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法规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农业良种化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黑政办发[2000]28号

颁布时间:2000-05-30 00:00:00.000 发文单位: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各行政公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黑龙江省农业良种化工程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00年5月30日

  黑龙江省农业良种化工程实施方案

  为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有效解决农产品卖难、市场竞争力低和农业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农业良种化工程的部署,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指导思想:以提高农产品品质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现代高新技术为手段,按照推广一批、储备一批、选育一批的原则,加快品种创新、繁育和推广步伐,建立和完善新品种选育引进繁殖推广紧密衔接的现代种子产业框架和运行机制,推动我省种子产业与国际市场接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建设目标:到2002年,引进培育的水稻、小麦优质品种品质及产量指标接近国际水平,大豆、玉米品种30%接近国际水平,70%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玉米、大豆、小麦、水稻均有适应性强的高产优质高效当家品种1至2个。蔬菜、瓜类、经济作物、果树等作物均有竞争实力较强的优质品种。全省粮豆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优质及专用品种播种面积达到70%。种子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完成种畜原种场、高代次种禽场的引种和改扩建任务。引进国内外适合我省养殖生态条件的水产优良品种2——3个。建成国家级水产原种场1处、省级水产良种场10处。林木良种优苗基地建设基本形式,种苗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接过国际标准。

  到2005年,引进、培育、繁殖和推广一批主要性状指标达到或接近国际品种标准、符合市场需求的主要动植物品种。其中,种植业的玉米、大豆、水稻、小麦、马铃薯、蔬菜、瓜类、经济作物、果树、牧草等农作物,每个品种要达到5个以上,并广泛应用于生产,尽快发展成为当家品种。优良品种的丰产增效贡献率提高到35%。畜禽良种化率平均提高8个百分点以上。水产品良种覆盖率由目前的45%,提高到70%。林木良种优苗率分别为:良种供种率由现在的30%提高到70%,优苗供应率由现在的25%提高到65%。通过实施良种化工程,全省要基本实现由传统的粗放种子生产向集约化大生产转变;由行政区域的自给性生产经营向社会化、国际化市场竞争转变;由分散的小规模生产经营向专业化大中型企业或企业集团转变;由科研、生产、经营相互脱节向育、繁、推、销一体化转变,并实现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经营企业化、管理法制化、育繁推销一体化、农业用种商品化。

  (一)种植业。

  1.大豆。

  (1)高油品种:脂肪含量在22.5%以上,蛋白质含量在38%以上,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5%以上。

  (2)高蛋白质品种:蛋白质含量在45%以上,产量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5%以上。

  (3)兼用型高产品种: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达到63%以上,多抗、适应性强,产量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10%以上。

  2.玉米。

  (1)普通玉米品种:中齿或中硬类型,籽粒金黄色或橙红色,商品籽粒外观品质好,角质率高,籽粒容重达到710克/升,淀粉含量65%以上,高抗玉米大斑病、抗玉米丝黑穗病,耐玉米茎腐病和黑粉病,生态适应性好,熟期适宜,后期脱水快。产量比当前推广品种高10%左右。

  (2)饲料玉米品种:中齿或马齿类型,商品籽粒外观品质较好,籽粒容量710克/升,粗蛋白10%以上,高抗玉米大斑病、丝黑穗病,耐玉米茎腐病。产量比当前推广品种增产10%以上。

  (3)工业用(淀粉和发酵工业)玉米品种:马齿类型,商品籽粒外观品质好,淀粉含量70%以上,高抗玉米大斑病、丝黑穗病,耐玉米青枯病和黑粉病,熟期适宜。产量不低于当前推广品种。

  (4)特用玉米品种:高赖氨酸玉米品种,胚乳硬质或半硬质为,赖氨酸含量在0.4%以上,粗蛋白含量在10%以上。高油玉米品种,脂肪含量在8%以上。特用玉米品种要抗玉米大斑病、丝黑穗病和瘤黑粉病,耐玉米青枯病,熟期适宜。产量相当于当前推广品种。

  3.小麦。

  (1)强筋优质面包麦品种:蛋白质含量达到15%以上,湿面筋含量37%以上,沉降值50毫升以上,稳定时间大于等于10分钟,容重790克/升以上,延伸性20厘米以上,最大抗延阻力450BU以上,面包体积800立方厘米以上,产量高于当前推广的优质品种。

