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8~1992年
- 1992~2003年
- 2003~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1978-1992年:主要关注经营权改革
1978 年12 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号角,也拉开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因此,我们现在所经常提起的“国企改革”,应该从1978年年底说起。
1979-1984年主要是“放权让利”。这是在原有的计划经济框架内进行的改革,是不改变企业所有制形式、隶属关系、财政体制的企业经营权改革。
1984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提法为国企改革注入了一股活水,提出国有企业应该实行政企分开,向市场经济主体转变。
从1987年开始在全国的工业企业中陆续开始实行国有制前提下的承包制。几年内,绝大部分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承包,为大概从1992年开始的股份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1992-2003年:开始考虑国企所有权改革的问题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为国企改革第二个时期开始的标志。十四大提出我们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1992年到2003年,国企改革中不得不提的有两方面,一是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二是国企“抓大放小”重新整合。
1992年之后开始试点股份制改革,关注点还是在企业经营自主权上面。到1997年后才开始全面推行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一直到新世纪初,股份制改革使得国有企业效益大幅增加,经营明显好转。
国企改革的“抓大放小”是国有企业收缩战线,让国有中小企业退出,让困难企业破产,把国有资产集中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领域;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分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减少企业包袱。国企改革已经开始通过数量的减少而使质量得到提高。
2003-2013年: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国企改革
在这大概10年里国企改革向深入推进,主要是进行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出台了很多重要的法规规章,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2003年国务院授权国资委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监管中央所属非金融类企业的国有资产,对其保值增值进行监督,指导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接着,各省、市(地)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相继组建,形成了新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产权改革来推动国有企业改革。
期间出台了一些重要的法规规章,在国有企业逐步实施了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层层落实,国有资产监管进一步加强。
我们可以看到自1978年以来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方向,即从“管企业”到“管资产”再到“管资本”。当然,“管资本”的问题目前还在继续推进之中。
2014年国企改革的四大亮点
(1)开始混合所有制改革。
2月,中石化宣布启动油气销售业务重组,实行混合所有制,且授权董事长在社会与民营资本的持股比例不超30%的情况下,行使有关权力。
(2)开始四项改革试点。
7月,国资委宣布,国投公司、中粮集团,中国医药集团、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新兴际华集团、中国节能等企业分别进行改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董事会职权改革试点和派驻纪检组试点。
(3)通过了央企负责人薪酬改革方案。
8月,中央出台文件深化央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逐步规范企业收入分配秩序,对不合理的偏高、过高收入进行调整。
(4)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成立。
10月底,国务院组建了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统筹研究和协调解决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和难点问题,跟踪督促国企改革的进展。
2015年:准确界定不同国企的功能,分类推进国企改革
(1)国企改革总体方案“渐行渐近”。
我国的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酝酿已久,围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指导意见的相关配套文件、办法和措施或已基本到位,国企改革有望迈入全面推进阶段。
(2)重组与混改同步推进,资本投资运营试点落地。
5月,国务院提出推进国企国资改革,制定央企结构调整与重组方案,加快推进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投资公司试点,形成国有资本流动重组、布局调整的有效平台。6月,国资委要求各央企加大内部资源整合力度,推动子企业整合发展,提高业务协同和资源使用效率。
(3)地方国企改革政策纷纷出台。
在中央层面抓紧制定运营和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方案的同时,各地早已开始探索国资投资运营平台建设。广东、重庆、黑龙江等地纷纷行动,均明确今年将推进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