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年

财税实务 高薪就业 学历教育
APP下载
APP下载新用户扫码下载
立享专属优惠

安卓版本:8.7.60 苹果版本:8.7.60

开发者: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HD版本上线:点击下载>

2014注税考试《税收相关法律》预习:犯罪及其构成

来源: 正保会计网校 编辑: 2014/04/01 11:14:10 字体:

2014注册税务师备考已经开始,为了帮助参加2014年注册税务师考试的学员巩固知识,提高备考效果,正保会计网校精心为大家整理了注册税务师考试各科目知识点,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第三篇 刑事法律制度

  第一章 刑法基本理论

知识点二、犯罪及其构成

一、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犯罪,是《刑法》规定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受到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犯罪的特征:

(1)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这是犯罪的本质特征;

(2)刑事违法性;

(3)应受刑罚处罚性。

二、犯罪构成

(一)犯罪客体

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犯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三种。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区别是:

(1)犯罪客体决定犯罪性质,而犯罪对象除非《刑法》有特别规定,一般不决定犯罪性质;

(2)所有犯罪都有犯罪客体,但并非都有犯罪对象;

(3)所有犯罪都侵害犯罪客体,但并非都必然损害犯罪对象。

(二)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客观方面,是指犯罪行为和由这种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犯罪客观方面的必备要件。

1.危害行为,是指表现人的意识或意志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构成《刑法》中的不作为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义务。这是构成犯罪的不作为的前提。特定义务是法律上的义务,而不只是普通、道德上的义务。这种义务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即①法律明文规定的特定义务;②职务上或者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③行为人的先前行为产生的义务。

(2)行为人能够履行特定义务。

(3)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

2.危害结果,是指危害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具体社会关系所造成的损害。

3.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的引起与被引起、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提示: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不是所有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而仅为某些犯罪构成所必需,即称谓“选择性犯罪构成要件”。

(三)犯罪主体

犯罪主体分为自然人犯罪主体和单位犯罪主体两类。

1.自然人犯罪主体

不满14周岁的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对“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共8种犯罪)负刑事责任; 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提示:对于跨年龄段危害行为的刑事责任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形:

(1)行为人已满16周岁后实施了某种犯罪,并在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期间也实施过相同的行为,是否一并追究刑事责任,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实施的是法定的8种犯罪,则应一并追究刑事责任; 否则只能追究已满16周岁以后犯罪的刑事责任。

(2)行为人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期间,实施了法定的8种犯罪,并在未满14周岁时也实施过相同的行为,对此不能一并追究刑事责任,而只能追究已满14周岁后实施的特定严重犯罪的刑事责任。

(3)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处理:①从宽处罚原则,即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②排除死刑的适用,对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包括不允许判处死缓。

(4)《刑法修正案(八)》对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理规定是:①对犯罪时不满 18周岁的人不作为累犯。②对不满18周岁的人和已满75周岁的人,只要符合缓刑条件的,应当宣告缓刑。③已满75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④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⑤对未满18周岁的人犯罪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免除其前科报告义务。

(5)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提示:醉酒的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单位犯罪主体。单位犯罪具有以下特征:

(1)犯罪主体必须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2)主观方面必须有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的故意,由单位集体或者其负责人作出犯罪决定,并通过直接责任人员加以实施。

(3)必须限于 《刑法》的特别规定。单位只对《刑法》规定可以由其构成的犯罪负刑事责任。

提示:不属于单位犯罪的有:

(1)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不以单位犯罪论处。

(2)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不以单位犯罪论处。

(3)个人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人私分的,不属于单位犯罪。

(4)单位一般成员实施的犯罪,不属于单位犯罪。

(5)与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没有任何关系的犯罪,不是单位犯罪。

(6)仅为单位个人或少数成员谋取非法利益的,不是单位犯罪。

(7)必须有刑法分则明确规定的单位犯罪的罪名,没有规定的,依照《刑法》有关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定罪处罚,不能认定单位犯罪。

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是: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即所谓两罚制。

(四)犯罪的主观方面

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犯罪故意、犯罪过失以及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等。其中,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是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犯罪目的是某些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犯罪动机不是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不影响定罪,只影响量刑。







犯罪
故意
直接故意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犯罪构成
的必备要件
间接故意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犯罪
过失
疏忽大意
的过失
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里态度。
过于自信
的过失
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犯罪
目的
行为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 只存在于
直接故意
犯罪中
犯罪
动机
刺激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冲动或者起因。

解释: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事发前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否有预见。有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是过于自信;应当预见而事先没有预见的是疏忽大意。          

相关链接:2014注册税务师《税收相关法律》第三篇第一章预习知识点汇总

回到顶部
折叠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0 - www.fawtograp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