  (2)中强筋家庭用粉优质麦品种:蛋白质含量达到14%以上,湿面筋含量33%以上,沉降值45毫升以上,稳定时间大于等于6分钟,容重790克/升以上,最大抗延阻力400BU以上,产量高于当前推广的优质品种。

  (3)优质饼干麦品种:蛋白质含量小于10%,湿面筋含量小于20%,沉降值小于18毫升,稳定时间小于2分钟,吸水率小于45%,容重790克/升以上,产量高于当前推广的优质品种。

  4.水稻。

  优质水稻品种蛋白质含量7%——8%,直链淀粉含量小于18%,精米率72%以上,垩白率与惊纹料均低于5%,食口性好,水平抗性、抗性与产量均不低于当前推广品种。

  5.马铃薯。

  (1)食品加工型品种:炸片薯块块茎圆厚、芽眼浅而少,薯块大小以薯中央直径5厘米——7.6厘米为宜。炸条薯块薯型长而厚,表皮光滑,皮色乳黄色或黄棕色、芽眼浅而少,薯块一般在200克以上。薯块内部薯肉为白色或乳白色,块茎髓部长而窄,无空心或很少空心、黑心薯。块茎干物质含量13.1%——36.8%,粗蛋白20%以上。还原糖含量4‰以下。产量比当前推广品种增产5%以上。

  (2)高淀粉型品种:淀粉含量达到17%以上。芽眼浅,表皮光滑,易于清洗,鲜薯的维生素C含量21毫克/100克,粗蛋白2%,干物质含量23%。产量比当前推广品种增产5%以上。

  6.蔬菜。

  (1)蕃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5%以上,甜酸可口,商品外观好,耐贮运,抗主要病害,产量高于推广主栽品种10%以上。

  (2)大白菜:维生素C含量15毫克/100克以上,纤维素含量0.5%以下,可溶性固形物6%以上,抗病,口味脆甜,适宜贮藏,净菜率达到75%以上,产量比当前推广品种增产10%以上。

  (3)胡萝卜:选育引进顶部圆、含糖量高、口感好、根长15厘米、根重150克、干物质含量8.8毫克/100克以上的春种优质品种和秋种加工类品种。

  (4)甘兰:早春重点培育引进抗寒优质早熟品种,同时引进适宜观赏加工和运输贮藏,干物质含量5.6毫克/100克以上的品种。

  (5)大蒜:食用品种口感不太辣,加工品种产辣素高,鳞茎5厘米以上,重量150克以上,干物质含量30毫克/100克以上的品种。

  (6)茄子:重点发展耐荫、适于棚室生产、单果重150克——200克、干物质含量5.5毫/100克以上的紫线茄品种。

  (7)洋葱:发展出口用圆形苹果洋葱,耐贮性强,单果重250克;培育出口用大果分蘖洋葱,单果重30克,干物质含量10毫克/100克以上。

  (8)辣椒:适于加工出口的甜椒型,口感甜、有轻度辣味、高产且耐贮运、适于高寒地区保护地栽培的高产抗病品种。

  7.瓜类。

  (1)黄瓜:维生素C含量4.5毫克/100克以上,固形物含量3.5%以上。抗病,瓜条整齐一致,产量比当前推广品种增产10%以上。

  (2)西瓜:总糖、中心糖含量13%以上,边糖含量9%以上,维生素C含量8毫克/100克以上,固形物含量14%以上,食口性好,产量不低于当前推广品种。

  (3)甜瓜:含糖14%以上,食味品质佳、外观好、抗病,产量不低于现有推广品种。

  8.果树。

  (1)苹果:果实品质可溶性糖11.5%以上,抗坏血酸10毫克/100克以上,可滴定酸0.4%以下,食口性好,耐贮,低温冷藏45天以上,9月15日以前成熟,抗寒、丰产性强于“金红”。

  (2)梨:果实品质可溶性糖含量16%以上,抗坏血酸0.4毫克/100克以上,可滴定配0.5%以下;食口性好,耐贮,暖贮冻藏兼用型,低温冷藏4个月以上;抗寒、丰产性强于“友谊1号梨”。

