于使用独裁的领导风格。
(3)概念型:决策者具有较高的模糊耐受性,并且倾向于对人和社会的关注。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视角宽阔,喜欢考虑不同的选择以及将来的可能性。他们为了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而与尽可能多的人进行讨论,然后根据直觉进行决策。同时他们喜欢冒险,擅长使用创新的方法解决问题。不过,有时候他们在进行决策时会陷入空想和犹豫不决。
(4)行为型:决策者具有较低的模糊耐受性,倾向于对人和社会的关注。这类决策者可以与他人进行很好的合作,喜欢公开交换意见的环境。他们乐于接受建议并提供支持和帮助,更喜欢口头而非书面的信息。他们倾向于避免冲突,力争使每个人都感到快乐。但是这种类型的决策者不喜欢困难的决策,尤其是当决策结果可能会给他人带来不快的时候。
研究表明,决策者通常使用多于一种的决策风格,这些风格可以体现出决策者的优点和缺点,也可以解释不同的管理者在分析相同信息之后,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决策。
Copyright © 2000 - www.fawtograp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