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APP
接收最新考试资讯
及备考信息
2020年注会会计【答疑周刊】第十八期
索引
1.政府补助的主要形式
2.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3.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4.政府补助的退回
1. 政府补助的主要形式
【解答】政府补助是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的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
政府补助主要包括政府对企业的无偿拨款、税收返还、财政贴息,以及无偿给予非货币性资产等。直接减征、免征、增加计税抵扣额、抵免部分税额等不涉及资产直接转移的经济资源,不适用政府补助准则。部分减免税款需要按照政府补助准则进行会计处理,但是不属于政府补助,增值税出口退税也不属于政府补助。
政府补助强调的是有经济利益的直接流入,直接减免的税款没有经济利益的直接流入,所以不属于政府补助,但是对于先征后返的各项税费,有经济利益的直接流入,是属于政府补助的;
对于政府补贴企业的销售价款,是不属于政府补助的。比如甲公司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公允价是10万每台,因为该类型汽车是国家大力号召推广的,为了普及该汽车的使用,政府与企业协商 ,企业以6万的价格对外销售,同时政府将按照每台4万的价格对企业进行补贴。这个业务当中,政府真正补贴的是广大的消费者,而非企业(公允价10万的汽车,消费者支出6万,政府补贴4万),因此企业需要将该补贴部分确认为收入的一部分。
2.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解答】指企业取得的、用于购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政府补助。
核算方法是有两种,总额法和净额法;
总额法的处理的大逻辑就是购置资产及资产的后续计量和政府补助分两条线来走,相互平行,互不打扰;资产还是按照其核算的轨迹进行核算,资产取得和后续摊销均按照初始的入账价值来核算;政府补助在固定/无形资产的剩余使用寿命期间,进行摊销,计入其他收益;相关的资产在使用寿命到期前进行处置的,还没有摊销完的政府补助,一次性的全额转入资产处置损益;
净额法是将取得的政府补助,抵减固定/无形资产的入账成本,按照递减后的金额进行后续的折旧和摊销的计提等;
企业针对某项经济业务,选择总额法或者净额法后,应当对该业务一贯的运用该方法,不得随意变更。
3.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解答】对于补偿已发生的成本费用或者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总额法),或者冲减相关成本费用(净额法);
对于补偿以后期间的相关成本费用或者损失,核算方法也是两种,总额法和净额法;
总额法的账务处理是:
借:递延收益,
贷:其他收益【与企业日常活动相关的政府补助】
营业外收入【与企业日常活动无关的政府补助】
净额法的账务处理时是:
借:递延收益
贷:管理费用、生产成本【与企业日常活动相关的政府补助】
营业外支出【与企业日常活动无关的政府补助】
比较特殊的是增值税的即征即退,因为征税是不影响损益的,因此退税只能采用总额法这一种方法。
4. 政府补助的退回
已确认的政府补助需要退回的,应当在需要退回的当期分情况按照以下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1).初始确认时冲减相关资产账面价值的,调整资产账面价值;(初始采用净额法)
(2).存在相关递延收益的,冲减相关递延收益账面余额,超出部分计入当期损益;(初始采用总额法)
(3).属于其他情况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政府补助的退回的账务处理的大原则是,将资产(指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和负债(递延收益)的金额进行还原,视同从来没有取得过这个政府补助来进行处理;但是对于影响损益的金额,不会进行追溯调整,将相关影响损益的金额,调整到当期;也就是将总额法下的递延收益冲销掉,同时之前期间计入其他收益的金额在本期冲销,冲销科目是其他收益(不对以前期间进行追溯);如果是净额法确认的政府补助的退回,那么需要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金额进行还原(还原过程考虑折旧计提金额的影响数),对应的相关损益类科目、制造费用等的金额调整到当期即可(不需要对以前期间进行追溯);
此外,对于属于前期差错的政府补助退回,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作为前期差错更正进行追溯调整。
看了这一期的【答疑周刊】,对你的学习是不是有很大的启示呢?如果有帮助,请持续关注哦!~
学习有疑问,找答疑板!专业教学老师在线,24小时内即可得到答复!很多考生在备考遇到疑惑时就上网各种搜答案,但看到的答案各不相同,找来找去总没有合心意的答案,网校答疑板解决你的烦恼!
在主动提问前,你还可以查看其他学员的问题,或许就有你的疑惑;你还可以利用“筛选问题”功能,可按照时间、章节、标题等不同条件来查看自己想要查看的问题。报名2020注会辅导课程,就可以马上拥有你的私人助教——答疑板!立即购课>
正保会计网校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2000 - www.fawtograp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