  (3)黑穗醋栗:果实品质可溶性糖10%以上,抗坏血配147.5毫克/100以上,可滴定酸2.5%以下;抗寒、越冬性强于“寒丰”;抗白粉病、丰产性强于“黑丰”。

  (二)畜牧业。

  1.牧草。

  (1)苜蓿:(现蕾初期)粗蛋白含量达到22%以上,粗脂肪含量达到3.1%以上,粗纤维25%。种子产量每公顷达到300公斤,比同类其他品种提高40%,牧草产量7500公斤/公顷,增产35%。

  (2)草木樨:(现蕾期)牧草粗蛋白含量达到18%以上,粗脂肪2.6%以上,粗纤维31%。种子产量每公顷达到900公斤,比同类其他品种提高33%,牧草产量9000公斤/公顷,增产34%。

  (3)羊草:(抽穗期)粗蛋白含量13%,粗脂肪含量2.5%以上,粗纤维38%。种子产量每公顷达到195公斤,比同类其他品种提高23%,产草量3450公斤/公顷,增产16.2%。

  2.肉牛和奶牛。

  肉用良种公牛存栏达到110头,每生产优质冻精200万剂,出栏优质肉牛90万头,胴体重由150公斤提高到170公斤。奶用良种公牛存栏达到100头,年生产优质冻精190万剂,奶牛单产由4吨提高到5吨以上。

  3.猪。

  优良种猪存栏达到150万头,年生产三元杂交猎1500万头。

  4.肉用羊和绒山羊。

  优质肉用原种羊存栏1万只,年生产优质肉羊88万只,肉用羊出栏率由55%提高到65%,屠宰率由50%提高到55%。细毛、半细毛羊产量由4.1公斤提高到4.6公斤左右,净毛率由40%提高到50%。

  5.禽。

  祖代蛋种鸡存栏达到4万套,蛋鸡产蛋量由270枚提高到285枚。祖代肉种鸡存栏3万套,肉鸡出栏周期由47天缩短到43天,肉料比由1:2.2提高到1:2.祖代莱茵鹅存栏1.4万套,产蛋量由40枚提高到45枚,年生产黑龙江白鹅1138万只。

  (三)水产业。

  水产良种亲鱼存塘20万组;良种后备亲鱼存塘15万组;年繁育良种鱼苗15亿尾。

  (四)林业。

  1.针叶树良种优苗:每年生产种子2.1万公斤,优苗6亿株。

  2.阔叶树良种优苗:每年生产种子10万公斤,优苗2亿株。

  3.花灌木良种优苗(穗):每年生产种子1万公斤;优苗(穗)0.6亿株。

  此外,对其他具有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好、适合我省发展的粮豆作物、蔬菜、果树、花卉、裘皮动物等动植物品种及相关技术标准也要适时确定目标并大力发展。

  二、建设任务

  (一)种植业。

  1.新品种创新体系建设。在育种上,充实完善骨干科研育种单位,建立基础科研材料丰富、科研育种和测试手段先进、品种育成迅速、满足国内外市场需要的现代科研育种运行机制。到2005年,培育引进新品种选育基础材料300份,育成优质新品种50个左右。在引种上,不断完善由农业主管部门牵头、种子引进试验示范推广部门为主体、农业科研院校和种子企业为辅助、引种渠道畅通的运行机制。到2005年,引进新品种(系)400个左右,争取5%的引进品种审定推广应用。

  2.新品种(系)试验、审定体系建设。在新品种试验上,建成布局合理、稳定,设施先进,试验功能齐全,有利于新品种转化和迅速推广的试验风格和运行机制,保证每年筛选600个左右主要农作物苗头品种(系)试验的需要。改进品种审定办法,建立有利于新品种尽快审定推广的运行机制。重点搞好市场需求旺盛、深受农民欢迎而生产又急需的优质品种试验和审定工作,促进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3.原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遵循种子生产经营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的原则,按照自然生态类型、生产条件和经济条件,加快原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到2005年,建成以种子专业村为基础,以国有原良种场为骨干,国有农牧场和种子经营推广、农业科研院校及其他国有、集体、个体种子部门为补充的原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农作物原种生产基地20处;良种繁殖生产基地25处,标准化种子专业村350个,保证种子生产和农业生产需要。

  4.种子推广供应体系建设。到2005年要建成以大型种子企业或企业集团为龙头,县种子公司为纽带,乡镇种子推广部门为基础,其他国有、集体、个体、合资种子企业为补充的种子推广供应体系。从2001年起,凡经营销售的种子必须经过精选、加工、定量包装、标识销售,并逐年提高包衣种子种植面积。到2005年,争取70%以上的种子包衣销售,全省粮豆作物种子包衣种植面积达到480万公顷。

  5.种子信息网络建设。到2002年,建成以省种子管理局网站为一级网站(中心网站),地市种子管理部门和省农垦总局种子管理处为二级网站,农业科研院校、县种子管理部门和其他种子经营推广宣传单位为三级网站的全省种业信息网络,形成覆盖面广、上下畅通、灵敏准确的种子生产、经销、贮备、推广信息体系。

  6.种子质量监督检测和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到2005年,建成以省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为龙头、以地市种子质量监督检测分中心为主体、以县(市)种子质量检测站为基础的种子质量监督检测网络。同时,充分完善种子执法机构和队伍,形成执法手段先进、打击种子违法活动有力、保障农业生产用种安全的省、地市县种子执法监督体系。

  (二)畜牧业。

  1.猪繁育体系建设。从完善提高现有种猪场入手,到2005年,全省改扩建种猪场25个,从国外引进优质瘦肉型种猪500头,建立起原种猪场——扩繁场——商品场(大户)三级良种猪的繁育体系。

  2.奶、肉牛繁育体系建设。对现有种公牛牛群众进行更新调整,到2005年,省家畜繁育指导站引进国外优良种公牛110头,优良种牛胚胎500枚,其中2000年引进胚胎250枚。继续加强地市县对冻精的运管供能力,强化乡村配种站点服务设施建设。

  3.羊繁育体系建设。到2005年全省要完善、改造、扩建种肉羊场15个,引进良种羊370只,肉羊胚胎500枚,改扩建细毛羊场10个、绒山羊场5个,从国内引进优质绒山羊6000只。2000年重点完成大山种羊场的改扩建任务。

  4.禽繁育体系建设。到2005年,祖代蛋、肉鸡场饲养的祖代种鸡由现在的3万套增加7万套。2000年重点完成原种鹅场的改扩建任务,引进祖代种鹅6000套,父母代种鹅3000套。

  5.特种畜禽养殖。要对现有的特种畜禽养殖场进行完善和提高,强化原种和高代次养殖场的管理,并予以扶持,提高我省特种养殖业良种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

  (三)水产业。

  1.引进优良品种。到2005年,引进优良品种5个——10个,并在全省水产养殖重点县(市)进行养殖试验、示范和推广。

  2.建设良种基地。根据各地鱼类资源特点及渔业发展状况,合理布局,新建及改扩建水产良种繁育生产基地。到2005年,配套完善国家级水产原种场2处,新建及改扩建省级水产良种繁育生产基地15处。

  (四)林业。

  1.针叶树良种优苗繁育。完善和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科技含量,提高研究和测试手段。到2005年,全省建设针叶树良种优苗基地24处,引进应用新品种5个,基本形成针叶良种优苗繁育网络。

  2.阔叶树良种优苗繁育。对阔叶树良种优苗基地进行扩建和改建,不断充实和完善。逐步形成阔叶树良种优苗繁育体系。到2005年,达到杨、柳树良种优苗繁育场、园10处,珍贵阔叶树良种优苗繁育场、园15处,引进应用新品种5个。

  3.花灌木良种优苗繁育。调整花灌木生产结构,提高新、特、优、鲜的绿化、美化、香化、观赏性强的花灌木生产能力,基本满足社会需求。到2005年,花灌木良种优苗繁育中心、场园达到15处。

  三、推进措施

  (一)大力筛选推广现有优质良种。对已审定推广的优质高效品种,在政策、资金上要重点扶持,使其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粮豆作物应重点推广目前表现突出、某些主要性状指标已达到国际标准的优质高效品种17个。其中,大豆品种有黑农31、黑农35、东农37、东农42;小麦品种有龙麦26(龙94——4083)、龙辐麦10(龙福91B——569)、克丰6、垦红14;水稻品种有五优稻一号、龙粳8、龙粳9、垦稻8;玉米品种有龙单13、绥玉7、庆单1、丰禾10、海玉10、克单8.同时,对于其他已经审定的具有竞争力的优质粮豆、经济作物、蔬菜、瓜类、马铃薯、果树、畜牧、水产、林业品种和以后陆续审定推广的优质品种也要重点扶持,加快推广。

  (二)大力选育、引进新品种。种植业新品种选育要以省农科院、东北农业大学、省农垦科学院等骨干育种单位为主,国有、集体、个体、合资等种子企业的育种部门为辅,多种经济成分一起上,共同进行品种创新。种植业要把早熟、丰产、质优、高效、多抗、适应性强作为我省的育种目标。充分挖掘创造新品种选育种质资源,培育引入梯队品种,储备品种资源。改善科研育种条件,改进育种手段,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加速选育新品种。畜牧业、水产业和林业在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的同时,必须加大选种、育种、攻关的力度。充分发挥科研、教学、生产部门的科技力量,针对良种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和疑难问题,进行试验和联合攻关,加快新品种的培育,同时要加大引进育种成果的力度,加快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育种成果。种植业每年拟引进150个品种,进行布点试验。

  (三)深化改革,建立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产业体制。支持具有一定实力的国有种子公司、农业科研院校或其他种子企业牵头,相关的种子加工、包装、包衣等种子企业参加,组建具有发展前途的种子集团。组织支持牵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参与良种化工程建设,加快种子产业化进程。扶持一批具有一定育、繁、推一体化基础的种子企业向现代种子产业发展。要按市场经济原则,促进各级国有种子公司打破行政区域界限,进行重组,为我省最终形成几个具有较强竞争力、规模较大的种子集团奠定基础,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以行政框架设置国有种子公司,“小、全、散”和育繁推销相脱节的状况,推进育种科研与生产经营紧密结合,形成育种,种子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跨地区、跨行业乃至跨国的联合经济组织,实现种子产业的社会化、商品化和规模化。

  (四)合理布局,加强种子基础建设。一是加强区域试验点建设,提高新品种试验准确率和成功率。争取全省每个生态区均有试验功能强、准确率高、稳定的标准化区域试验点。二是按我省自然生态条件和种子产业化结构调整的需要,在农产品主产区建设大型救灾种子贮备库和种子加工中心,开展种子精选加工、包装、包衣一体化作业。要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坚持就近合并的原则,从今年起,每年建设2处种子加工中心。三是建设专业化原良种生产基地。建原原种、原种生产基地20处,其中,粮豆作物原原种、原种生产基地15处,经济作物原种生产基地5处。建良种生产基地25处,其中,粮豆作物良种生产基地18处,经济作物种子生产基地7处。四是加强种子质量监督检查体系建设。在我省农作物主产区建省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分中心5处。有条件畜牧、水产、林业也要建立自己的质量测定、检验机构,建立健全公正、权威的畜禽、牧草、渔类和林业质量检验和监督体系。五是在我省主要大中城市建立种子集贸市场。采取集体、个人集资和政府适当扶持的办法,到2005年,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绥化等5个城市建5个大市场,争取在5年内使全省县级以上城市均建有种子市场,以便集中规范监管,防止假劣种子的流通。六是建设种子信息网络。争取在3年内建成全省种业信息网。

  (五)强化管理,依法治种。要认真宣传贯彻执行农林牧渔业种子法律、法规和规定,完善和执行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要加强种子执法体系建设,培训执法人员,配备必要的种子执法工具,改善种子执法手段。要加大执法监督检查力度,规范种子市场,严厉查处无证生产、经营种子行为。要依法严厉打击生产、经营伪劣假冒种子和越区种子。严把种子引进关、流通关、种植关和质量关,确保农牧渔业生产用种安全。

  (六)坚持良种良法相结合,大力推广优质品种。要充分利用种子信息网络、种子期刊和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推广新品种。建立品种比较示范园区,对主要动植物品种进行比较示范,同时展示先进的栽培和饲养技术,以此带动动植物新品种和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及林业先进技术的加速推广转化。要充分发挥种子经营、推广、生产单位,农业科研院校,国有原良种场以及其他国有、集体、个体、外资种子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大新品种宣传、推广力度,并促进良种良法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种子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指导,跟踪服务,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使广大农民掌握不同品种的栽培和饲养要点,确保优质品种生产出品性优良、市场畅销的农产品。

  (七)加大投入力度。坚持以种子行业自身建设为主,各级政府给予必要的扶持,鼓励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种子企业多轮齐动。要区别不同性质,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建设。属于政府行为的,要由政府重点投入;属于事业性质的,以种子行业自身建设为主,政府给予必要的资金、政策扶持;属于企业行为的,由企业按市场经济规律,发挥自身优势,自我选择建设重点,走自我发展之路。扶持投入的重点:一是扶持源头。对新品种创新(培育和引进),在科技、资金、政策上要予以重点扶持,并坚持以育种为主,育种与引种相结合。二是扶持新品种试验、种子检测等中间环节。即对新品种区域试验网点、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分中心建设给予资金、政策扶持。三是扶持种子信息、宏观调控及执法监督体系。对省种业信息网、省级救灾种子储备库及市场规范监督执法体系建设给予资金、政策扶持。四是扶持原良种繁育和示范推广体系。对原良种生产基地、品种比较示范园区和种子推广体系建设要给予政策、资金扶持。五是对种子加工中心(种子精选、加工、包装、包衣)建设给予政策扶持。除种子企业自身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外,所需资金不足部分由银行贷款解决。六是扶持牧草、种畜禽和水产原良种的开发和推广。七是扶持涉及社会性、公益性、生态环境的农林良种建设项目。八是扶优扶强。为促进种子产业人才、资源、结构的优化,挖掘推广具有产品优势的农作物优良品种,发展面向国内外市场具有竞争实力的种子产业集团,对我省优势品种要重点推广开发,并以品种为纽带,促进种子培育单位与种子生产、经营推广部门有机结合,实现强强合作。对此,要在资金、政策上予以重点扶持。

  四、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

  (一)成立省农业良种化工程建设项目招标及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由省农委主管领导担任,副主任委员由省林业厅、畜牧局、种子局主管领导担任,成员由省计委、财政厅、科委、农业开发办、农垦总局、农业科研院校的领导和专家组成。负责育种等重要项目的立项、招标和评审工作。

  (二)建立各项目专家组。把大豆、小麦、玉米、水稻、马铃薯、瓜类、蔬菜、果树、林木种苗、牧草种子、种畜禽、鱼种选育、引进、繁育、推广等关键内容列为重点建设项目。由省农委、林业厅、畜牧局主管,招聘首席专家和执行专家,确定攻关项目。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由主管部门委托首席专家组织相关单位及专家拟定项目的实施内容、规模和目标以及完成目标、任务所要投入的人力和资金等内容,拟定实施方案。然后由主管部门核准,并根据实施方案确定建设规模和投资规模,监督首席专家和执行专家认真履行实施方案和招标规定等事宜。在招标中,既要发挥老专家的作用,也要鼓励支持中青年专家积极竞标,担任首席专家和执行专家。

  (三)遵循公开、公开、平等、竞争的原则,公开招标。围绕优质高效新品种选育目标和建设任务,科学立项,对新品种选育实行前启动,后补助,并区分新品种达标和社会效益的贡献大小给予启动经费、补助经费,对贡献大的还要予以重奖。对新品种区域试验点、品种比较示范园区、原良种生产基地和种子加工中心、种子推广等重大建设任务也要公开立项招标,集中建设,对贡献突出的要给予奖励。立项、招标和验收工作由省农委和农口有关单位主持,科研成果由科研攻关小组与相关部门共享。我省具有新品种选育实力的各科研教学单位和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及合资种子企(事)业均可竞标。对完成攻关任务的给予奖励;对已使用攻关课题经费、没有完成课题攻关任务的,分清责任处理;对实施过程中已预计到可能到期完不成攻关任务的,科研攻关小组要事先向主管部门报告,说明情况,攻关任务暂缓执行,停拨后续科研经费;对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不可抗拒灾害的,要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说明情况,不予追究责任;对到期没有完成攻关任务而事先又没有说明、没有正当理由的,要追究首席专家和执行专家的责任,责成其退回5%的科研攻关经费,并在5年内不得参加竞标育种研究工作。此外,对其他方法培育出符合标准新品种的单位和个人也要奖励,可实行科研成果有偿转让等奖励机制。

  各行署、市县政府及有关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农业良种化工程建设工作,加强领导,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要精心组织并充分发挥农业种子部门在良种化工程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要协调有关部门加大投入扶持力度,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建良种化工程,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强省建设。

回到顶部
折叠